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遗失与建议
泸溪县明德小学李玉英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
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
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
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有的民族特性深深影响着中华民
族的发展,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
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以科学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精神弘扬
中华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主流。
二、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清单中我们遗失了哪些?我们遗失的太多太多了。
90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过生日。
他
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
过大门槛,所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他们身上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可闻。
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我们骄
傲于中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在世人皆知的四大文明古国中,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保存得最完整而源远流长。
而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现在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当下的中国人很少能够静下心来去接受中国传统礼仪和文化
的洗涤,更不可能从本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修身养性。
有人
在反驳,你在污蔑我们,我们也在开发历史资源、寻找中国传统文化。
你看,那么多历史剧被搬上电视荧幕,那么多古代名著被成册
出版,我们还年年上寺庙、祭孔拜炎黄。
但是所谓的历史剧是真的
挖掘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吗?没有,历史剧对历史和国民负责的态
度鲜见,它们更多的是娱乐和作秀,甚至为了收视率随意篡改历史
误导观众;市面上《读史有智慧》之类的书不胜枚举,大众文化更
多的是以一种功利的心态去片面挖掘中国文化;同时我们祭孔拜炎
黄的行为,也多了作秀的成分和商业化的因素,少了对于文化本身
的深度挖掘。
浩浩荡荡数万人穿着古代的服饰向陵地走去,此时的
他们是否真的在忆怀感悟过去呢?恐怕在这些衣服下的躯体更多的
是一种表演吧。
同时,洋产品、洋节日、洋“垃圾”等外来物不断
冲击着我们,西方文化也正如洪水猛兽般的侵蚀着我们的传统文化。
不得不承认,中国国民正处于文化缺失的状态。
在现实中国
社会中,传统文化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已成为书上看的、电视里放的、博物馆橱窗里展览的东西。
文化存在那里,但我们却视作无物,或者说,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去传承、开发和利用它。
三、如何保护传统文化
文化是动态的、发展的,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民
族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发展,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适应当代
社会的发展,并将逐步失去功能。
只有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才
能产生体现时代内容的新文化;只有赋予新生命的传统文化,才能
不断得以传播、弘扬和发展。
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形式多样,如在传
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改良,使传统文明升华为现代文明。
这
种升华和转化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
我们湘西苗族在其漫
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出的智慧结晶包括苗药、刺绣、挑花、
织锦、蜡染和银饰等工艺。
在经过不断的发扬、创新过程中正在作
为民族产业蓬勃发展。
所以只有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才能产生
体现时代内容的新文化;只有赋予新生命的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得
以传播、弘扬和发展。
除此之外政府也应当采取措施,维护传统文化。
如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民团体。
制
定传统文化的开发、复兴及保护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
加强立法,提高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
维护与复兴。
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念、做法和体制。
坚决打击
那些假借优秀传统文化之名实际却宣传封建思想、拜金主义和官本
位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团体,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
人民推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这方面国内也要动用现
有科技和资源,发展属于自己的特色行业宣传自身。
最重要的是,
加大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义务,使人民群
众能够拥有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能够自觉学习并推广传统文化,
用优秀传统文化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和优良品质展现给世界,使国际对于中国人民能有一个客观、明确
的新认识,不再完全不了解或局限于数十甚至数百年前的错误的认
知状态。
这样相信我国在保护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就可以迈出更好的
一步。
四、重拾传统文化的意义
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延续,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
和延续的精神动力。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与世界其他
民族的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自强不息的刚健精
神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特征。
如何才能让
传统文化立足于现代,让独特的中国文化鹤立于世界之林呢?不仅
是继承,而且要赞美地继承;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创新地发展。
和
谐创新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
和谐创新是天地万物、人
文自然的基本规律。
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并给现
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
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如何继承优秀传统
文化,既保持其主体性,又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要求,超越国
家和地区局限,使其成为世界性、全球化的文化思想,成为整个人
类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以增强我们文化的竞争力,提升国家
软实力。
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创新,必然表现为积极面向现实,面向未来,敢于突破陈规陋习,敢于用创造性行为来为社会营造解
放思想的氛围,敢于用新的观念来取代旧的观念。
当代“和谐文化”的提出,可以说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的同时,
努力创新文化机制、文化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
这样的文化创新性
也能够引导和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从而更好
地发展具有创新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
们有权利也有义务保存本民族珍贵的传统,将其中的精华奉献给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当今世界形势正处于一个大转变、大转折、剧烈调整的时代。
面对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中国威胁”甚嚣尘上的局面,中国如何
在外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如何通过构建中国话语宣传
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成为我们必须去面对的一个问题。
习总书记
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提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
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为我们顺应世界发展,构建中国对外的
话语体系指出了现实的路径。
中华传统文化内在的形成了爱好和平、和谐共处、包容共进的文化意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真
实写照,中国期待的是世界共赢与进步。
塑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
际形象,构建中国世界共进发展的话语体系,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
的传承和弘扬。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
定会给世界带来新的贡献,这个新的贡献就是: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世界的和谐发展带来有益的经
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