《关于一年级学生趣味识字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识字是学生提早阅读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高低,而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
颜色、声音、动作等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单纯的识字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
为此我组六位语文老师决定在组内以《关于一年级学生趣味识字的研究》为校本研究的课题,创设新奇有趣的识字情景,采用多种形式把学生识字的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识字真正喜欢识字,主动的参与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
二、研究的目的1、通过创新课堂识字教学指导策略,创设多种识字形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2、针对《课标》低年级识字教学要求,以扩大学生识字量,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为目标,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识字,从而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
3、在个人实践,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校本教研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研究能力,发挥团队合作优势,促进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对象(一)研究内容1、教师转变观念,让学生做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用开放的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做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2、探索改革识字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力求识字、用字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策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进行识字。
3、探索适合低年级识字教学设计的有效方法,灵活运用于识字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主动促进学生识字能力。
(二)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一年级六个班510名学生。
以一年级六位语文教师为主体,师生结合共同研究。
四、研究方法和过程(一)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教师可根据个人的教学实际,围绕研究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实施研究计划。
1、文献研究法:学习校本研究的开题报告内容,借鉴了有关的新课程教学的专著,把握本年级的实际情况,提高了研究的有效性。
2、行动研究法:以更新备课观念为先导,增强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教师案例研究的载体功能,使教师反思贯穿教学的始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3、案例研究法:以识字训练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内容,撰写案例,互相交流研讨,总结经验,弥补识字训练中的失误,完善低年段识字训练策略。
4、经验总结法:在开展案例研究的同时,引导教师写“教学后记”、“论文”等,总结研究经验,形成研究成果。
(二)研究过程本课题从2013年4月起到2014年10月止,设计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13年4月~2014年5月)分析教情学情,确定校本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13年6月~2014年6月)实施阶段。
主要任务是:课堂实践,开展研究,不断总结。
实践人员:卓华秋陈春秋杨娜苏滟滟钟晓慧黄云练时段一(2013年6月~2013年12月)1、学习有关如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的文献。
2、听取专家指导。
3、分析本年级识字教学内容,研究训练策略。
时段二(2014年1月~2013年5月)完成四项工作:1、了解识字的重要性,指导学生掌握识字小技巧,激发学生的识字欲望和兴趣。
2、抓住课本中识字教学文章,在识字活动中交流感受,总结识字方法。
3、通过《学习资料》和课外阅读进行识字训练。
4、走进生活中识字。
5、撰写小专题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4年6月至2014年10月)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完成小专题结题工作。
五、研究成效在近一年的专题研究中,我们六位老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特别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收集并整理学生的作业,发现低年级的学生识字的兴趣高涨,识字方法多样,识字量与日俱增,具体表现如下:(一)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课程标准》也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第一目标。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因此,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想让学生喜欢识字,首先得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亲近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识字。
如采用自己制作字卡自主识字、小组合作识字等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乐识字。
实践证明,在这种气氛下进行的学习,学生的兴趣浓,主动性高,往往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借助不同色彩有趣识字。
课堂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汉字的不同点,通过鲜明的对比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如教学汉字“和、种”时,将两个字右边“口,中”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强化学生了对汉字“和、种”的记忆。
在学习同一偏旁的汉字时,共有的偏旁用同一种颜色的书写,如:三点水旁的字“湖、海、洋、波、浪、江”中的三点水用同一色的粉笔书写,既轻松的记住了这些字,又给它们归了类,一举两得。
2、借助顺口溜轻松识字。
遇到难字,易错的字,借助顺口溜教学。
