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指导策略(课堂PPT)
3
(二)多种质地材料的诱发作用——材料提供法 如:纸质的材料、布类材料、油泥、面团类材料 (三)不同场地布局的互动作用——场地规划法 开放的、封闭的游戏场地;静态的、动态的互补
区域;即成的、待定的游戏场地
4
二、借助观察的参与指导
(一)介入方式 (1.平二行)式介介入入时法机 (三指教)师指在导幼方儿法附近玩与幼儿游戏相同或不同材
可以采用“当场提醒”、“讨论”、“讲评”等方法进行指导。
12
3.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
【案例】智力角里新添了一套动物卡片,我向孩子们 做了说明,介绍了新增内容应该如何游戏。有几个孩 子想玩,可是它们不知怎么玩,摆弄了一会儿就走了。 子叶小朋友没走,她继续坐在桌边,将桌上的卡片翻 来覆去琢磨,过了一会儿,她找老师问:“这怎么 玩?”老师说:“这是找家禽的游戏,要在许多动物 中把家禽找出来。你能把家禽找出来吗?”子叶小朋 友说:“我不会玩找家禽游戏。”老师说:“我们两 人一起玩,你马上就会玩的!”于是老师和子叶两个 人玩起抽卡片的游戏。 可以用“演示”、“讨论”、“提问”等方法进行指 导。
可以通过“提供材料”、“引导”、“个别谈话”、“讨论”、“讲评”等方 法进行指导。
11
2.当幼儿在游戏中不遵守游戏规则时
【案例】如走平衡游戏中,一个个小朋友的走,男孩 在前,女孩在后,第一轮时小朋友都还听老师的口 令小心翼翼的一个一个通过,第二轮时,由于一些 小朋友已经掌握了技巧,没等老师下口令就开始跑 向平衡木了,以至前边一个小朋友还没通过,两个 人就要撞在一起了,这时老师开始强调游戏规则: “我希望小朋友都要遵守体验规则,不遵守规则的 我要出示黄牌了,撞到其他小朋友的我要出示红牌 罚下场,就不能玩了。”当老师强调完规则时,几 个不遵守规则的小朋友马上停止了自己的不安全行 为。
P102——盖房子
8
3.垂直介入法 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
行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 行直接干预。
这种方式容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 因此在使用时要慎用。
9
(二)介入时机
1.当游戏情节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时 2.当幼儿在游戏中不遵守游戏规则时 3.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 4.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 5.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消极内容时 6.当幼儿的想法或做法违反生活常规时 7.当游戏中延伸出新主题的萌芽时 8.当幼儿出现争抢玩具或向老师索要材料时 ······
P101案例——变戏法
6
2.交叉式介入法 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
的必要时,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 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 与幼儿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 作用。
7
例如:教师当成“邻居”到娃娃家,假装发现娃娃发 烧,并劝“爸爸、妈妈”应带娃娃到“医院”看病或 请医生,使原本平淡的游戏情节得以扩展。
第八章 游戏的指导策略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创设 游戏 条件
观察
参与 介入
提升 经验
场地 玩具 空间 材料 的布局 的提供
以不 同的 方法 观察
以不 同的 路径 观察
以不 同的 重点 观察
以不 同的 介入 形式
以不 同的 语言 介入
帮助 幼儿 整理 经验
引导 幼儿 提升 经验
鼓励 幼儿 分享 经验
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
2
13
4.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
【案例】一天,在自选活动时,钱科航和蒋旭东在为一辆小 汽车争抢起来,开始我并未马上介入,希望他们能够自己解 决,可谁知正处于情绪激动状态下的两个孩子谁也不让谁, 竟要大打出手了。我赶快走过去,果断地将汽车拿到手里, 告诉他们:“你不让他,他也不让你,干脆放我这儿吧!” 他俩见状都噘着嘴摇摇头,看样子很后悔。我又故意说: “反正你们老抢也玩不成,放我这儿不是挺好吗?”钱科航 说:“我们不抢了。”蒋旭东也期盼着看着我。我缓和了一 下口气问:“怎样才能俩人都玩上,又不打架呢?”钱科航 说:“商量,我玩一会儿,他玩一会儿。”我又追问:“什 么叫玩一会儿?”他说:“20圈。”考虑到时间太长蒋旭东 就玩不成了,我建议玩5圈,他们同意了,两个孩子又玩起 来。由于我的适时介入,不仅解决了矛盾,更重要的是我让 孩子们意识到不轮流、不谦让所带来的结果是两个人都玩不 成,从而让他们理解了轮流、谦让对每个人都是有意义的。 可以采用“制止”、“建议”、“讨论”等方法进行指导
一、渗透在环境中的隐性指导
(一)充分发挥标志的暗示作用——标志制约法 标志就是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中,通过各种符号、
示意图、照片、说明书等直观形象的示范,用以 激发、引导和规范幼儿游戏的作用。 一般有实物标志、图示标志、角色标志等。 在游戏中起到规范行为、提示规则、示意步骤、 丰富情节的功效。
10
1.当游戏情节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时
【案例】超市营业员 中班角色游戏开始好一会儿了,教师发现“超市”里的三个营业员站
“超市”门口无所事事,眼睛看着娃娃家,手里一直无意识地拨弄着 小玩具,而“超市”里的物品倒是琳琅满目,于是教师走进了“超市”。
教师:“营业员,你们站在门口看什么呀?” 幼儿:“娃娃家很热闹,我们这里没人来,不好玩。” 教师:“怎么会没人来呢?” 幼儿回答说:“爸爸妈妈都不来买东西……他们大概太忙了。” 教师说:“哦,原来是这样。那要是他们的娃娃吃完牛奶怎么办呢?” 幼儿说:“我们送货上门好了。” 教师说:“送货?不错。怎么送?” 三个幼儿热烈地讨论起来。不一会儿,一幼儿找来一辆手推车,装 货物就出发了。他一边走一边喊:“我给娃娃送牛奶来了。”
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 教师起暗示指导的作用,教师的指导是隐性的。 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
玩,不喜欢玩,只会一种玩法时,可采用这种介 入进行指导。
5
例如,一个男孩在用积木搭“大高楼”,但他 把小块积木放在下面,大块积木放上面,因此 “大高楼”总也搭下高、“站不稳”。在这种 情况下,教师可以坐到他身旁去,也拿一堆积 木来搭“大高楼”,一边搭一边说:“我把大 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这样我的大 高楼就搭得高了”。
在邮局游戏中,教师扮演“寄信人”却假装不知要写 邮址或贴邮票,贴多少钱的邮票等,吸引邮局“工作 人员”主动前来介绍,丰富了游戏中儿童的角色对话。
在“菜市场”游戏中,教师扮演顾客,专买“市场” 上没有的东西,如“海带”、“乌龟”,引发儿童自 己寻求代替物,用纸条代替“海带”,用小扁瓶子代 替“乌龟”,发挥了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