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输血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临床用血应当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制定用血计划,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2.确保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两个要素是什么?(1)供应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安全、有效,成本合理,数量充足,能满足临床需要。
(2)临床合理应用血液和血液制品.3。
临床医师在用血时应注意哪些?(1)临床医师必须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做到能不输者坚决不输,能少输者决不多输;如受血者只需要某种(些)血液成分,应输注相应的血液成分,尽可能不输全血。
若受血者符合自身输血条件,必须征得受血者或家属同意开展自身输血,不输或少输同种异体血。
(2)临床医师应熟悉血液及其成分制品的规格、特性、适应症、剂量、用法及注意事项。
(3)输血治疗前,临床医师须向受血者或其1家属说明输血目的及可能会产生输血不良反应及相关性疾病,征得受血者或其家属同意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治疗同意书与病历一并存档.(4)在输血过程中,临床医护人员必须严密观察受血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反应,需暂缓输血,严重者要立即停止输血,迅速查明原因并作相应处理.所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经过均在病例中作详细记录,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要及时向输血科(血库)及医务科报告;如疑似输血不良后果,需对血液进行封存保留的,应通知提供血液的采供血机构派人员到现场。
(5)输血治疗后,临床医师要对输血的疗效作出评价。
4. 临床输血有哪些程序?临床输血程序应包括:⑴为择期手术申请血液⑵紧急情况下申请血液⑶填写用血申请单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2⑷采集输血前用于血型鉴定、交叉配合试验、抗体筛检及输血前检验的血样⑸输血前献血者与受血者红细胞血型鉴定及交叉配合⑹从输血科领取血液⑺贮存和运输血液⑻输注血液前对受血者身份的最后确认⑼在输血前、中、后对受血者进行监测并在受血者病历上对输血情况进行记录⑽输血反应的处理、分析和记录5. 如何进行临床输血申请?经治医师应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毫升时要履行报批手续,需经输血科医师会诊,由科主任签名后报医务科批准(急诊用血除外).急诊用血事后应当按照以上要求补3办手续。
6.无家属患者抢救时输血治疗同意书的签署?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7。
输血前必须做哪些检查?⑴首次输血,应检查血型鉴定、抗体筛检和输血前检查检查ALT U/L: HBsAg ;Anti-HBs ;HBeAg ;Anti—HBe ;Anti —HBc ; Anti—HCV ; Anti-HIV1/2 ;梅毒抗体(TP).等指标,检查结果应告诉患者并存档备查。
⑵曾输过血的患者,在输血申请单上注明ABO血型和Rh血型,如上次输血超过7天,应进行抗体筛检;⑶如本次为新入院,应进行抗体筛检和输血前检查。
8. 什么情况下必须抗体筛选试验?答:凡遇到交叉配血不合时;对有输血4史、妊娠史以及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必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规定作抗体筛选试验。
9. 决定输血后,从采集血样到送达输血科(血库)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逐项核对。
10。
如何采集输血前受血者的血液标本?答:⑴所用血样要能够恰当地反映受血者当前的免疫学状态,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如果受血者需要继续输注红细胞,再次申请时输血时,应该重新采集一份血样进行交叉配合试验。
⑵要防止血样的稀释和溶血,溶血的标5本一般不能使用,因溶血后的游离血红蛋白可以掩盖抗体引起的溶血。
⑶不允许从输液管中抽血,如遇紧急情况时,要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并弃去最初抽取的5ml血液后再采集标本。
⑷若受血者已用肝素治疗,应在采集的血样注明同时通知输血科。
⑸右旋醣酐等中高分子药物可干扰配血,应在药物输注前采集血样备用.11. 血液在出库前,取血和发血的双方应核对哪些内容?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保存血液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12。
输血前必须履行的程序?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给患者输血前,应当认真检查血袋标签记录,与发血单核对姓名、血型、品种、规格、血6量及采血时间(有效期)无误后,方可进行输血治疗。
13. 输血前,临床医护人员要核对哪些内容?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14. 血液输注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⑴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
⑵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⑶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⑷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前一袋7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⑸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15。
输血时,血袋内可否加注其他药物吗?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16. 血液内为何不可以加入药物?⑴增加污染机会。
