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指导与训练:认识启示题认识启示题,一般不单独成题,往往出现在一个大题的最后一问。
从相关历史中得出经验教训、启示、认识是重要的学科能力之一,也是高考命题中非常常见的题型。
“启示”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经验教训”与“启示”,对我们回答相关问题而言,其所要求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
题目要求考生谈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如下几情况,(1)考查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总体掌握情况,实际就是对相关教材知识、题目所给历史材料的高度概括;(2)对相关历史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对这类“认识”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时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关评述,然后再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3)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5)与经验教训、启示所要求内容基本一致。
答题技巧记得牢,作答迅速分数高:经验教训与启示题的作答程序是:(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教材、题目材料及前面几问的答案进行系统,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教材与材料中涉及这一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好”“坏”两个方面。
“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
(2)对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
对内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因素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
因为,只有高度概括,具有理性的东西才能具有借鉴意义,用于指导现实活动。
因此作答一定要抓住关键,切中要害。
最后成形的答案,切忌各条目间内容相近,或答出内容过于具体,缺乏理性与概括。
(3)最后确定作答内容。
经验教训与启示问题,多能通过一定角度与现实相联系,依据题目本身能够得出许多经验教训或启示,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将那些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写入答案。
因为,这类题一般而言答案要求不会太长,答出三个左右的条目就可以了,即使我们想多写上两条,也注意作答的顺序。
(4)注意语言表达。
由于经验教训或启示,是用于指导现实活动的,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即把“坏”的正过来说。
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作答时我们应说:“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历史认识题依据前面提到几种情况要注意以几点(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总体把握,一般可从原因、内容(过程)、影响(意义)等几大方面入手,多数题目是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作出要求。
这种认识一定要抓住主干与本质,不能把概括当成缩写。
(2)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评价,不同于普通的分析评价题,只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
(3)由具体问题谈一类问题的看法,其宗旨是要说明这类问题的重要性(由原因与影响入手)、这类问题应对方法(从过程、内容入手)等。
(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现实作出预测,要从历史问题的原因、影响入手,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得出与现实问题的相关报道一致的结论。
认识启示题,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589年,利玛窦移居韶州,开始使用知识传教法。
在此结识了儒生瞿太素,并翻译欧几里德《几何学》……他接受瞿太素的建议,儒冠儒服,以学者面目宣传西方科学知识……1601年时,利玛窦到北京,得到万历皇帝的赏识,赐留北京传教。
……(此后)教士们口说汉语,身着儒服,每个人还有中国名字……1601年时,中国内地已有250个天主教徒。
———《中国对外关系史讲义》材料二汤若望是明末清初中国耶稣会教区的主持人。
其精通天文、历法、兵器制造等,1644年被顺治帝授以钦天监监正的职位。
1660年杨光先上告汤若望等传教士阴谋不轨,并攻击《明宪历》(清当时使用《明宪历》等西方历法),汤若望、南怀仁等教士被捕入狱。
1668年康熙帝亲自处理此案,他让杨光先与南怀仁同时当众测试天象,南怀仁无误,杨光先则误差不断,于是……复用《明宪历》。
主张“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的杨光先被革职。
——《中国对外关系史讲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评述杨光先对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据此分析中西文化冲突的实质。
(3)从以上材料所述中,你对外来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的过程,有何认识?参考答案:(1)特点:首先在社会上层传播;采用知识传教法适应中国习俗。
(2)基本态度及评价:极力排斥外来先进文化;反对中外文化交流;是盲目排外的思想。
实质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碰撞。
(3)认识:当时,西方人在中国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只是作为传播宗教的一种手段;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遇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守旧意识的抵制,传播非常艰难(充分利用材料,与第②问作答);先进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
(由具体现象,上升到理性认识)讲解:认识的前两点实际就是对材料一、二的概括提炼,只有在对材料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得出。
第三点,是认识的难点,但这一点十分必要,因为,我们得认识的目的,就是用以指导现实中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理性认识,才能起到这一作用。
当今,科学技术的传播虽然不会遇到如明清时期一样的情况,但是现实中仍有阻碍科学技术推广与发展因素,也是不可否认的。
只记方法不练习,纸上谈兵无意义。
提高水平靠实战,给你几题练一练。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
“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
”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
