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农业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农业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农业班级:网络B122学号:201207024232姓名:周叶摘要:本文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和体系架构,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重点介绍了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引申出智能农业的概念。

阐述了智能农业的发展背景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在智能农业上应用的物联网技术,提出智能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是现代农业依托新型信息化应用的一大进步,可以改变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从而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物联网与农业领域的一次结合,对现代农业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农业、传感器目录1. 引言 (3)2. 物联网的理解 (3)2.1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的定义 (3)2.2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4)3. 智能农业的发展 (4)3.1 智能农业的定义 (4)3.2 智能农业的背景 (4)3.3 智能农业的研究现状 (5)3.3.1 国外研究现状 (5)3.3.2 国内研究现状 (6)4.智能农业的应用 (7)4.1 智能灌溉 (7)4.2 智能温室 (8)4.3 智能病虫害诊断 (8)4.4 智能农业的具体应用实例 (9)5.智能农业中的物联网技术 (9)5.1 农业信息感知 (10)5.1.1 作物生长环境感知 (10)5.1.2 养殖环境感知 (11)5.1.3 动物识别与生理感知 (11)5.2 农业信息传输 (11)5.3 农业信息处理 (12)6.智能农业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12)6.1 存在的问题 (12)6.2 如何解决? (13)7. 结语 (13)1. 引言信息科学技术已经产生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1980年PC机的出现,第二次浪潮是1995 年互联网的出现,而第三次浪潮就是物联网的产生。

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多项现代技术的殊途同归与聚合应用,是信息技术系统性的创新与革命。

物联网技术也称为传感网技术,是典型的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军民两用战略高技术,它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等,能够通过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地实时监测和采集各种被测对象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无线方式被发送,并以自组多跳的网络方式传送到用户终端,从而实现物理世界、计算机世界以及人类社会的三元世界连通。

物联网是信息感知和采集的一场革命,在新一代网络中具有关键作用。

美国《商业周刊》认为物联网是全球未来四大高技术产业之一,是21 世纪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21 项技术之一。

物联网的应用非常广泛,大到国防军事、精细农业、数字油田等领域,小到智能家居、个人医疗等方面,物联网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当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结合时,可随时随地全方位“感知”对方,人类的生活方式将从“感觉” 跨到“感知”阶段,从“感知”阶段到“控制”阶段。

由此可以预见,物联网的应用将带动所有传统产业部门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并将推动国家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

那么何为物联网?2. 物联网的理解2.1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的定义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

其核心是将互联网扩展应用于我们所生活的各个领域。

2.2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物联网应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机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因此,物联网的体系架构被公认为有三个层次,即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感知层主要实现只能感知功能,包括信息采集、捕获和物体识别。

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送和通信。

应用层则主要包括各类应用,如监控服务、智能电网、工业监控、绿色农业、智能家居、环境监控、公共安全等。

3. 智能农业的发展3.1 智能农业的定义物联网已经无处不在,它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广泛应用于农业各个领域。

本文我们要介绍的就是物联网在现代农牧业领域的应用,即智能农业。

智能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超前农业生产方式,就是农业先进设施与陆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术规范和高效益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

它主要包括监视农作物灌溉情况,检测土壤空气变更、畜禽的环境状况以及大面积的地表检测,收集温度、湿度、风力、大气、降雨量等数据信息,测量有关土地的湿度、氮含量变化和土壤pH值等,从而进行科学预测,帮助农民合理施肥、使用农药、抗灾、减灾,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2 智能农业的背景作为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大国,使用智慧科学的管理模式去经营至关重要。

传统设施农业主要依靠大量的人力、手工工具和一些简单的机械设备,农民基本靠经验种植,导致农业所消耗的耗的水资源、农药、化肥等都在飞速增长,数据相当惊人,但是农业产量依然很低。

依靠那些滞后的生产技术及落后的生产工具维持着简单再生产已毫无意义,传统农业技术落后,使得农业产量增长速度极其缓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生产效率没有提升的空间。

面对现在这种形式,农业有太多的迫切的问题需要解决。

根据“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我国农业的现状,通过物联网技术及农业信息化建设改变粗放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民富裕,从而尽早实现农村城镇一体化的设想。

因此,智能农业应运而生。

在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智能农业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提供新的经济增长;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农业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3.3 智能农业的研究现状3.3.1 国外研究现状在农业资源监测和利用领域,美国和欧洲主要利用资源卫星对土地利用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并将其结果发送到各级监测站,进入信息融合与决策系统,实现大区域农业的统筹规划。

