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段论

三段论

三段论三段论是由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两个性质判断为前提,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推理形式。

例如:所有的律师都必须有律师资格证书;某甲是律师;——————————————所以,某甲有律师资格证书。

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是对本公司有利的,举行产品信息发布会是公共关系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举行产品发布会对本公司是有利的。

三段论的结构(1)任何一个三段论都包含并且只能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

小项:结论中的主项。

用“S”表示。

中项:前提中的共同项,用“ M ”表示。

大项:结论中的谓项。

用“P”表示。

(2)任何一个三段论都是由三个性质判断组成的。

大前提:包含着大项“P”和中项“M”的前提判断。

小前提:包含着小项“S”和中项“M”的前提判断。

结论:包含着大项“P”和小项“S”,由两个前提推出的新判断。

典型的三段论结构式:所有M都是P MAPS是M 或SAM—————————所以,S是P ∴SAP四、三段论的格与式1.三段论的格三段论的格是由于中项在前提中的位置不同而形成的各种三段论形式,三段论共有四个格:第一格:中项在大前提中处于主项的位置,在小前提中处于谓项的位置。

例如:所有科学(M)都是有用的(P);逻辑学(S)是科学(M) ;所以,逻辑学(S)是有用的(P )。

M—PS—MS—P第一格的特殊规则(1) 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2)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

所有科学(M)都是有用的(P);逻辑学(S)是科学(M) ;所以,逻辑学(S)是有用的(P )。

三段论推理的第一格主要是用来证明某一命题的真实性。

第一格典型地表现了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

它是三段论推理的标准格或典型格。

第一格在司法审判工作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法庭是根据有关法律条款,结合具体案情,作出判决时,就是使用第一格,因此,在普通逻辑里,人们把第一格又叫做审判格。

例如:凡过失杀人的应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某甲是过失杀人的;所以,某甲应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这个例子是应用第一格的三段论推理,大前提是定罪量刑所依据的法律条款;小前提是被告人的犯罪事实,结论是对被告人应判处的刑罚。

第二格:中项在大、小前提中都处于谓项的位置。

例如:凡国家公债(P)都不是强制性的(M);凡税收(S)都是强制性的(M) ;所以,凡税收(S)都不是国家公债(P)。

P—MS—MS—P第二格的特殊规则(1) 两个前提中必有一个是否定判断;(2)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

例如:凡国家公债(P)都不是强制性的(M);凡税收(S)都是强制性的(M) ;所以,凡税收(S)都不是国家公债(P)。

(2)由于第二格只能推导出否定的结论,所以它在认识上的作用是用来证明某些类或某类对象不同于另一类对象,或者是用于反驳某个肯定的论断,因此,人们把第二格叫做区别格。

例如:宪法(P)是国家根本法(M) ;刑法(S)不是国家根本法(M) ;所以刑法(S)不是宪法(P) 。

第三格:中项在大、小前提中都处于主项的位置。

例如:刑法(M)是国家的基本法律(P);刑法(M)是实体法(S );所以,有些实体法(S)是国家的基本法律(P) 。

M—PM—SS—P第三格的特殊规则(1)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2)结论必须是特称判断。

例如:刑法(M)是国家的基本法律(P);刑法(M)是实体法(S );所以,有些实体法(S)是国家的基本法律(P) 。

由于第三格的结论是特称命题,它常常是用于陈述特殊情况,所以,我们用特殊情况来反驳全称命题时,通常是用第三格。

因此,人们又把第三格叫做反驳格或例证格。

如,要反驳“凡被告都是有罪的”这个全称命题时,可用第三格予以驳斥。

例如:张三是无罪的;张三是被告;所以,有的被告是无罪的。

第四格:中项在大前提中处于谓项的位置,在小前提中处于主项的位置。

例如:地球(P)是太阳系中的行星(M) ;太阳系中的行星(M)是本身不发光的星体( S );所以,有的本身不发光的星体(S)是地球(P) 。

P—MM—SS—P前面在讲三段论推理的结构时,已讲到按照中项所处的4种不同位置,我们可以把三段论推理分成四种,这四种就是4个格。

M—P P—M M—P P—MS—M S—M M—S M—SS—P S—P S—P S—P(第一格) (第二格)(第三格)(第四格)三段论的规则1.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即在一个三段论中,必须有而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概念。

为此,就必须使三段论中的三个概念,在其分别重复出现的两次中,所指的是同一个对象,具有同一的外延。

违反这条规则,将犯“四项错误”或“四概念错误”。

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四概念的错误。

所谓四概念的错误就是指在一个三段论中出现了四个不同的概念。

四概念的错误又往往是由于作为中项的概念未保持同一而引起的。

例如:中国人勤劳勇敢,我是中国人,所以,我勤劳勇敢。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正确的三段论推理,但这只是一种假相。

两个前提中的“中国人”其实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中国人勤劳勇敢”中的“中国人”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把中国的人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意思是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是勤劳勇敢,这并不排除某些个体的中国人是好吃懒做的。

而“我是中国人”中的“中国人”则指的是具体的中国人。

从这个两个前提推不出任何结论。

例如: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批判性思维》是书;———所以,《批判性思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我国的大学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清华大学是我国的大学;———所以,清华大学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