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
”……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材料二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
……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卖的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肚中塞沙,在猪肉、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或家谱,胡要价格等等,伪字随处可见。
这股歪风,在经济发达、商业文化最耀眼的苏州、杭州,反而有“大风吹倒梧桐树”之势,恰恰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人们形容杭州的不少商品弄虚作假的是“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
——摘自《明清史散论》材料三苏州风俗,全是一团虚哗,只就那拳头大一座丘山,便有许多作怪……即使开着几扉板门,卖些杂货,或是吃食,远远望去……倒也热闹齐整。
仔细看来……都是有名无实的。
一半是骗外路的客料,一半是哄孩子的东西。
——摘自《豆棚闲话》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哪一历史现象?孙春阳的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有哪些?(2)材料二、三说明明朝苏州的商品经济存在哪些问题?(3)谈谈你对以上两种经济现象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积累率是24.2%;1958年到1960年三年,积累率分别达到33.9%、43.9%、39.6%。
从1957年到 1960年,重工业增长2.3倍。
工业内部钢铁生产挤占大量能源、原料和交通运输,使其他部门无法正常生产。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材料二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生产状况4.阅读下列三幅战争形势图:请回答:(1)结合三幅地图,概括近代以来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的主要特点。
(2)前两次战争都是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而太平洋战争则以日本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2005年日俄战争结束100周年,日本以各种形式庆祝战争的胜利;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60周年,日本首相小泉不顾亚洲各国的反对,继续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3)以上事实反映和说明了什么。
(4)从以上相关情况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5.15世纪末的新航路的开辟,实现了欧、亚、美大陆文明的全球性交汇,从而引发了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一体化”成了世界近代现代史发展的主要趋势。
但是,历史的进步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形形色色不合理、不平等和非正义的现象。
工人阶级戴上了资本奴役的枷锁,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奴役以及强国对弱小民族的压迫和欺凌,乃至国际贸易中不公平的规则和不平等的关系等等。
因此,世界近现代史中便充满了各种各样反抗奴役压迫、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
这些斗争有助于纠正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不合理因素,从而使一体化沿着正确轨道良性发展,使世界在进步的同时日趋公平和谐。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美国历史学家L·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一书写道,广大亚、非、拉国家经济的不发达状况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状况,“并非两个孤立无联系的现象”,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请分析说明在工业革命影响下,这种联系是如何体现的?(2)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殖民主义所带来的民族危机,亚洲各国在为争取民族独立所做的斗争和努力中出现哪两种典型的方式?结果如何?(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奴役的斗争取得了什么成果?(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一体化进程在经济方面表现出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达国家积极倡导推进经济的全球化,而与此同时反全球化的运动也在悄然兴起(下面是两幅有关反全球化运动的图片)。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反全球化运动出现的原因是什么?(5)依据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及与之相伴的亚洲人民反殖民主义斗争历史的分析、认识,你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全球化?训练题参考答案1.(1)明朝苏州商品经济发展。
孙春阳是儒家知识分子,有文化;管理方法严格;注重商品质量,选料和制作精细;商业信誉极好。
(2)掺假、造假、弄虚作假,有名无实、骗取客商钱财。
(3)违法经营假冒伪劣商品,不仅坑害别人,自己也丧失信誉。
商人也必须有文化修养,注重商品质量,遵守商业道德,恪守信誉,合法经营,才能保持商业长盛不衰,持续发展。
2.(1)国民经济比重严重失调,其中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原因是当时“左”的错误仍在发展,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生产的极大破坏。
(2)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工农业产值都有所提高,尤以农业产值提高幅度更大。
原因是中央努力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召开七千人大会等。
(3)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发展关系,使国民经济保持高效的、持续的发展。
3.(1)英美矛盾即将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最主要的矛盾。
英国占有广大殖民地而经济实力衰退,美国经济实力强大但占有殖民地最少,两者之间的争夺不可避免。
(2)英法走向资本输出为主的道路;美国则走上高速发展工业的路子。
英法经济发展缓慢下来;美国工业生产跃居世界首位。
(3)优越的地理条件:一战中“中立”政策的成功,高速发展工业。
(4)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发展经济,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二要把握机遇,灵活处理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三要大量积累和吸收资金,大力发展工业生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