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平衡与团队《一问一世界》概况一、作者介绍作者:杨澜朱冰杨澜:著名节目主持人,资深传媒人,现任阳光媒体集团、阳光文化基金会董事局主席。
朱冰:中国传媒大学知名学者,资深策划人,独立作家。
一本书,两个作者,每一章都是杨澜写一篇,朱冰写一篇。
杨澜以第一人称写自己的东西,朱冰则主要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写杨澜,但是主题都是一样的。
有人说这本书是杨澜在请人炫耀自己,我并不同意这种看法。
在读完全文后,我更相信写这本书是杨澜对于自己创办节目的热爱和对理念的坚持,是以另一种方式在梳理十年500余位嘉宾的对话和个人经历。
为了准备这次演讲,我特意在网上查找关于作者朱冰更多的迅息,可惜没有,我不禁再一次感叹作者身为媒体人,对媒体营销策略的准确把握,低调的合作作者,使大家的注意力没有丝毫的分散,从而使得本书销售取得巨大成功。
二、内容简介这本书是一个传记作品,立体展现杨澜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
全书分为六个篇章,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六个主题:(1)你真的那么有远见吗?(2)你不想赢吗?(3)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4)为什么总问女人这个问题?(5)奥运可以是件很浪漫的事吗?(6)你是否曾站在空空的舞台?到2011年,杨澜做了500多期《杨澜访谈录》,每个访谈人物平均要问到20个问题,算下来就有一万多个问题。
从一万多个问题中挑选出来六个问题,成为本书的六个章节主题,基本涵盖了《杨澜访谈录》访谈嘉宾集中的若干领域: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女界、体育、艺术。
经由这一个问题,串联起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采访,以及她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过程,告诉我们一个真实、多面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
整理这本书里的杨澜的20年历程,大致如下:杨澜,1968年生。
1990年,杨澜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的那一年,因一个提问引起制片人的注意,使得非播音专业的杨澜有机会走上了电视舞台。
1994年,获得中国首届主持人“金话筒奖”,同年,放弃主持红极一时的《正大综艺》,赴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传媒。
1996年,可能是杨澜最有成就感的一年,这一年,在纽约,她拿了一个学位,生了一个孩子,做了一套节目(杨澜视线),这些在别人看来需要思前想后、来回取舍的大手笔,让杨澜一气呵成同时做了。
1997-1999两年里,杨澜停留在“凤凰卫视”这座山头,用三人半的团队,制作了一百期节目-《杨澜工作室》,成为当年凤凰卫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广告收入相当于整个台广告收入的1/10。
2000年1月,杨澜和丈夫成立“阳光文化”,开创了亚太地区第一个以历史文化、人物传记为特色的主题频道-阳光卫视,同年,杨澜的第二个孩子诞生。
2001年,《杨澜访谈录》暨新版《杨澜工作室》开播。
2003年6月,阳光卫视70%股权转让,走上从“卫星电视运营商”向“电视内容提供商”转型的道路。
三、六个问题带来的思绪涌动与家庭并驾齐驱,成为新时代女性代表。
同时,在经历“阳光卫视”的发起,成长,瓶颈,衰退后,她找到事业上新的平衡点,那就是放弃,这样的“失败”未尝不是更深一步了解自己的“成功”。
当你认为她聪明时,书中会告诉你,她做了多少“笨功夫”,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阅读一摞摞厚厚的资料、人物传记、嘉宾的文章为采访做准备。
平时镜头前她的眼袋已经告诉我们她有多劳累。
她的个人经历再一次印证了“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当我们在感叹生不逢时时,可曾想到,每一代都会有人自叹生不逢时。
父辈们出生的时候赶上大饥荒,少年时赶上文化大革命,工作时“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环境恶劣不是我辈所能想像的。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完全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80后更关心自己的出路。
1998年高校扩招,2002年大学生在大城市明显供大于求。
2011年考研报考人数在150万人左右,录取比例是3:1。
一个本科生工资低的也就一千多,甚至赶不上经验丰富、勤劳的农民工。
房价与考研人数一样,年年都在飙升,这两年在国家强力的调控下才略有减慢。
这一代,想不啃老有点难,啃的是父辈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积累起来财富。
远见果然是某种稀缺资源,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大多数人都无法把握时代的命脉。
每个人都想卓越,如果成真,卓越一词就会消失。
城市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懂政治,不懂gdp,没有大学文凭,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没有远见,但是不能忘记了我们有笨功夫。
远见,我们送给那些更优秀的人士吧。
团队是我看这本书首先在脑海里闪出来体会。
我们总是关注到作者本人是如何优秀,但是往往忽略了正是由于幕后工作人员的付出,才使得杨澜在幕前光彩照人、运筹帷幄。
那么多优秀、不同背景的工作人员在幕后,凭着一份纯粹而高贵的精神追求,互相配合,精诚合作,形成以杨澜为灵魂的“梦之队”,打造出一个高端、坚持自我的品牌。
在我们工作中,团队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时候,合作的成员不是我们能选择得了的,所以我们要相互信任,友好相处,加强沟通。
