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奶的处理方法包含的细菌以及成分整理

牛奶的处理方法包含的细菌以及成分整理

牛奶(AVG)的营养成份列表(每100克中含)成分名称含量成分名称含量成分名称含量可食部100水分(克)89.8能量(千卡)54能量(千焦)226蛋白质(克)3脂肪(克)3.2碳水化合物(克)3.4膳食纤维(克)0胆固醇(毫克)15灰份(克)0.6维生素A(毫克)24胡萝卜素(毫克)0视黄醇(毫克)24硫胺素(微克)0.03核黄素(毫克)0.14尼克酸(毫克)0.1维生素C(毫克)1维生素E(T)(毫克)0.21a-E0.1(β-γ)-E0.07δ-E0.04钙(毫克)104磷(毫克)73钾(毫克)109钠(毫克)37.2镁(毫克)11铁(毫克)0.3锌(毫克)0.42硒(微克)1.94铜(毫克)0.02锰(毫克)0.03碘(毫克)1.9成分名称含量(毫克)成分名称含量(毫克)成分名称含量(毫克)异亮氨酸119亮氨酸253赖氨酸214含硫氨基酸(T)96蛋氨酸67胱氨酸29芳香族氨基酸(T)239苯丙氨酸117酪氨酸122苏氨酸104色氨酸39缬氨酸139精氨酸87组氨酸64丙氨酸86天冬氨酸185谷氨酸546甘氨酸47脯氨酸305丝氨酸148牛乳中微生物的种类牛乳从乳腺分泌以至被挤出时为无菌状态,但挤乳过程中可能有细菌侵入,挤乳后的处理、器械接触及运输过程亦可能使牛乳中混人微生物,如若处理不当,可以引起牛乳的风味、色泽、形态都发生变化。

(一)细菌牛乳中存在的微生物有细菌、酵母和霉菌,其中以细菌在牛乳贮藏与加工中的意义为最重要。

细菌大小平均约为牛乳脂肪球的1/125,直径约为O.6um。

1、乳酸菌乳酸菌可利用碳水化合物产生乳酸,即进行乳酸发酵。

从牛乳中很容易分离得到乳酸菌,其在分类学上属于乳酸菌科。

乳酸菌一般为无孢子球菌或杆菌,属厌氧型或兼性厌氧型细菌。

进行乳酸发酵时,其有时产生挥发性酸或气体。

2、丙酸菌此为产生丙酸发酵的菌群,可将乳糖及其他碳水化合物分解为丙酸、醋酸与二氧化碳。

此种菌为革兰氏阳性短杆菌,为制造瑞士干酪的发酵剂,其制出的干酪上有孔。

3、肠细菌肠细菌寄生于肠中,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肠细菌为兼性厌氧性细菌,以大肠菌群、病原菌、沙门氏菌为主要菌群。

大肠菌群可将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酸及二氧化碳、氢等气体。

因大肠菌群来自于粪便,所以被规定为牛乳污染的指标菌。

4、孢子杆菌孢子杆菌为形成内孢子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可分为好氧性芽孢杆菌属与厌氧性梭状芽孢杆菌属。

5、小球菌属小球菌属为好气性产生色素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在牛乳中常出现的有小球菌属与葡萄球菌属。

葡萄球菌的菌体如葡萄串般排列,其多为乳房炎乳或食物中毒的原因菌。

6、假单胞菌假单胞菌是利用鞭毛运动的需氧性菌,荧光假单胞菌和腐败假单胞菌为其代表菌。

这种菌可将乳蛋白质分解成蛋白胨或将乳脂肪分解产生脂肪分解臭。

这种菌能在低温下生长繁殖。

7、产碱杆菌属产碱杆菌可使牛乳中所含的有机盐(柠檬酸盐)分解而形成碳酸盐,从而使牛乳转变为碱性。

粪产碱杆菌为革兰氏阴性需氧性菌,这种菌在人及动物肠道内存在,它随着粪便而使牛乳污染。

这种菌的适宜生长温度在25-37℃。

稠乳产碱杆菌常在水中存在,为革兰氏阴性菌,是需氧性的。

这种菌的适宜生长温度在10-26℃,它除能产碱外,并能使牛乳粘质化。

8、病原菌牛乳中有时混有病原菌,会在人群中传染疾病,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牛乳的杀菌、灭菌,使病原菌不存在。

混入牛乳中的主要病原菌有:沙门氏菌属的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沙门氏菌、肠类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属的志贺氏痢疾杆菌,弧菌属的霍乱弧菌,白喉棒状杆菌,人形结核菌,牛形结核菌,牛传染性流产布鲁氏杆菌,炭疽菌,大肠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无乳链球菌,病原性肉毒杆菌。

