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遗失与建议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遗失与建议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遗失与建议
泸溪县明德小学李玉英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
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
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
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有的民族特性深深影响着中华民
族的发展,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

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以科学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精神弘扬
中华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主流。

二、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清单中我们遗失了哪些?我们遗失的太多太多了。

90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过生日。


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
过大门槛,所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他们身上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可闻。

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我们骄
傲于中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在世人皆知的四大文明古国中,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保存得最完整而源远流长。

而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现在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当下的中国人很少能够静下心来去接受中国传统礼仪和文化
的洗涤,更不可能从本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修身养性。

有人
在反驳,你在污蔑我们,我们也在开发历史资源、寻找中国传统文化。

你看,那么多历史剧被搬上电视荧幕,那么多古代名著被成册
出版,我们还年年上寺庙、祭孔拜炎黄。

但是所谓的历史剧是真的
挖掘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吗?没有,历史剧对历史和国民负责的态
度鲜见,它们更多的是娱乐和作秀,甚至为了收视率随意篡改历史
误导观众;市面上《读史有智慧》之类的书不胜枚举,大众文化更
多的是以一种功利的心态去片面挖掘中国文化;同时我们祭孔拜炎
黄的行为,也多了作秀的成分和商业化的因素,少了对于文化本身
的深度挖掘。

浩浩荡荡数万人穿着古代的服饰向陵地走去,此时的
他们是否真的在忆怀感悟过去呢?恐怕在这些衣服下的躯体更多的
是一种表演吧。

同时,洋产品、洋节日、洋“垃圾”等外来物不断
冲击着我们,西方文化也正如洪水猛兽般的侵蚀着我们的传统文化。

不得不承认,中国国民正处于文化缺失的状态。

在现实中国
社会中,传统文化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已成为书上看的、电视里放的、博物馆橱窗里展览的东西。

文化存在那里,但我们却视作无物,或者说,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去传承、开发和利用它。

三、如何保护传统文化
文化是动态的、发展的,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族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发展,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适应当代
社会的发展,并将逐步失去功能。

只有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才
能产生体现时代内容的新文化;只有赋予新生命的传统文化,才能
不断得以传播、弘扬和发展。

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形式多样,如在传
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改良,使传统文明升华为现代文明。


种升华和转化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

我们湘西苗族在其漫
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出的智慧结晶包括苗药、刺绣、挑花、
织锦、蜡染和银饰等工艺。

在经过不断的发扬、创新过程中正在作
为民族产业蓬勃发展。

所以只有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才能产生
体现时代内容的新文化;只有赋予新生命的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得
以传播、弘扬和发展。

除此之外政府也应当采取措施,维护传统文化。

如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民团体。


定传统文化的开发、复兴及保护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

加强立法,提高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
维护与复兴。

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念、做法和体制。

坚决打击
那些假借优秀传统文化之名实际却宣传封建思想、拜金主义和官本
位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团体,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
人民推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这方面国内也要动用现
有科技和资源,发展属于自己的特色行业宣传自身。

最重要的是,
加大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义务,使人民群
众能够拥有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能够自觉学习并推广传统文化,
用优秀传统文化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和优良品质展现给世界,使国际对于中国人民能有一个客观、明确
的新认识,不再完全不了解或局限于数十甚至数百年前的错误的认
知状态。

这样相信我国在保护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就可以迈出更好的
一步。

四、重拾传统文化的意义
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延续,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
和延续的精神动力。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与世界其他
民族的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自强不息的刚健精
神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特征。

如何才能让
传统文化立足于现代,让独特的中国文化鹤立于世界之林呢?不仅
是继承,而且要赞美地继承;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创新地发展。


谐创新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

和谐创新是天地万物、人
文自然的基本规律。

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并给现
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

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如何继承优秀传统
文化,既保持其主体性,又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要求,超越国
家和地区局限,使其成为世界性、全球化的文化思想,成为整个人
类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以增强我们文化的竞争力,提升国家
软实力。

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创新,必然表现为积极面向现实,面向未来,敢于突破陈规陋习,敢于用创造性行为来为社会营造解
放思想的氛围,敢于用新的观念来取代旧的观念。

当代“和谐文化”的提出,可以说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的同时,
努力创新文化机制、文化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

这样的文化创新性
也能够引导和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从而更好
地发展具有创新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
们有权利也有义务保存本民族珍贵的传统,将其中的精华奉献给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当今世界形势正处于一个大转变、大转折、剧烈调整的时代。

面对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中国威胁”甚嚣尘上的局面,中国如何
在外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如何通过构建中国话语宣传
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成为我们必须去面对的一个问题。

习总书记
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提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
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为我们顺应世界发展,构建中国对外的
话语体系指出了现实的路径。

中华传统文化内在的形成了爱好和平、和谐共处、包容共进的文化意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真
实写照,中国期待的是世界共赢与进步。

塑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
际形象,构建中国世界共进发展的话语体系,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
的传承和弘扬。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
定会给世界带来新的贡献,这个新的贡献就是: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世界的和谐发展带来有益的经
验和启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