如果成员总是想要在保护自己,可能就没有什么篇二:城市的远见观后感城市建设学院城市规划概论课内实践一姓名:王健班级: b0905 学号: 1415090527 专业:土木工程(道桥)实践类型:课内实践指导教师:王路完成日期: 2010年11月 9 日《城市的远见—打造世界之都巴黎》观后感观看这部影片进入我的眼球最多的就是巴黎的处处美景和人们的甜美笑容,笑容是一切快乐和愉悦的表达,因此从这些甜美的笑容中就可以看出巴黎人们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喜爱和陶醉,而城市给人的最好的意义就是让人们愉快的的生活在这里,巴黎做到了。
巴黎被称“世界之都”即见其名声之大而这也是名副其实的。
这部影片以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为开端,可见巴黎的雄伟和气派。
在巴黎有多少异地游子把这里当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展开了丰富的人生,亦见巴黎给人们带来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好,在巴黎有许多的工人们休息的场所可以在这里谈情说爱,戏水,喂鸽子到处都是人们的欢乐和笑容,街头充满特色的雕塑更是代表了巴黎是一个艺术的天堂,而这些雕塑又与环境充分的结合彰显出了城市和谐人性的一面。
正如影片所说的这是一个既前卫又富历史的城市。
巴黎有这样的成绩当然要归功于他的规划者。
豪斯曼时期巴黎起源于塞纳河中的西提岛,位于法国的北部,面积一千两百平方公里,在大巴黎地区有一千万人口。
市区人口只有两百万,塞纳河横跨巴黎市区,由于当时的巴黎是西方的政治与金融中心,一次在十九世纪大量的农村人口来巴黎找工作,人口开始增多,这些人挤在一些因为过度使用而越来越旧的建筑物里,而且密度很高,于是就在天井里加盖或增加楼层,形成高度密集的现象在十九世纪前,巴黎的生活条件于是越来越糟,并且出现了严重的交通问题,还有同样严重的是水的供应不足和建筑物的破旧,期间的巴黎长官豪斯曼男爵对巴黎进行了改造工程,虽然只有二十多年但巴黎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一个中世纪风貌城镇变成了一个现代都市。
巴黎的交通他的改造首先就是巴黎的交通,他认为要统一一个城市应该毫不迟疑地拓宽道路,大街和公共空间,他在原有的建筑和城区中完成了160公里的大街和道路,他在密集的旧城市中征收土地拆除了原有的建筑物,开辟出了一条条宽敞的大道,而且豪斯曼在改建时是先拆除一条街再在街道两边兴建建筑,因此建筑物整齐夸一,统一了巴黎的街景,这就是一个豪斯曼气派的城市景观,这些大道的特点就是直线贯穿各个街区中心,成为巴黎交通的主要干道,并在大道的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成为现在的林荫大道,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不仅为城市增加了绿色也使城市充满生机,也是他们休息玩乐的一个美丽的室外空间,在每一个街道的中心通常设计有大型的环形广场,每个环形广场都设有地标纪念物,作为汇集到每个圆环的每一条道路的端景。
而这也成了巴黎以后城市建设的经验。
基础建设豪斯曼的第二项大工程就是基础建设,下水道和引水工程都是豪斯曼的作为,这些小水道不但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而且每个下水道都非常的宽敞可以供人进去参观,都说城市的地下工程才是一个是一个城市是否有远见的最佳指标,巴黎的下水道就是地下城市,每条街道地下都有宽敞的下水道也设有街名,这已经成为了巴黎的观光的景点之一,豪斯曼还铲除了许多的垃圾场并在原地改建公园,改善了巴黎的空气质量,而公园的设计并不是完全的重建,还把一部分原来的建筑物保留了下来,作为人们休息和装饰的建筑,这样既节约了材料又保护了原有的建筑物的历史价值,这一点也是我们在以后中应该学习的一点,在公园中市民们可以有宽敞的空间活动而不被打扰,更令人惊叹的是巴黎的每一个公园中的一草一木都是按规划要求把每一棵花的图都详细的绘制了出来可谓是精心细致到了极点,这些详细的规划正是我们缺少和要学习的地方,也是规划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而圣马大运河的改建更是规划中的一大亮点,为了充分利用土地他在城市最繁华的地段把大运河加盖,这样既节约了土地也带了了观赏的价值。
街道家具建设豪斯曼时期的最后一个细节便是街道家具,街道上的路灯为了节约用地,很多都安放在了建筑物上,并且和建筑物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反而更增加了建筑物的艺术感,而且这些家具到现在不但毫无过时之意,到现在仍然使用,可见他的远见。
接下来巴黎市政府的改造对香榭丽谢大道的改造由于随着车辆的增加,行人的空间逐渐减少,香榭大道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机,为了改造香榭大道市政府取消了五百个停车位,而是在地下兴建了九百个停车位,这样才找回了香榭大道的原来的风貌,改造中更重要的是要清除、要把街道家具、广告之类的赶走,放最少的设施,而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
于是市政府把每一个设施安排在指定的位置不能到处蔓延,并严格的控制其中的摊位数量。
可见其聪明的智慧。
另外一个就是现代化,于是就在每一个散步大道种植树木,街道上的长凳子、垃圾筒一方面要现代化一方面要含蓄,才能融入原来的风格,使新旧和谐共存,这才是最重要的。
密特朗期间文化建设另外一个时期就是密特朗当任总统期间,密特朗以文化建设使巴黎再一次回到世界城市的领先地位,罗浮宫的改造计划是密特朗总统最引争议的案子,罗浮宫因为展示空间不足,他希望能加建,当设计方案提出时举国哗然,但是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暗含了密特朗的历史感与英雄色彩,玻璃金字塔也成为了国际观光客的最爱,成为了巴黎继凯旋门之后的城市新地标。
下一个文化建设使巴士底歌剧院,采用最新的剧院科技与巴黎的老歌剧院相互辉映是密特朗上任后的第一项文化建设,还有就是新凯旋门的建设,是密特朗任内最重要的文化建设之一,密特朗的大建设计划对法国的经济变化有很大的贡献,增大了巴黎的观光旅游事业。
密特朗时期的最后一项建设就是巴黎国家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的形状就像四页打开的书,这也充分展现了密特朗文化建设的决心。
而这一建设也将注将成为巴黎的新地标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