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发酵机制PPT课件
一种氨基酸终产物过剩时,完全不受或微弱或 部分地反馈抑制(或阻遏),只是在多数终产 物共存下才强烈地控制。有以下几种情况:
2020/10/13
4
• ①协同(或多价)反馈抑制: • ②合作(或增效)反馈抑制: • ③同功酶控制: • ④积累反馈抑制:
2020/10/13
5
2.顺序控制:
A
B
DE
C
F
7.选育温度敏感突变株
8.应用细胞工程和遗传工程育种
9.防止高产菌株回复突变
2020/10/13
17
谢谢您的指导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
感谢阅读!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汇报人:XXXX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G
A
B
C
D
2020/10/13
6
3.平衡合成:
B
C
E
D×
F G
4.代谢互锁:从生物合成途径看,是受一种 完全无关的氨基酸的控制。它只是在很高浓 度下(与生理学浓度相比)才能体现抑制作 用,而且是部分性的抑制(阻遏)作用。
2020/10/13
7
第二节谷氨酸的发酵机制 一、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调节机制
2020/10/13
14
4、解除代谢互锁 在乳糖发酵短杆菌中,赖氨酸的生物合成
与亮氨酸之间存在代谢互锁,赖氨酸生物合 成分支的第一个酶(DDP合成酶)受亮氨酸 的阻遏。
解除这一代谢互锁的方法:
2020/10/13
15
①选育亮氨酸缺陷型菌株,或者以抗AEC的赖 氨酸的生产菌为出发菌株,经诱变得抗AEC兼 亮氨酸缺陷型菌株 ②选育抗亮氨酸结构类似物突变株
2020/10/13
9
第三节 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节机制
一、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 二、细菌中赖氨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黄色短杆菌赖氨酸生物合成机制要简单 些(诱变育种容易一些,实际应用较多)
2020/10/13
10
葡萄糖
磷酸烯醇丙酮酸 ①
丙酮酸
草酰乙酸 ②
乙酰CoA
天冬氨酸
柠檬酸
α-酮戊二酸 ③
1、EMP途径、HMP途径
谷氨酸生产菌存在着两种代谢途径:EMP、HMP ; EMP/HMP=10/90。
2、TCA、DCA和CO2固定作用
1).TCA环(三羧酸循环)
2).DCA环(乙醛酸循环)
3).CO2固定
PEP+CO2+GDP
草酰乙酸+GDP
CO2
PEP羧化酶
丙酮酸
苹果酸
草酰乙酸
CO2 苹果酸N酶AD+ NA苹D果H酸+脱H氢+ 酶
1、优先合成的转换:渗漏缺陷型的选育
如果降低高丝氨酸脱氢酶活性,则优先合成赖 氨酸。
2、切断支路代谢:营养缺陷型的选育
2020/10/13
13
3、抗结构类似物突变株(代谢调节突变株)
类似物中,以AEC效果最佳。
通过诱变,使编码天冬氨酸激酶的结构基因发生突变,使 天冬氨酸激酶对赖氨酸及结构类似物不敏感,既使苏氨酸过 量,该激酶也不与赖氨酸或类似物结合,但酶的活性中心不 变。
从遗传上解除亮氨酸对DDP合成酶的阻遏 ③选育对苯醌或喹啉衍生物敏感株 5.增加前体物的合成和阻塞副产物的生成
前体:丙酮酸、草酰乙酸、天冬氨酸
关键酶:天冬氨酸激酶
2020/10/13
16
方法:
①选育丙氨酸缺陷型
②选育抗天冬氨酸结构类似物突变株
③选育适宜的
CO2固定酶 TCA循环酶
活性比突变株
6.改善细胞膜的透过性
18
2020/10/13
8
3、氨的导入
①α-酮戊二酸还原氨基化→谷氨酸
氨的导入有三种方式
②由天冬氨酸或丙酮酸通过氨基 转移,将氨基转给α-酮戊二酸
③谷氨酸合成酶途径
二、 细胞膜通透性控制
①α-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极低或缺失
谷氨酸生产菌的 主要生化特点
②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很高, 不被低浓度的谷氨酸抑制
③细胞膜对谷氨酸的通透性高
第五章 氨基酸发酵机制
2020/10/13
1
第一节 氨基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一)反馈抑制与优先合成
A
B
C
D
E
反馈抑制
反馈阻遏
2020/10/13
氨基酸生物合成调节机制的基本模式
2
E D
A
B
C
F G
优先合成
反馈抑制
在合成途径分枝点处的优先合成
2020/10/13
3
• (二)其他特殊的控制机制 • 1.多终产物控制 • 催化分支合成途径共同部分的初始酶,在仅
2020/10/13
反馈抑制 增强反馈抑制
优先合成
谷氨酸
逆转反馈抑制
11
天冬氨酸
①
天冬氨酰磷酸
天冬氨酸-β-半醛 ②
③
高丝氨酸
④
珀酸 高丝氨酸
赖氨酸
苏氨酸
⑤
异亮氨酸
2020/10/13优先合成
蛋氨酸
反馈抑制
12
阻遏
三、赖氨酸生产菌的育种途径
出发菌株的选择 — 代谢调节比较简单的细菌 (如黄色短杆菌、谷氨酸棒杆菌、乳糖发酵 短杆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