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一、茶叶历史<1>茶叶的起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并加以栽培利用的国家,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所以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之说,距今五千年的历史。
<2>茶叶的发展历史:春秋前期茶叶是作为药用;春秋至西汉初期茶叶作为食用;汉末以后茶叶成为宫廷饮料;唐代起饮茶已普及兴起茶道;宋代时茶文化发展鼎盛时期,茶文化在宋朝已登峰造极;清末后由于战乱,茶道走向衰弱;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茶道又慢慢复苏。
茶叶“始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衰于近代,现代慢慢复苏”。
<3>关于坦洋工夫坦洋工夫历史发展坦洋工夫屡屡为国争光:当年清朝深受鸦片毒害,华夏财富源源不断被掠往英伦三岛,但令人骄傲的坦洋工夫,却能从大不列颠帝国虎口夺食,为中国争回无数真金白银;公元1915年,其声誉更达到一个历史巅峰:与国酒茅台一起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实乃工夫不负有心人,坦洋工夫亦醉迷天下爱茶人!1371年(明洪武四年),福安坦洋村民发现野生“坦洋菜茶”。
1851年(清咸丰元年),福安坦洋村胡氏成功试制“坦洋工夫”红茶。
1875年(光绪元年),安徽籍闽官徐干臣返乡,将坦洋工夫种苗及工艺带回祁门,始创“祁红”,其后,坦洋工夫工艺又由祁门传到云南,称“滇红”。
清代·坦洋工夫成为英国王室特供茶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2007年11月,中国申奥第一茶2008年2月,“坦洋工夫”成功注册为“中国证明商标”2009年3月,“坦洋工夫”成为“福建省著名商标”2009年10月,“坦洋工夫”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的国家标准,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标准的本土产品。
2010年1月“坦洋工夫”获中国驰名商标一、坦洋工夫发展历程一个世纪前,一个威慑世界的百年红茶老字号———“坦洋工夫”,以高贵品质征服英伦三岛,与贵州茅台酒同夺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跻身国际名茶之列。
但后来,它却盛极而衰,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惊叹和难解的遗憾。
一个世纪后,在政府的扶持下,“坦洋工夫”重新绽放生机,借助海西建设和即将开幕的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东风,复兴的浪潮,已经挟着雷霆之势席卷而来。
这期间,起起落落的世纪故事,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传奇,现在就让我们泡一壶浓浓的“坦洋工夫”,在清鲜甘甜的茶香中,听福安茶人们讲述坦洋工夫的前世今生。
福安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之乡,是全国第二大茶叶主产市(县)、最大的绿茶、花茶主产区和红茶原产地。
但说起当地的茶叶品牌,福安人必称“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的辉煌历史,是所有福安茶人心中的骄傲和光荣,也是梦想的起源。
1851年,“坦洋工夫”在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倍受西方市场的青睐。
此后,大批商贾慕名而来,入山求市,著名茶行相继崛起,一时声名远播,驰名中外。
18世纪,红茶在英国流行,“坦洋工夫”以其高贵品质征服英伦三岛,成为英国皇室的专用茶叶运往英国的船。
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国酒贵州茅台同时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成为当时欧洲的流行饮品,跻身国际名茶品牌之列,畅销20几个国家。
最辉煌的时候,“坦洋工夫”每年制干茶两万多箱,茶叶收购的范围方圆几百公里。
当时,从国外写来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府、县之名,只要直书“中国坦洋”,便可准确无误地抵达收信人手中,其名声甚至盖过“中国福建”。
但是,从民国二十三年起,“坦洋工夫”却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陷入沉寂。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积极扶持茶区生产,“坦洋工夫”产量一度创出历史最高水平,可惜好景不长。
70年代,绿茶开始受到大众的热情追捧,坦洋茶区由“红”改“绿”,仅在坦洋和邻近的几个村保留生产少量工夫红茶出口,年产仅100吨。
这一改便是30多年。
二、天香企业家与坦洋工夫的再度发起命运2003年之前,“坦洋工夫”依然沉寂,不过,从2003年起,命运终于出现了转机。
这一年,福建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魏文生,受命前往福安参加茶农的扶贫工作。
按当时的计划,扶贫的主要项目就是帮助茶农实现“绿改红”,与此同时福安市政府对“坦洋工夫”也开始重新审视,在召开福安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后,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时任福安市委书记陈家东为组长的茶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讨论后,亲自找到了福建隽永天香茶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龚达元)商议“坦洋工夫”发展的复兴之路。
希望龚达元(董事长)能把“坦洋工夫”发扬光大,从而推动福安茶业经济的发展。
当时的龚达元(董事长)非常认可政府对“坦洋工夫”的高度重视,考虑到“坦洋工夫”这一历史品牌即将流失,随后就到工商备案注册了“坦洋工夫”的商标,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06年初以福安市唯一国家高级茶师的名誉牵头成立了福建坦洋工夫股份有限公司(现在的茗红)。
从此“坦洋工夫”这一沉睡已久的历史品牌有了名副其实的“家”。
2009年,福安市茶叶协会通过研究,决定将“坦洋工夫”注册为中国驰名商标,希望隽永天香茶企能将其注册下来,由于龚达元(董事长)考虑到本企业不能一己私利,要带动福安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想法,之后就把“坦洋工夫”这一商标无偿让给了政府,为“坦洋工夫”的复兴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无私的贡献。