如教学“美”字: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金”字: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
怎样记住“碧”字呢?王大娘,白大娘,坐在大石头上唠家常。
顺口溜识字教学,幽默风趣寓教于乐,琅琅上口,易学好记,学生印象深刻,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3、借助猜字谜比赛识字。
教学中,我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识字和创造性识字。
如“午”字:远看像头牛,近看牛没头,要问是啥字,看看日当头。
“告”字时,大胆想象成:“一口咬掉牛尾巴”。
“蒜”字:二小二小,头上长草。
“秋”字:左边绿,右边红,左右相遇起凉风,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怕火来攻。
“办”字,天上雷声急,用‘‘力‘‘挤出雨两滴”通过编字谜同学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些字。
4、借助动作、实验演示直观识字。
如识记“灭”字时,先用火柴点燃一个纸团,然后用一小铁板向下一压,火就灭了。
记“从”字时,请两名学生,一前一后在讲台上走。
学习“看”字,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孙悟空一样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
学习“跑”字,先想一想跑的动作,然后再做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跑”是用(足)跑,所以是足字旁。
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学生还很踊跃。
5、借助汉字特点形象识字。
在教学象形字时,如水、火、山、石、木等字,我指导学生图与字、物与字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和比较中掌握象形字的识记规律,由形到字,由字到形,形象识记,引导学生学会识字。
如:《有趣的汉字》一课的生字,很容易让学生由字联想到它所表示的形象,还有一些字虽然不是象形字但它的笔画组合在一起往往是一幅图画。
利用这一特点在识字过程中可以用联想形象的方法帮助识记。
如:学习“日”字,“日”它像圆圆的一轮红日,外面的“口”是太阳,里面的“一”是太阳放射的光芒。
这样一想,这个字就会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6、借助形近字比较识字。
对于形近、音近的字,我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区分、辨别,抓住异同点,巧记,活记。
如“日和目”,“木和禾”,“他、她、它”,在比较中达到深层认识和的巩固。
在生字中有许多相近的字,在学习时,不让学生单独去认字,而是把相近的字一并出现,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
如:学习“目”字,可与“日”字相比较,“日”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里只有一横;“目”眼睛有两只,所以“目”里有两横。
如;学习“她”字,可与“他”“地”相联系比较,在学生观察比较后,让他们总结出:这三个字的右边都是“也”,但又有不同,男人“他”左边是亻,女人“她”左边是女,“地”左边是土。
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便不会混淆了。
7、借助游戏自主识字。
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我把各种练习寓于竞赛之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更好地巩固已学的知识。
游戏识字法学生学过的字很快会忘记,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会学。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
”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
在“创新识字”教学中,“玩玩字卡”、“找找朋友”、“眼明手快”、“邮差送信”等等游戏方法进行教学。
希望通过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玩乐方式帮助新入学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
例如:“玩玩字卡”:学生同桌合作学习,通过玩字卡认读生字。
摆:边摆边读,一人一张,不会的可请教同桌同学;读:同桌学生齐读自己的字卡,可找出难认字拿在手里或摆在一旁;考:学生互相考认字卡,自己不会的跟人学,别人不会的想法教;收:学生在音乐声中快速收字卡,边收边读。
又如:“找找朋友”:如在教学“妈”字中,我根据合体字的规律,把它们分别制成偏旁部首、独体字两个部分的卡片,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边跑边说:“我是‘‘女‘‘字旁,谁来和我做朋友?”到讲台后另一个同学马上也拿着卡片,边跑边说:“我是个‘‘马‘‘,小马的马,我来和你做朋友。
”两个人把“女”字旁、“小马的马”组合成“妈”字。
接着让学生说说“妈妈”的“妈”为什么带“女”字旁,有学生说:“如果是单人旁,就成了男的,男人不可以生孩子做妈妈的。
因为妈妈是“女”的,所以带“女”字旁。
”让学生明白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读音的识字规律。
让学生整体地识记汉字,使其在有了三、四百字的汉字积累后,自己发现和总结汉字的构字规律,通过形声字等提高识字效率。
另外,还鼓励学生区别同音字“妈妈”的“妈”和小马的“马”的相同点、不同点。
(二)鼓励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识字。
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获取知识经验以及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提高识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
”在教学中仅仅以本为本,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的。
因而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同时,可以大量地收集类似的材料供学生阅读: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课文,也可以先学课文再阅读类似的文章等。
采用读一篇带多篇的方法,把类似的文章捆绑在一起,借助比较,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悟以及与字宝宝更多“见面”的机会。
(三)走出教材,在生活中识字。
学生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到处都有识字的资源。
我紧紧抓住低年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识字欲望,鼓励学生留心生活中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汉字,并且主动去认识更多的汉字,这样不仅可以加快识字速度,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热爱生活的情感和认真观察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