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九常用的神经反射1掌握原始反射的评定方法。
2掌握各节段神经反射的评定方法。
3掌握深、浅反射及病理反射的评定方法。
反射发育的成熟过程经历脊髓水平、脑干水平、中脑水平和大脑水平四个阶段,是从初级水平逐渐被高位神经中枢整合的过程。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导致反射发育的延迟或倒退,一些原始反射持续存在,而正常的反射却不出现,即所谓的发育“倒退〞现象。
反射发育的缓慢或异常,可导致患儿躯干和肢体运动功能发育异常,成年期原始反射的再现,限制了正常的运动模式。
正常情况下,脊髓、脑干、中脑和大脑水平的反射相继出现于胎儿妊娠后期、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的一段时间,与深、浅反射不同,该反射的发育与人体运动功能的形成密切相关,即只有在某一个水平的反射出现后,才能完成与之相应的动作。
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育,脊髓和某些脑干水平的原始反射,在婴幼儿时期由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整合而被抑制,正常情况下这些反射不再被引出。
因此,脊髓和脑干水平反射的出现与消失,意味着中枢神经系统反射发育的成熟过程。
1掌握人体发育的顺序即脊髓水平、脑干水平、中脑水平及大脑皮质水平。
2掌握反射出现及消失的时间应屡次进行反射检查,对于脊髓水平、脑干水平的反射,每次检查的间隔不宜太长。
3为了保证反射能准确地诱发出来,每项检查的体位、刺激部位、刺澈速度和强度都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
认真观察动作的反响方式,必要时可通过触诊来感知肌张力的变化。
1脊髓水平的反射妊娠28周出生后2个月内出现并持续存在,包括屈肌收缩反射、伸肌伸张反射、交叉性伸展反射、抓握反射等。
2脑干水平的反射出现在出生后4个月内,包括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响、阳性支持反射及阴性支持反射等。
3中脑水平的反响出生后4-6个月出现并维持终生,包括各种调整反响。
4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响出生后4-21个月出现并终生存在,包括保护性伸展反响和各平平衡反响。
1新生儿或婴幼儿。
2中枢神经损伤的患者。
3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
4平衡及协调功能障碍者。
5正常人?进行正常人体发育的评定。
原始反射检查量表、神经反射检查量表、平衡功能检查量表、叩诊锤、钝针、棉签、诊疗床、垫子及平衡训练板等。
一、原始反射的评定-觅食反射1婴幼儿仰卧位。
2 检查者用手指轻触婴儿口角或上下唇。
3评定标准:婴儿出现张口寻找乳头动作。
二吸吮反射1婴幼儿仰卧位。
2检查者用手指轻触婴儿口唇与口角,或将奶嘴或母亲乳头插入婴儿口内。
3评定标准:婴儿主动闭嘴,有节律地吸吮、吞咽。
三拥抱反射1声法〔1准备一个摇铃。
〔2〕将小儿仰卧于床上。
〔3〕检查者用力摇晃摇铃。
〔4〕评定标准:小儿出现拥抱动作。
2落法1将小儿仰卧位于床上。
2检查者抬高小儿头部15cm。
3松手。
4评定标准:小儿出现拥抱动作。
3托法1检查者平托起小儿。
2令头部向下倾斜15cm3评定标准:小儿出现拥抱动作。
4弹足法1将小儿仰卧于床上。
2用手指轻弹小儿足底。
3评定标准小儿出现拥抱动作。
5拉手法1将小儿仰卧于床上。
2检查者拉起小儿两手上提。
3然后突然松开。
4评定标准:小儿出现拥抱动作。