两个前提都是真的。

为什么会由两个真的前提推出一个假的结论来了呢?原因就在中项("我国的大学")未保持同一,出现了四概念的错误。

即"我国的大学"这个语词在两个前提中所表示的概念是不同的。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周延:判断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作了断定的,就称这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是周延的,反之不周延。

A:比如:凡奇数都是整数。

这个判断对它的主项“奇数”的全部外延(即所有的对象)作了判断(“凡”即“所有”之意),那么它的主项“奇数”是周延的。

而这个判断对它的谓项“整数”的全部外延没有做出判定,即没有说“整数”的全部是什么,也没有说“整数”的全部不是什么,我们就说它的谓项“整数”是不周延的。

B:再如:有些整数是奇数。

这个判断它只断定了主项“整数”的部分外延(至少有一个)(并未说全部),因此,主项“整数”不周延。

由于它没有对谓项“奇数”的全部对象做出断定(没有说“奇数”都是什么,也没有说“奇数”都不是什么),所以,谓项“奇数”也不周延。

必须注意的是,虽然我们知道“奇数”都是整数,但“奇数都是整数”这个道理不是“有些整数是奇数”这个判断本身告诉我们的,而是借助这个判断之外的数学知识知道的。

所以我们仍然认定“奇数”在这里是不周延的。

判断主项、谓项周延与否的四句话:1全称或单称判断的主项都周延。

断定一类或一种事物的全体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一般用“所有”、“凡”、“一切”、“每一个”、“任何”等表示,“我们班的同学都不是党员”,“这个人是工人”2特称判断的主项都不周延。

特称判断是断定一类事物中某些对象是否具有某性质,有的”、“一些”、“有些”等表示,如“有的学生是团员”,“有些动物不能飞”等3肯定判断的谓项都不周延。

所有金属都导电。

“金属”周延,“导电的”不周延4否定判断的谓项都周延。

比如:故意犯罪都不是过失犯罪。

Ⅰ有些学员不是武汉人。

Ⅱ判断Ⅰ直接断定了“故意犯罪”的全部都不是“过失犯罪”,那么它也就间接地告诉了我们:“过失犯罪”都不是“故意犯罪”,所以它的谓项“过失犯罪”是周延的。

判断Ⅱ直接判断了“学员”中至少有一个对象不是“武汉人”,那么它也就间接地告诉了我们“武汉人”都不是它所断定的那些学员(不是武汉人的那些学员)。

所以,它的谓项“武汉人”是周延的。

不但中国人,外国人也经常犯类似的逻辑错误。

美国有个参议员对逻辑学家贝尔克里说:“所有的共产党人都攻击我你也攻击我所以,你是共产党人。

”贝尔克里回敬道:“所有的鹅都吃白菜参议员先生也吃白菜所以参议员先生是鹅。

”贝尔克里通过揭露对方的逻辑漏洞嘲弄了这个愚蠢的参议员。

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第一格:AAA、EAE、AII、EIO所有科学(M)都是有用的(P);(全称或单称判断的主项都周延。

)逻辑学(S)是科学(M) ;所以,逻辑学(S)是有用的(P )。

AII第二格:AEE、EAE、AOO、EIO凡国家公债(P)都不是强制性的(M);(否定判断的谓项都周延)凡税收(S)都是强制性的(M) ;。

所以,凡税收(S)都不是国家公债(P)。

EAE在三段论中,如果中项在两个前提中一次也没有被断定过它的全部外延(即周延),那就意味着在前提中大项与小项都分别只与中项的一部分外延发生联系,这样,就不能通过中项的媒介作用,使大项与小项发生必然的确定的联系,因而也就无法在推理时得出确定的结论。

例如:一切金属(P)都是可塑的(M),塑料(S)是可塑的(M),所以,塑料(S)是金属(P)。

(全称或单称判断的主项都周延。

肯定判断的谓项都不周延)在这个三段论中,中项的"可塑的"在两个前提中一次也没有周延(在两个前提中,都只断定了"金属"、"塑料"是"可塑的"的一部分),因而"塑料""和"金属"究竟处于何种关系就无法确定,也就无法得出必然的确定结论,所以这个推理是错误的。

如果违反这条规则,就要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这样的推理就是不合逻辑的。

(全称或单称判断的主项都周延。

肯定判断的谓项都不周延)例如:小偷(P)是穿黑衣服的(M),这个人(S)是穿黑衣服(M),———————————————所以,这个人(S)是小偷(P)。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违反这条规则将犯“大项扩大错误”或“小项扩大错误”。

例如:(1)法官(M)是懂得法律的(P),(肯定判断的谓项都不周延)他(S)不是法官(M),—————————————所以,他(S)不是懂得法律的(P)。

(否定判断的谓项都周延)(2)某甲(M)是贪污犯(P),某甲(M)是司法干部(S),(肯定判断的谓项都不周延)—————————————所以,司法干部(S)都是贪污犯(P)。

(全称或单称判断的主项都周延)例(1)犯了“大项扩大”的逻辑错误;例(2)犯了“小项扩大”的逻辑错误。

4.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前提中有一否定,结论必否定;结论否定,则必有一前提否定,违反这条规则将犯“结论不当错误”。

否定判断的主、谓项都互相排斥,如果大、小前提都是否定的,那么,大、小项与中项都是互相排斥的,这样中项就不能起到媒介作用,也无法确定大、小项之间的关系,所以,无法推出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