⑵有的药物含有钙离子,使血液凝固。
⑶有的药物性能不稳定,在血液中很快分解。
⑷有的高渗或低渗药物,会造成红细胞的破坏。
17. 输血时可以使用普通的输液器吗?不可以.输血时应使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18。
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8时应如何处理?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⑴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⑵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输血前后ABO血型、Rh(D)血型,输血前后的血样分别做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⑶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⑷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⑸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受血者血液和血袋中血液同时做细菌学检9验.⑹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⑺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19. 关于填报输血反应回报单有哪些规定?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包括患者信息、血型、血液类型、用量、不良反应类型、输血史等内容,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处(科)。
20. 通常用什么方法避免输血?⑴预防或早期诊断治疗贫血及引起贫血的疾病;⑵在择期手术前纠正贫血和补充消耗的储存铁;⑶应用简单的血液代用品,如静脉替代液,这些液体较安全、价廉,但可取得同10样效果;⑷完善麻醉和手术。
21。
临床护士在输血过程中应注意哪些? (1)在取血时须由1名医护人员仔细核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试验报告单和血袋标签上的内容,并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的血液颜色是否正常,有无溶血、混浊及凝块等。
(2)输血开始前,须由2名护士在受血者的床边核对受血者床号、住院号、确认受血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等);如果受血者意识不清或语言障碍,请受血者的亲属或陪护人员说明其身份。
最有效的方法是为每个受血者配带标明受血者身份的腕环(带),输血前须仔细核对腕环(带)上的信息,同时核对受血者与血袋标签上的ABO血型和Rh(D)血型是否一致,检查血袋上的有效期等. (3)核对与检查无误后,严格无菌静脉穿刺操作技术,用符合标准输血器进行血液或血液成分输注.11(4)输血过程中须密切监测受血者,在输血开始后的15分钟内,输血速度宜慢,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如无不良反应可适当加快;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但须保持静脉通路,及时向医师报告。
(5)输血结束后,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现象并作相应处理;应记录完成输血的时间,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试验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如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停止输血,须将原袋余血及新采集的血样交由输血科(血库)。
22.输血前为什么要认真核对受血者身份和全血或血液成分?输血前医护人员在受血者的床边进行核对可避免将受血者信息搞错,防止严重的AB0血型与Rh(D)血型不合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输血前核对应由两名护士进行,核对内容包括:(1)如果受血者神志清楚,可要求受血者回12答自己的姓名、年龄或其他相关信息,据此确认其身份;如果受血者神志不清,请受血者亲属说明受血者的身份。
(2)核对交叉配血单上内容,如受血者姓名、门急诊号/住院号、病房、床位号、血型是否与受血者病历及住院床位标签完全一致. (3)检查血袋和配血标签上的AB0血型、Rh(D)血型及献血编号是否完全一致。
(4)检查血袋上的失效日期.只有全部信息核对无误才能进行输血。
23.临床医护人员应如何对受血者进行输血监测?(1)在输血开始前,应告知受血者一旦出现寒颤、发热、呼吸短促或者感到不适时,应立即通知护士或医生。
(2)应注意对每袋输注的血液制品在以下阶段对受血者进行监测:①输血开始后,须观察5分钟;②输血开始后15分钟;③输血过程中至少30分钟一次;13④输血结束后4小时。
(3)护士需在受血者的病历上记录监测的情况:受血者的一般状况、体温、脉搏、血压、呼吸频率、液体出人量等;需记录输血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输注全血或血液成分的种类和容量。
(4)医生须在病例上记录输血适应证、输血过程的一般状况、输注全血或血液成分的种类和容量、是否有输血不良反应等情况. (5)如怀疑发生输血不良反应需及时处理并详细记录,并将结果反馈给输血科(血库).严重的输血不良反映最常发生于输血后的最初15分钟,因此,在此期间以及随后输注其余单位的血液制品开始后的最初15分钟期间,对受血者特别是失去意识的受血者进行监测是极为重要的。
24.为什么血液输注要求时间限制?血液一旦离开正确的贮存条件,即有发生细菌繁殖或丧失功能的危险,所以对输血的时间应该进行限制.14全血和红细胞需在离开专用贮血冰箱后30分钟内输注,一个单位的全血或红细胞(200ml制备)2小时以内输注结束,倘若受血者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在40~60分钟内完成输注;机采血小板或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的输注应以病人能够耐受的速度进行;新鲜冰冻血浆或普通冰冻血浆融化后应在30分钟内输注,如果是成年受血者100~200ml一般应在30分钟以内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