注:把拖反响有2种,即拥抱型和伸展型。
二、脊髓水平反射评定三、一屈肌收缩反射四、检测体位: 患者仰卧,头置正中,下肢伸展。
五、诱发刺激: 刺激一侧足底。
六、阴性反响: 受刺激的下肢维持伸展或对恼人的刺激快速地退缩。
七、阳性反响: 受刺激的下肢失去控制而屈曲,不要与挠痒相混淆。
八、临床意义:出生后2个月内阳性反响是正常的,在这之后仍存在可能提示反射发育缓慢。
九、二伸肌伸展反射十、检测体位: 患者仰卧,,头置正中,两下肢一侧伸直,一侧屈曲。
十一、诱发刺激: 刺激屈曲的-侧下肢的足底。
十二、阴性反响: 屈曲的下肢维持姿势不变。
十三、阳性反响: 屈曲的下肢失去控制而伸直。
不要与挠痒相混淆。
十四、临床意义: 出生后2个月内阳性反响是正常的,在此之后仍存在可能提示反射发育缓慢。
十五、三交叉伸展反射十六、方法一:十七、1小儿处于仰卧位。
十八、2头部呈中间位。
十九、3一侧下肢屈曲,另一侧下肢伸展。
二十、4检查者令小儿处于伸展位的下肢屈曲。
二十一、5评定标准二十二、1阳性反响: 屈曲位的下肢变成伸展位。
二十三、2阴性反响: 屈曲位的下肢仍处于屈曲状态。
二十四、方法二:二十五、1小儿处于仰卧位。
二十六、2头部呈中间位。
二十七、3双下肢伸直。
二十八、4检查者轻轻叩打一侧大腿的内侧。
二十九、5评定标准三十、1阳性反响:对侧下肢内收、内旋,踝关节背屈,呈典型的“剪刀〞状姿势。
三十一、2阴性反响:对侧下肢无明显反响。
三十二、脑干水平反射的评定三十三、一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三十四、1被检者处于仰卧位,头部中间位。
三十五、2四肢伸展。
三十六、3检查者将被检者头部转向一侧。
三十七、4评定标准三十八、〔1〕阳性反响:颜面侧肢体伸展,枕侧肢体肢屈曲。
三十九、〔2〕阴性反响:被检者的肢体无任何反响。
四十、二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四十一、1屈颈法四十二、1被检者手足着地俯卧位,或趴在检查者的腿上。
四十三、2头部尽量向腹侧屈曲。
四十四、3评定标准:呈现上肢屈曲和下肢伸展状态为阳性反响,四肢肌张力无变化为阴性反响。
四十五、2伸颈法四十六、1被检者手足着地俯卧位,或趴在检查者的腿上。
四十七、2使被检者的头部尽量被动后伸。
四十八、3评定标准:呈现上肢伸展和下肢屈曲状态为阳性反响; 四肢肌张力无变化为阴性反响。
四十九、三紧张性迷路反射五十、1仰卧位检查法五十一、1被检者仰卧位,头居中。
五十二、2四肢伸直。
五十三、3保持仰卧位不动。
五十四、4评定标准:被动屈曲关节时阻力增加,伸肌张力增高,为阳性反响;被动屈曲关节时阻力无改变,伸肌张力为阴性反响。
五十五、2俯卧位检查法五十六、1被检者俯卧位,头居中。
五十七、2四肢伸展。
五十八、3保持俯卧位状态。
五十九、4评定标准:颈部、四肢屈肌张力增高,不能使头后仰、肩后伸、躯干及四肢伸展为阳性反响;上述屈肌张力未见增加为阴性反响。
六十、四联合反响六十一、l被检者仰卧位。
六十二、2被检者一手用力握住某一物体。
六十三、3评定标准:对侧肢体肌张力增高且表现出相同或类似动作,或其他部位肢体肌张力增六十四、高,为阳性反响9岁之后消失,未见上述表现为阴性反响。
六十五、五阳性支持反响六十六、1被检者保持站立位。
六十七、2反复抱起被检者使足底数次触碰地面。
六十八、3评定标准:下肢伸肌张力增高难以支持身体平衡为阳性反响出生后3-8个月存在,肌紧张不高,下肢可屈曲为阴性反响。
六十九、六阴性支持反响七十、1将被检者抱起,双足脱离地面。
七十一、2使之呈自我负重位。
七十二、3评定标准:上述的阳性支持反响持续存在,伸肌张力不见缓解为阳性反响;上述阳性支持反响缓解为阴性反响。
七十三、中脑水平反射的评定七十四、-颈调正反响七十五、1被检者仰卧位,头居中。
七十六、2四肢伸展。
七十七、3被检者主动或被动将头转向一侧。
