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元代文学概论一、元代的社会概况元代文学史始于蒙古王朝灭金( 1234 年),终于元王朝灭亡( 1368 年)。
元朝的建立,结束了三百多年来中国境内宋、辽、西夏、金以及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立的局面。
统一后的元朝的疆域比汉、唐时代更为广阔,这种大一统的局面,增强了国内各地区经济的相互调剂,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
元朝的制度基本上沿袭宋、金旧制,同时也保存了蒙古的某些遗习。
这是蒙古贵族统治集团为了适应中原地区的封建生产方式,相应地采用“汉法”治理中原的必然结果。
元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中的上层统治阶级统治全中国的王朝,对其他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现象。
在宋代形成的正统儒学的流变——理学,不仅在元代继续流行和发展,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成为官学。
元代定程朱理学为一尊,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似,影响深远。
元王朝统治者在思想上兼收并用,因而佛教和道教在元代也十分盛行。
特别是金朝新兴起的全真教,在此时影响尤大。
二、元代的文学概况元代文学以杂剧、散曲、南戏的成就最高,此即后人与唐诗、宋词相并称的元曲。
文人的内心愤懑和人民的反抗情绪在元代形成强大的思想潮流,并构成元代文学主要的思想特征,在杂剧、散曲、南戏、诗、文、词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充分的表现。
元代文学在总体风格上以自然本色为主流,北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南戏“句句是本色语”,诗文“崇本质而去浮华”,词则“伉爽清疏,自成格调”。
元代文学显现出的自然朴素美,成为元、明、清时期文学界的一股重要的审美思潮。
元杂剧作品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根据其题材,大致可以分为爱情婚姻剧、历史剧、社会剧、公案剧、神仙道化剧等五类。
元杂剧的产生、完备和盛行,为我国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还在实际上争得了与传统文学样式—-诗词文赋相颉颃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南戏产生于宋代,入元以后继续流行,并最终成为戏剧的主流。
元散曲的题材,主要有风情和隐逸两类,此外还有一些揭露现实和写景、咏史、咏怀之作。
散曲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泼辣的作风、活泼的形式、质朴本色的语言和灵动的气韵,大大丰富了我国的古典韵文。
关于说话,元代讲史更趋风行,现存话本也多为元代刊刻或修订,所以一般文学史家都概称为“宋元话本”。
在元诗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对宋、金诗风的反思和批判,经历了南北复古诗风的汇合,宗唐复古的诗风由兴起到旺盛,成为一代诗坛潮流,因此元末人有“元诗宗唐”之说。
元代词坛时有名家,但总起来看,词在元代是趋向衰落的。
元代的散文,大致从宗唐和宗宋的不同倾向,逐渐演变,趋向于唐宋并尊。
宋代散文创作和批评中谈理派和论文派的分歧,在元代明显地趋于调和,提出了理学、古文合一的主张。
元代文学的发展,以元仁宗延祐年间( 1314 — 1320 )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的文学主潮是杂剧和散曲两种新兴的文学艺术样式,在文坛上最为活跃的是那些“沉抑不僚”、沦落民间的文人才子,因此,文学创作表现出一种清新而遒劲的格调。
后期文学,杂剧、散曲、诗文词等传统文学样式互相争胜,在文坛上最为活跃的已是那些步入仕途的文人士大夫了,因此,在诗文词等传统文学样式发生新变的同时,散曲的诗词化和杂剧的文人化也成为突出的文学倾向,同时南戏也出现了一批佳作。
第一章元杂剧概说教学要点使学生掌握戏曲的起源、元杂剧的体制及其发展过程。
教学时数2 学时。
一、元杂剧的起源及其体制元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和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元杂剧的母体:宋杂剧、金院本。
元杂剧的曲牌联套形式,受到宋金大曲、唱赚和诸宫调的影响。