(二)真菌新鲜牛乳中的酵母主要为酵母属、毕赤氏酵母属、球拟酵母属、假丝酵母属等菌属,常见的有脆壁酵母菌、洪氏球拟酵母、高加索乳酒球拟酵母、球拟酵母等。

其中,脆壁酵母与假丝酵母可使乳糖发酵而且用以制造发酵乳制品。

但使用酵母制成的乳制品往往带有酵母臭,有风味上的缺陷。

牛乳中常见的霉菌有乳粉胞霉、乳酪粉胞霉、黑念珠霉、变异念珠霉、腊叶芽枝霉、乳酪青霉、灰绿青霉、灰绿曲霉和黑曲霉,其中的乳酪青霉可制干酪,其余的大部分霉菌会使干酪、乳酪等污染腐败。

(三)噬茵体侵害细菌的滤过性病毒统称为噬菌体,亦称为细菌病毒。

目前已发现大肠杆菌、乳酸菌、赤痢菌、沙门氏杆菌、霍乱菌、葡萄球菌、结核菌、放线菌等多数细菌的噬菌体。

噬菌体长度多为50-80nm,可分为头部和尾部。

噬菌体头部含有脱氧核糖核酸(DNA),可以支配遗传物质,使其对宿主菌株有选择特异性;尾部由蛋白质组成。

噬菌体先附着宿主细菌,然后再侵入该菌体内增殖,当其成熟生成多数新噬菌体后,即将新噬菌体放出,并产生溶菌作用。

对牛乳、乳制品的微生物而言,最重要的噬菌体为乳酸菌噬菌体。

作为干酪或酸乳菌种的乳酸菌有被其噬菌体侵袭的情形发生,以致造成乳品加工中的损失。

牛奶细菌处理酸奶的制作过程是在添加(或不添加)乳粉(或脱脂乳粉)的乳中(杀菌乳或浓缩乳),由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作用进行乳酸发酵而制成的凝乳状制品,成品必须含有大量相应的活性微生物。

根据酸奶的组织状态不同可分为凝固型酸奶和搅拌型酸奶。

我国传统的玻璃瓶和瓷瓶装的酸奶就属于凝固型酸奶。

搅拌型酸奶比凝固型酸奶稍稀一点,但由于添加了果料、果酱等配料,使得搅拌型酸奶风味更好。

酸奶不仅具备鲜奶的全部营养成分,而且有较为显著的医疗保健作用。

生鲜奶如何消毒和灭菌处理?2011-6-17 22:38满意回答牛奶是微生物活动的天堂。

据试验在常温下把刚挤下的奶不做任何处理,过12小时,每毫升牛奶的微生物含量可达11.4万个,到24小时每毫升猛增到130万个。

这就是牛奶为什么容易腐败的原因。

所以,牛奶的消毒和保鲜技术十分重要。

一、牛奶的消毒在生产过程中,一般把刚挤下的奶先放进奶罐,迅速进行冷却,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延长牛奶的抗菌性的持续时间。

冷却过的奶,需要及时送到工厂加工处理。

即经过滤、净化、冷却、均质、杀菌和包装等工艺,便成为人们日常饮用的消毒牛奶。

杀菌是生产消毒牛奶的一项重要工艺。

一般都是采取巴氏消毒法(德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氏德于19世纪50年代发明的,故以此命名)。

这种方法分低温和高温两种消毒法。

低温消毒法是将牛奶放入专门的巴氏消毒器中,将牛奶加热至62℃~65℃,维持30分钟;高温消毒法是加热至73.8℃~76.6℃,持续时间1~10分钟,或82.2℃,时间不超过5分钟。

然后迅速冷却到10℃。

冷却的目的是防止残留的芽胞繁殖,并保持奶的品质。

另外,使用土法也可达到消毒的目的。

即用旺火煮后,在奶的表面迅速形成奶脂膜(以牛奶不溢出为准),犹如一块布盖在海浪上一样。

从形成脂膜时计算,再煮15分钟,就能达到巴氏消毒法的效果。

牛奶的消毒必须严格掌握好温度和时间。

不然,既达不到消毒的目的,还破坏了牛奶的营养成分。

这是因为:一是长时间高温煮沸会使牛奶中蛋白质由溶胶状态转变成凝胶状态,从而造成蛋白质大量凝结和沉淀;二是鲜奶中的钙是以静电方式与酪蛋白相结合,形成人体可以消化吸收的酪蛋白钙,而长时间煮沸的牛奶与消毒牛奶相比,酪蛋白大约要减少20%,钙质多变为难以被人体消化吸收的钙盐;三是长时间煮沸还会使乳糖焦化分解,营养价值低;四是破坏了包括维生素A等多种维生素。