七十八、4评定标准:整个身体朝着头转向侧转动为阳性反响出生后1个月还未出现为发育缓慢,可持续6个月,身体未随之转动为阴性反响。
七十九、=躯干调正反响八十、1被检者取仰卧位,头居中。
八十一、2四肢伸直。
八十二、3被检者主动或被动将头转向一侧。
八十三、4评定标准:身体依次按肩、腰、骨盆的顺序做节段性转动为阳性反响,身体做整体性转动为阴性反响八十四、深浅反射的评定八十五、-腹壁反射八十六、1被检者仰卧位。
八十七、2双下肢微微屈曲使腹壁放松。
八十八、3检查者用钝针或竹签、叩诊锤尖端由上而下、由外向内轻划两侧腹壁皮肤。
八十九、4腹部刺激部位上为肋弓下缘、中为脐水平、下为腹股沟上的平行方向。
九十、5评定标准:受刺激的上、中、下三个部位腹璧肌收缩为正常反响。
九十一、=跖反射九十二、1被检者仰卧位。
九十三、2下肢伸直、放松。
九十四、3检查者左手握被检者踝部。
九十五、4右手用竹签轻划足底外侧。
九十六、5要求自足底向前至小趾根部足掌时转向内侧。
九十七、6评定标准:足趾屈曲为正常反响。
九十八、三肱二头肌反射九十九、1被检者仰卧位。
一○○、2屈肘,前臂稍内旋。
一○一、3检查者左手托起被检者肘部并将拇指置于肱二头肌腱上。
一○二、4检查者用叩诊锤叩击自己的左手拇指。
一○三、5评定标准:正常反响为肱二头肌收缩引起前臂屈曲动作。
一○四、四肱三头肌反射一○五、1被检者仰卧位。
一○六、2肘部屈曲。
一○七、3检查者用左手托起病人的肘部。
一○八、4用叩诊锤直接叩击鹰嘴上方。
一○九、5评定标准:常反响为肱三头肌收缩,前臂稍伸展。
一一○、五桡骨膜反射一一一、1被检者仰卧位。
一一二、2检查者左手轻托患者的前臂于半旋前位,并使腕关节自然下垂。
一一三、3用叩诊锤轻叩桡骨茎突。
一一四、4评定标准:正常反响为屈肘和前臂旋前的运动。
一一五、六膝反射一一六、1被检者仰卧位。
一一七、2检查者左手托起双膝关节,使膝关节屈曲星12021受检查者坐位,小腿自然悬垂,与大腿呈90°屈曲。
一一八、3用右手持叩诊锤,轻叩髌骨下方的股四头肌腱。
一一九、4评定标准:正常反响为小腿伸展。
一二○、七踝反射跟腱反射一二一、1被检者仰卧位。
一二二、2髋关节、膝关节均微屈曲。
一二三、3下肢呈外旋外展位。
一二四、4检查者左手托住其足掌。
一二五、5轻向外上方用力使足背屈星直角。
一二六、6右手持叩诊锤叩击跟腱或被检者双膝跪于椅上,双足悬于椅座外,用叩诊锤直接叩一二七、跟腱。
一二八、7评定标准:正常反响为足跖屈。
一二九、八阵挛一三○、1髌阵挛一三一、1被检者仰卧位。
一三二、2下肢伸直。
一三三、3检查者用拇、示两指夹住髌骨上緣。
一三四、4突然向下方推动,并维持不放松。
一三五、5评定标准: 髌骨出现连续上、下有节律的颤抖为髌阵挛。
一三六、2踝阵挛一三七、1被检者仰卧位。
一三八、2髋关节与膝关节稍屈。
一三九、3检查者左手托住被检者胭窝,右手握其足前部。
一四○、4用力使踝关节背屈。
一四一、5评定标准:踝关节呈节律性伸屈运动为踝阵挛。
一四二、六、病理反射的评定一四三、-Babinsi 征检查法一四四、1被检者取仰卧位。
一四五、2下肢伸直、放松。
一四六、3检查者左手握被检者踝部。
一四七、4右手用竹签自足底外缘向前至小趾根部足掌时转向内侧同跖反射。
一四八、5评定标准:足姆指背屈,其他四趾星扇形展开为Babinsi 征阳性反响。
一四九、二Babinsi等位征一五○、刺激不同部位引起与Babinsi 征相同的反响。
一五一、征以竹签自外踝下方向前划至足背外侧。
一五二、征以拇、示两指沿患者胫骨前自上而下加压推移。
一五三、征用手挤压腓肠肌。
一五四、征用手挤压跟腱。
一五五、征紧压足的第4、5 趾向下,数分钟后突然松开。
一五六、三Hoffmann征一五七、1被检者卧位或坐位。
一五八、2检查者用左手轻握被检者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