杂剧的体制:1 、结构体制:大多一本四折加一个楔子。
2 、文学要素:唱词(曲文)、宾白、科范。
3 、音乐体制: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曲牌联套);每折唱词,一韵到底,平仄通押;一本杂剧由一个角色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4 、角色体制:分为旦、末、净、杂四大类。
二、元杂剧的发展过程元杂剧的出现,大致在十三世纪初叶到中叶。
而其兴盛,大抵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九年( 1272 )起至元仁宗延祐七年( 1320 ),约 50 年。
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1 、元代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2 、元代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政治统治的宽松,从不同的侧面促成杂剧的兴盛。
3 、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促使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
4 、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和表演艺术的提高。
元朝统一全国以后,杂剧开始传播到南方。
到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演出的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到临安一带。
从元英宗至治元年( 1321 )左右开始,杂剧的演出虽然还很盛行,但创作从总体上却逐渐趋向衰微。
元杂剧创作衰微的主要原因:杂剧演出中心南移使杂剧离开了哺育它形成、生长的土壤;元代后期文人的社会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程朱理学的渗透严重地削弱了杂剧创作的思想价值;元杂剧剧本体制的局限。
后期作品寥寥,杂剧创作趋向尾声。
思考题:•简述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概述元杂剧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关汉卿和他的杂剧作品教学要点使学生了解关汉卿的生平,掌握其名剧《窦娥冤》的思想内容,以及在杂剧创作上的巨大成就。
教学时数2 学时。
一、关汉卿的生平二、关汉卿的名剧《窦娥冤》《窦娥冤》是关汉卿社会剧的代表作。
《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包括社会冲突、道德冲突和意志冲突三个层面。
《窦娥冤》的主题是对黑暗社会的揭露批判和对仁政德治的追求企望。
窦娥形象:善良而刚强。
《鲁斋郎》《蝴蝶梦》《绯衣梦》。
三、关汉卿的爱情婚姻剧关汉卿爱情剧很少单纯描写爱情,而是将爱情同现实生活、社会矛盾紧密结合起来,大胆揭露社会问题。
关汉卿爱情剧刻划了被压迫受凌辱的妇女形象,歌颂她们追求幸福生活和反抗邪恶势力的精神。
女主人公的理想性格。
《拜月亭》。
《救风尘》和《望江亭》。
《谢天香》与《金线池》。
四、关汉卿的历史剧关汉卿的历史剧总是从现实出发去缅怀历史英雄人物,曲折地表达现实感受和时代精神。
艺术上“多虚少实”。
《单刀会》的故事情节与真实历史。
关汉卿笔下的关羽正气凛然、威武神勇。
五、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关汉卿以其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和演出实践,促使杂剧艺术体制趋于完备。
情节结构严谨,戏剧冲突激烈,场面关目生动,角色设置妥当。
关剧题材广泛,几无所限制,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开拓了中国戏曲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关剧语言风格自然质朴,本色当行。
精读篇目:《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
阅读篇目:《蝴蝶梦》、《望江亭》、《哭存孝》。
思考题:1 、试分析窦娥的艺术形象。
2 、简述关汉卿剧作的思想倾向。
3 、简述关汉卿剧作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王实甫和《西厢记》教学要点使学生掌握《西厢记》的故事情节、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时数2 学时。
