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江苏省教育厅,针对教育改革与新时代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先后颁发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其中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苏发〔2018〕33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我国将制定双师型教师、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和认定办法,支持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建立职业院校新教师“师范教育+企业实践”入职培训制度,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国务院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提出未来几年“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依据学校第二次党代制定的学校发展目标和学校高水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和未来发展规划制定本目标:
一、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近期目标依据高水平高职院建设任务书要求到2022年我校要建
设6个具有国家级一流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他们分别是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团队、机电学院装备制造技术、信电学院新能源技术、化工学院制药技术、工商学院商贸管理和财经管理专业。
团队负责人由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领衔,高级职称比例达到50%,其中博士学位人数达到20%,40岁以下具有国际化背景人数达到30%。
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近期目标:根据教育部高职专业建设标准6个省级高水平品牌骨干专业达到应用本科的办学师资标准即,生师比达到18:1;校内其他专业达到25:1的合格标准,其中6个省级品牌骨干专业高级职称比例不低于45%(江苏省人社厅岗位设置标准正高为5%,副高为27%;近期在讨论高水平高职院调整正高提高12%,副高不变);其他专业高级职称比例不低于35%。
1.实施双百计划,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到2022年底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完成,培养引进和柔性引进教授不少于100人,博士100人;其中柔性引进教授产业教授50人,引进培养博士50人,柔性引进50人。
具体任务分配为材料应用技术专业群教授20人,博士15人;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教授15人,博士15人;制药技术专业群教授15人,博士15人,化工类专业群教授6人,博士10人;新能源技术专业群教授6人,博士10人;信息技术专业群教授10人,博士15人;商贸管理专业群教授8人,博士
10人;财经专业群教授6人,博士5人,管理、电子商务类专业群教授6人,博士5人,建筑类专业群教授8人,博士5人;;对于重点建设专业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可以采取考察方式直接招聘;设立兼职教师特聘岗,加速引进行业企业一线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到学院任教。
完善教师学历提升制度,修订教师在职读博士的激励办法,鼓励更多的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
2025年我校重点省级品牌40岁以下骨干专业教师国际化水平达到40%。
2.培养10名国内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
在材料学院、化工学院、机电学院、信电学院分别培养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各2名,在建筑学院、工商学院分别培养国内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各1名。
3.培养30名国内行业知名的骨干教师
充分利用我校在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中国机械行业协会和全国计算机行业协会等的影响力和主持江苏省橡胶工业协会工作的契机,利用江苏省橡胶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化工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苏省全合成胶非公路型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徐州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高分子新材料等市级研究中心,在新材料、制药、装备制造、新能源、商贸、财经等专业集群培养在全国行业有一定影响的骨干教师30名。
4.全面实施教师国际化视野培养目标
借助高层次人才引进制定留学博士、硕士海外相关政策,提升海外人员引进数量和质量;聘请部分外籍人士和专家来校参与国际合作
办学、专业建设和留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到2025年我校教师国际化水平达到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