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思考题

马原思考题

原理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佩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③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法国),博利叶(法国),欧文(英国)2.马克思主义及其基本特征定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发现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特征:①实践性②科学性③革命性④(阶级性)3.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原因: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它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我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4.物质定义及意义。

(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①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大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正确。

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观念是一种人对外界事物形成的意识,它的存在基础是外界事物,是由外界事物和人脑的生理结构决定的,所以一切观念的东西都是物质在头脑的反映和随之进行的改造。

6.人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可以改变规律?不是,意识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①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②规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③互为前提: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7.主观能动性及其表现定义: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表现:①意识具有能动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调节和控制人行为生理活动的作用8.相对静止及意义定义: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意义:①只有认识了相对静止,才能了解运动,才能找到它的量度。

②只有认识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③正是有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才使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

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实质和核心?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②贯穿于辩证法思维体系的中心线索③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焦点和分歧10.矛盾就是斗争,斗争就是你死我活的对抗。

错误。

模糊了矛盾的概念,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

同一性: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②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方向相互转化。

11.“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哲理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他的对立面。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12.度及其意义?定义:度是一事物保持其自身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意义:①实践中注意适当和适度的原则;②掌握最佳的度,使事物的质和量达到最佳统一;③不要将度凝固化。

13.学习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及意义?原理:事物存在的矛盾以及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矛盾之分。

意义:①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②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14.“欲速则不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什么哲理意识的能动作用:①要对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个辩证的把握。

②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

③以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和手段为基础。

④发挥意识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15.一刀切的做法对吗?为什么?不对。

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不平衡性。

④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有其特殊性。

16.辩证的否定观及意义辩证的否定: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意义:对待一切事物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既不能绝对的肯定一切,也不能决定的否定一切。

17.联系及特点定义: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关系。

特点:①客观性②普遍性③多样性④条件性18.“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对吗为什么?(矛盾普遍性原理)不对。

①矛盾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要一分为二,全面整体看问题。

③正视矛盾。

19.新事物为什么不可战胜?①新事物是有远大前途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腹孕育而成,它批判了旧事物不合理的、继承其合理的并在此基础上增添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③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和愿望,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0.如何理解实践中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标准③实践是认识的动力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不对,客观真理具有相对性。

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都是具体的,都是一定条件下产生的,都带有相似的性质。

①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正确认识,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应,客观事物不断发展,人类的实践不断发展,认识也必须不断发展。

2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就是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3.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都是具体的,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都带有近似的性质。

关系:①互相渗透,互相包容②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24.能动的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有特征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和客体是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与反映论,正确地指出了认识的本质及其过程。

25.地理环境及作用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

作用:①地理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②地理环境的好坏对国家和地区经济有重要影响;③地理环境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提供了自然的对象和客体要件,为人们的休闲、旅游等提供了特定的活动场所。

26.唯心史观形式、缺陷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形式:①天命史观②英雄史观缺陷: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原因原因:①认识阶段:对社会规律的错误认识②历史阶段:生产规模狭小限制眼界③阶级阶段:贫富差距悬殊,剥削阶级垄断精神生产及其成果并鼓吹精神万能27.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形态,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的方向和过程。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展变化决定社会形态更替、决定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2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谈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两手都要硬: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②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思想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在当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国是最终最根本标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

两者不可割裂:①只抓物质文明和经济建设,只要GDP,忽略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那是可怕的,人的价值观出现了混乱,不知道什么是对错,不知道该信仰什么,这个民族将没有希望,人无希望则躁,民族无信仰则衰,社会无信仰则乱,国家无信仰则亡。

②只抓精神文明,没有财富的增长,没有生活水平的提高,再美好的精神追求和想象都显得苍白和无力。

29.我信仰政策及意义。

政策:信仰自由(有信教和不信教的自由,有信各种教的自由)30.道德和法律的关系(相同与不同)两者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不同:①产生条件不同②调整范围不同(道德大于法律)③内容不同(法律强调权利义务对等,道德强调义务)④表现形式不同⑤调整机制不同31.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相矛盾的,不可兼得。

③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3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结果两重性: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值过程结果: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生产出剩余价值33.货币的本质及职能货币无非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34.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的变化不对。

①从孤立的一次商品交换看,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价值,但总体看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

②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

35.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及作用。

运用其原理谈谈对我国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启示。

内容: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②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形式: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作用:①自发调节②促进生产技术③优胜劣汰启示:①要树立市场意识,面向市场组织好生产和销售,做到信息对称,避免资源浪费②要树立科技意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改进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③要树立竞争意识,有危机感,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竞争能力,积极面对挑战,增强市场竞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