一、《西厢记》的作者和王实甫的生平王实甫的生平和杂剧作品。
关于《西厢记》作者的争议。
二、《西厢记》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西厢记》的主题思想:批判封建礼教、封建门阀婚姻制度,歌颂了青年男女自由而真挚的爱情,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愿望。
崔莺莺的恋爱心理: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恋爱心理的展开过程及其深厚的社会内容和文化内容。
张生形象的性格特征。
红娘形象的性格特征。
老夫人形象和惠明和尚形象。
三、《西厢记》的艺术成就突破一般杂剧一本四折加一个楔子的体制,五本二十一折;若干折由数人轮唱。
明人称为“传奇之祖”。
情节单纯,结构严谨,而又波浪迭起,悬念丛生。
语言的性格化和戏剧性。
语言构成:以当时的民间口语为主体,适量而自然地融化前人诗词文赋中的语句。
通晓流畅与秀丽华美相统一的语言风格。
《西厢记》的明清刊本。
《西厢记》的影响。
精读篇目:《西厢记》思考题:1 、简述《西厢记》故事的演变过程。
2 、分析崔莺莺的形象。
3 、试分析《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第四章元代前期其他杂剧作家作品教学要点使学生了解元杂剧前期创作的总体情况,以及马致远、白朴的杂剧,著名的爱情剧、历史剧、水浒剧、公案剧作品的名称和作者。
教学时数2 学时。
一、马致远马致远的生平与剧作。
历史剧《汉宫秋》是对历史上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的改编。
借历史兴亡抒写时代感受。
曲词写景抒情,隽美当行。
“神仙道化”剧暴露了黑暗现实,否定功名富贵,提倡修道登仙。
马致远杂剧的艺术风格: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二、白朴白朴的生平与剧作。
爱情喜剧《墙头马上》。
女主角李千金形象的性格特征。
历史悲剧《梧桐雨》。
三、爱情婚姻剧元前期爱情婚姻剧,表达了对封建重压下妇女命运的关注和同情,反映她们所遭受的苦难,以及她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地位所作的斗争。
著名的作品还有:杨显之《潇湘雨》,石君宝《秋胡戏妻》,尚仲贤《柳毅传书》,李好古《张生煮海》。
四、公案剧控诉吏治黑暗的公案戏以包公戏为代表。
包公戏借宋写元。
揭露元代官吏的贪赃枉法和草菅人命,歌颂为民作主的清官,表达人民的爱憎倾向。
代表作为李潜夫《灰阑记》和无名氏的《陈州粜米》。
五、历史剧历史剧大多带有强烈的现实感,或流露出金宋文人士大夫的故国之思,或表达了古代人民的英雄主义精神,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正气浩然的历史悲剧。
结构紧凑、简练,曲辞刚健、本色。
六、水浒剧历史剧中的《水浒戏》,表达了普通百姓的理想和愿望。
康进之《李逵负荆》的主题思想。
阅读篇目: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纪君祥《赵氏孤儿》,康进之《李逵负荆》,无名氏《陈州粜米》。
思考题:1 、试析《汉宫秋》的艺术特色。
2 、试析《墙头马上》的主题倾向。
•试析《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第五章元代中后期的杂剧教学要点使学生了解元代中后期杂剧创作的总体情况,以及郑光祖的杂剧创作。
教学时数2 学时。
一、郑光祖郑光祖的生平与剧作。
《倩女离魂》的主题:情与礼的冲突。
张倩女形象的双重身份:客观实体的人和虚幻的精魂。
曲词艳丽流畅,婉转动人。
郑光祖的文人剧,表达了仕途失意的情绪。
历史剧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郑光祖剧作曲词秀丽流转,音调和谐,但思想较为贫弱,艺术上过于雕琢。
二、元代后期其他杂剧作家作品元代后期的爱情婚姻剧,更多地表现文人才子的风流逸事和青年男女的旖旎艳情。
乔吉的生平与剧作。
曲词以华美流丽著称。
家庭剧的代表作家秦简夫,其剧作充满道德说教。
历史剧大多表彰古代“圣君贤相”、“忠臣义士”,要求恢复儒家仁政,振兴封建伦理。
代表作家有杨梓。
以前代文人事迹为题材的作品。
宫天挺《范张鸡黍》的主题:揭露官场与考场的暗无天日。
曲词激越豪放,笔力遒劲。
阅读篇目:郑光祖《倩女离魂》,乔吉《两世姻缘》,秦简夫《东堂老》,宫天挺《范张鸡黍》。
思考题:简述元杂剧中后期创作。
第六章元代南戏教学要点使学生了解元代南戏的发展情况和著名作品《琵琶记》的主题倾向和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