三、盛装出场人民大会堂打响第一炮2006年10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许久未经市场洗礼的“坦洋工夫”盛装出场,接受人们的检阅。
这场由中国名人工委、中华名人协会和福安市委市政府共同举办名为“中华名人共建海峡西岸的和谐福安暨“坦洋工夫”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后来被茶人们称做“拉开了“坦洋工夫”品牌建设的序幕。
福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红色历史,使中国名人工委、中华名人协会一直关注这一地区的发展。
当天出场的有蒋正华、姜春云、孙孚凌、王云龙、于洋、关牧村等100多位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华名流。
时任福安市委书记的陈家东在会上隆重介绍了“坦洋工夫”的辉煌历史和优异品质,以及福安市委市政府光复“坦洋工夫”的决心。
当即,“坦洋工夫”被指定为中华名人特供茶,品牌档次一跃而上,打响了复兴的第一炮。
当时,其中的一位中华名流(歌唱家)关牧村喝了天香·坦洋工夫后,不禁喜悦名诗:“喝了伯爵又坦洋,不是偏执爱家乡;世间不怕货比货,坦洋工夫可称王。
”成功归来,不管是政府工作人员还是参展企业,都喜形于色,这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鼓励。
序幕拉开后,从政府官员到生产企业老板,从民间机构到各级单位,都在挖空心思重塑“坦洋工夫”这一百年品牌。
2007年,短短一年间,福安市委、市政府马不停蹄地带领“坦洋工夫”走进北京、上海、厦门、福州、香港等国内重要城市进行品牌推介,还参加了“马连道北京国际文化节”、“深圳国际茶文化展”和“重回巴拿马”等茶事推介活动,开启了人们对“坦洋工夫”尘封已久的记忆。
此后,在国内国际,各种展会上,“坦洋工夫”的身影频频出现。
福安市委、市政府如此密集为企业搭台,企业更是积极登台亮相。
从2007年起,“坦洋工夫”喜讯频传,接连获得“福建十大名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证明商标”、“申奥第一茶”等荣誉。
四、华丽变身细数三年巨变在2007年举行的第一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上,福安13家“坦洋工夫”茶企盛装亮相,深受好评。
在去年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上,“坦洋工夫”签下订单近1亿元。
今年在家门口的茶博会更是“坦洋工夫”展示自己的大舞台。
据福安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日前,福安在本届茶博会上可望签约投资项目达16个,总投资14.2亿元。
这不是空谈,华丽变身的“坦洋工夫”有足够的实力和基础来完成这一切。
对这三年来的变化,作为福安市茶业协会的会长陈成基和副会长龚达元再清楚不过。
三年前,不要说“坦洋工夫”专卖店,就是想要买袋包装稍为讲究点的都很难。
但是现在,在福安城区繁华地段,“坦洋工夫”专卖店、连锁店、茶座林立。
不仅如此,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也都能发现“坦洋工夫”的身影,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地。
这是最直观的变化。
而随着“坦洋工夫”名气的打响,与“坦洋工夫”有关的所有一切都在改变。
原先“坦洋工夫”产品每公斤售价仅50-60元,而现在已升到千元,有些极品甚至上万元。
在第六届“闽茶杯”评比中,天香“坦洋工夫”获得金奖茶王称号、经拍卖每公斤达30万元。
其主要原料“坦洋菜茶”也由品牌打造前的每斤几角钱,到现在每斤茶青均价二三十元左右,茶农收入直线上升。
天香企业作为“坦洋工夫”的代表,并没有辜负福安政府和人民的期望,2008年08月08日在韩国举办的第七届国际茶叶博览会上,又荣获金奖,为“坦洋工夫”的历史品牌再创辉煌。
如今,“坦洋工夫”依然继续蓄积力量,向世界红茶品牌发出冲击。
日前已向美国、法国、荷兰等9个国家提出商标注册申请,已初步获得批准。
“坦洋工夫”重回世界舞台,前途将充满阳光。
五、中国“坦洋工夫”之乡——福安市坦洋村“白云山下坦洋乡,小武夷名不妄扬。
”福安郭旻诗说的便是中国“坦洋工夫”之乡——福安市坦洋村。
坦洋村位于社口镇西部,白云山东麓,现有523户,2100人(其中畲族人口120人),距镇区6公里,社晓公路横贯东西,下辖坦洋、岩头面、岩头下、山头4个自然村,均已实现“五通”。
全村面积6.75平方公里,其中,茶园3200亩,林地面积4154亩,森林覆盖率达74.5%。
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茶叶种植及劳动力转移,年茶叶产量300多吨,农民人均纯收入4900多元。
“坦洋”村名最早见于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的《福宁府志》,因村形如长块木板,又称“板洋”。
坦洋村山清水秀,景色怡人。
村前清流如练,村后桂树飘香,隔岸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绿。
锣鼓争鸣、龟蛇遥望、云桂飘香、清溪飞凤、玉笔尖峰、骏马飞天、天台洞府、蒙井清泉、石门弄月、鲤鱼朝天等“坦洋十景”栩栩如生,声色并茂。
坦洋村是驰名中外的“坦洋工夫”红茶的发祥地,有着生产“坦洋工夫”茶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
村内仍保留着古民居、古茶行、炮楼、廊桥、天后宫、施氏祠堂、胡氏祠堂等清代风格建筑。
坦洋村民世代以茶为生,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茶商胡福四(又名胡进四)、施光凌试制红茶成功,产品远销西欧,茶商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坦洋工夫”名声大噪。
1915年“坦洋工夫”获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周恩来总理也曾对“坦洋工夫”红茶赞言:“坦洋工夫,香飘四海”。
2006年10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华名人共建海峡西岸和谐福安暨坦洋工夫茶系列活动中,11种以百年老字号“坦洋工夫”为统一品牌的茶产品同时亮相京城,其间,“坦洋工夫”茶被中华名人协会指定为中华名人特供茶,彰显了“坦洋工夫”的新风采。
2007年2月“坦洋工夫”正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2月,《坦洋村古村落建设和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坦洋村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