例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建立的林业资源环境监测网络,通过对加州地区的森林资源进行实时监测,为相应部门提高实时的资源利用信息,为统筹管理林业提供支撑。

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美国、法国和日本等一些国家主要综合运用高科技手段构建先进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通过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感知技术、信息融合传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业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自动监测,保证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美国已形成了生态环境信息采集- 信息传输处理-信息发布的分层体系结构。

法国利用通信卫星技术对灾害性天气进行预报,对病虫害进行测报。

在农业生产精细管理领域,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等一些国家在大田粮食作物种植精准作业、设施农业环境监测和灌溉施肥控制、果园生产不同尺度的信息采集和灌溉控制、畜禽水产精细化养殖监测网络和精细养殖等方面应用广泛。

例如,2008 年,法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农业区域监测网络,指导施肥、施药、收获等农业生产过程。

荷兰VELOS智能化母猪管理系统在荷兰以及欧美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能够实现自动供料、自动管理、自动数据传输和自动报警。

泰国初步形成了小规模的水产养殖物联网,解决了RFID技术在水产品领域的应用难题。

在农产品安全溯源领域,国外发达国家在动物个体编号识别、农产品包装标识及农产品物流配送等方面应用广泛。

例如加拿大肉牛2001 年起使用一维条形码耳标,目前已过渡到使用电子耳标。

2004 年日本基于RFID技术构建了农产品追溯试验系统,利用RFID标签,实现对农产品流通管理和个体识别。

3.3.2 国内研究现状在农业资源监测和利用领域,我国主要将GPS定位技术与传感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业资源信息的定位与采集;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农业资源信息的传输;利用GIS技术实现农业资源的规划管理等。

例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者研究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湿地水环境数据视频监测系统,该系统实现对湿地全天候的实时监测,具有数据分析与处理,并对污染等突发事件和环境急剧变化所影响的水域的水环境状况实时报警等功能。

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我国研制了地面监测站和遥感技术结合的墒情监测系统,建立了农业部至各省、重点地县的农业环境监测网络系统等一批环境监测系统,实现对农业环境信息的实时监测。

例如我国每年通过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开展农业环境常规监测工作,获取监测数据10 万多个;融合智能传感器技术的墒情监测系统已在贵阳、辽宁、黑龙江、河南、南京等地推广应用。

在农业生产精细管理领域,我国在涉及田间环境土壤信息获取、联合收获机自动测产、农田作物产量空间差异分布图自动生产和农业机械作业监控等大田粮食作物生产方面;在设施农业环境数据采集、发布,调控等设施农业生产方面;在果园监测、水肥控制、节水灌溉自动化等果园精准管理方面;在养殖环境监控、健康养殖等畜禽水产养殖等方面研发了一批系统,且应用成效显著。

例如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研制了基于GNSS、GIS、GPRS等技术的农业作业机械远程监控调度系统, 可优化农机资源分配, 避免农机盲目调度。

中国农业大 学建立了蛋鸡健康养殖网络系统和水产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

在农产品安全溯源领域, 我国开展了以提高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为目标的溯源 技术研究和系统建设, 研发了农产品流通体系监管技术。

例如北京、上海、南京、 四川、广州、天津等地相继采用条码、 IC 卡、 RFID 等技术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 全溯源系统。

浙江大学、北京市农业信息中心等单位研究开发了车载端冷链物流 信息监测系统。

4. 智能农业的应用4.1 智能灌溉智能灌溉系统能根据农作物需水信息适时、 适量地进行科学灌溉。

它根据传感器收集温湿度、降雨量、 ET (农作物腾散量和蒸发量的合称,又称腾发量)等多种信息,间接判断农作物水分和灌溉需求,进而控制灌溉装置进行灌水。

图 1 是一个典型的智能灌溉系统结构, 系统由无线传感网、 传输网络、 控制主机和水 泵控制部分组成。

系统通过传感网收集灌溉需求, 并将信息上报给系统控制服务 器,系统控制服务器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判断是否需要灌溉, 将灌溉信号通过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 ( GPRS )网络或紫蜂(ZigBee )网络传递给水泵控制机、 管理员可以远程通过访问服务工作网站,监控灌溉信息,控制水泵为农田供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