因此,消毒牛奶原则上就直接饮用,不必再进行煮沸。

如果需要加温的话,只要把袋装的奶牛放在50℃~60℃的热水中加热片刻,就可以了。

二、消毒牛奶的保鲜消毒牛奶不易在常温下保存。

牛奶最怕太阳光。

在太阳光照射下,牛奶含的维生素A、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均会受到破坏,所以最好是避光冷藏。

据试验,牛奶冷却到13℃,可保存12小时,因此,把暂时不饮用的袋装消毒牛奶,可放到电冰箱冷藏柜中,但不要放到冷冻柜中。

因为牛奶一经冷冻,再加热化解,就会发生脂肪与蛋白质分离,出现凝固、沉淀,此时油脂上浮,奶味变谈,营养价值也有所降低。

如果买回来的是个体户的奶,煮沸消毒后最好一次饮完,不宜继续保存。

如果要保存,可用小口容器装好,密封存放,但时间不宜太久。

牛奶的消毒牛奶中可能含有的致病微生物有牛结核杆菌、布氏杆菌、沙门氏菌与其他杂菌。

牛结核杆菌随牛奶进人人体,可使人患肠道结核病和全身结核病;布氏杆菌可使人感染布氏杆菌病。

牛奶中的其他病原微生物则可引起急性胃肠炎等消化道传染病。

按理,感染结核杆菌的牛不能作为乳牛喂养,但有时因未被发现或其他原因,致使带菌乳牛生产的牛奶进入市场。

人感染结核病的一个途径即是饮用了含有结核杆菌的牛奶。

结核杆菌为嗜酸杆菌,不形成芽孢,离开牛体后,存活能力极强,可在自然环境中存活数月。

牛奶中的病原微生物除可直接来源于乳牛外,还可能是由于在外界环境中造成的污染,比如,接触挤奶员不洁的手、不洁的挤奶与盛奶用具和包装材料,均可以污染牛奶。

由于以上原因,人们不能饮用未经消毒处理的生牛奶。

也就是说,直接饮用来自乳牛的新鲜牛奶是不安全的。

散装的牛奶一般都未经过消毒处理,而且容易受外界环境的污染,因此,从农户购买的散装牛奶必须进行消毒处理,不能直接食用。

现在,市场销售的袋装和瓶装牛奶都是由乳品加工企业从奶牛场和养牛专业户将鲜奶收购后,经过消毒加工制得。

厂家采用消毒牛奶的方法有二,一是高温瞬间加热法,温度达135℃;二是巴氏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是将牛奶于62-63℃时处理30分钟,或加热至72-73℃时处理20秒钟。

如果包装密封得好,瓶装牛奶出厂后,在常温下可保存数月至一年,袋装牛奶的保质期在夏季为2-3天,冬季为5-7天。

然而,市场销售的牛奶尽管经过厂家的消毒处理,仍然会出现产品的质量问题,或者由于超过保质期,特别是夏季气温过高,都可能导致奶中存在细菌,因此,在饮用前还需对购回的袋装或瓶装牛奶重新加热消毒。

在家庭,对牛奶加热消毒的方法是:①巴氏消毒法:此法不必将牛奶煮沸,可最大限度地保存营养成分,方法是将牛奶于63℃时加热30分钟或73℃时加热20分钟。

②煮沸消毒法即将牛奶放于锅中煮沸,但须注意,煮沸即可,不应时间过长,以避免损失营养成分,煮时还应不断搅拌,以使其受热均匀。

③微波炉消毒法将奶盛在玻璃瓶内,置微波炉中央,用650瓦照射,见牛奶煮沸即停止照射。

购回的牛奶,加热后如不马上食用,宜在室温下原锅放置,待到饮前,仍须再加热处理。

如放冰箱中冷藏(4-O℃),亦可延长保持期,但不应冰冻保存。

某乳品厂家一位姓张的高级工程师说,液体奶按生产过程可分为灭菌奶、酸牛奶、巴氏消毒奶三种。

单就消毒方法而言,有“巴氏消毒奶”与“超高温灭菌奶”两种。

就包装形式而言,大致可分为塑料袋、利乐装、纸盒与塑料瓶四种;其中利乐瓶又分为枕式(袋装)与砖型(盒装)两种,均为瑞典利乐公司出产的由5-7层纸与铝箔复合构成的包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