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美资料编辑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输血分册目录第一章输血和成分输血 (1)第一节概述 (1)第二节输血技术 (2)第三节红细胞制品及其应用 (2)第四节血浆及其应用 (6)第五节血小板制品及其应用 (6)第六节粒细胞输注 (10)第二章内科输血 (12)第一节慢性贫血的输血 (12)第二节内科系统疾病的输血 (13)第三章常见血液病及肿瘤的输血 (17)第一节再生障碍性贫血 (18)第二节溶血性贫血 (19)第三节白血病的输血 (20)第四节出血性疾病 (22)第四章儿科输血 (27)第一节小儿输血的适应证及剂量 (28)第二节新生儿输血 (29)第三节小儿特殊情况输血 (30)第四节小儿外科输血 (31)第五章外科输血 (32)第一节严重创伤时的输血 (32)第二节术中输血 (34)第三节烧伤病人的输血 (36)第六章妇产科输血 (37)第一节妇科输血 (37)第二节产科输血 (38)第三节妊娠合并症的输血治疗 (41)第四节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44)第七章器官移植与输血 (47)第一节器官移植中的血液免疫学 (47)第二节肾移植与输血 (49)第三节肝移植与输血 (50)第四节器官移植中的特殊输血 (51)第八章输血的护理常规 (52)第一节输血的操作规程 (52)第二节输血过程中的护理 (57)第九章输血不良反应 (61)第一节溶血性输血反应及其处理 (61)第二节发热反应及其处理 (64)第三节过敏反应及其处理 (65)第十章输血相关性疾病 (66)第一节艾滋病(AIDS) (69)第二节输血相关性病毒性肝炎 (72)第三节输血相关性梅毒 (74)第四节输血相关的其他疾病 (76)输血检验技术 (78)第一节ABO血型鉴定 (78)第二节Rh血型鉴定 (80)第三节其它血型鉴定 (82)第四节红细胞血型抗体筛检和鉴定 (83)第五节交叉配血试验 (86)第六节血型血清学常用检查方法 (88)第七节新生儿溶血病的血型血清学检查 (94)第八节微柱凝胶技术在血型血清学检查中的应用 (100)第一章输血和成分输血第一节概述一、血液成份制品和血液成份疗法(一)血液成份疗法又称成份输血,采用现代技术和器材设备将全血分离制备成各种血液成份的制品和血浆蛋白制品。
根据病人的病情选用适当的制品进行治疗以达到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目的。
(二)血液成份制品广义的血液成份指由全血分离制备而成的各种血液成份制品和血液衍生物制品。
本章讨论的血液成份制品,主要是指以一单位全血为原料,及简单的物理方法(如离心)、分离制备而成的制品,可直接用于临床输注而不需要进一步的处理。
这类制品主要有红细胞、,血浆和低温沉淀物等。
(三)血液衍生物主要指血浆蛋白衍生物。
用复杂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将由许多献血员采集的混合血浆分离制备而成的血浆蛋白制品。
主要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制品等。
二、血液成份疗法的意义(一)提高输血的疗法由于血液成份制品和衍生物制品针对性强,有效成份的浓度高,因此能提高输血的治疗效果。
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来讲,全血中治疗所需的有效成份含量低,单纯输全血不能输入足够数量的有效成份,因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只有使用含有高浓度相应有效成份的成份制品和衍生物制品才能有效地治疗这些疾病。
(二)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输血和其它临床治疗一样,除具有治疗作用外,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于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输血后病毒性疾病,包括输血后艾滋病和肝炎,成份输血选择病人需要的成份输注,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病人不需要的血液成份的输入,因此相应的减少了引起不良反应,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危险。
近年来还发现一种少见但非常严重的输血并发症—输血后植物抗宿主病,发病机理是由于种种原因异体血液中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输入病人体内后未被宿主识别出为外来物而植入,引起严重反应并大多导致人死亡。
要减少或预防这种并发症,需输注经过γ-射线照射的全血或成份制品。
第二节输血技术一、输血常规技术输血针头的规格为14~29gauge,常用18gauge。
当静脉较细或给儿科病人输血时应选用较细的针头。
当需要进行大剂量输血时,应选用较粗的针头。
输注浓缩红细胞时,因其粘度大,需先加入30~50ml晶体液稀释后再输注。
稀释浓缩红细胞常用的晶体液为生理盐水,一般不用葡萄糖液,因其可引起红细胞凝集而堵塞滤器或针头。
乳酸林格液的成份更接近生理内环境,但其含有钙离子,可使抗凝血复钙而导致血液凝固。
因此,使用乳酸林格液稀释浓缩红细胞时须小心防止凝血的发生。
二、滤器输血器中应包括一个孔径为170μ的滤器以过滤除去血液和血液成份制品中可能存在的聚集的血小板,白细胞的纤维蛋白素。
三、输血和其它药物的联合应用一般来讲,输血前和输血中将其它药物加入血液或血液成份中一起输注是不恰当的。
首先,加入药物使血袋开放,增加了血液污染的危险。
此外,加入的药物可能和血液中的某种成份或抗凝剂发生反应,影响药物或血液的治疗效果,甚至给病人带来危害。
有人将抗组织胺药加入血液一起输注以预防输血反应,但因药物输入速度慢,当病人发生输血反应时进体内的药量很少,根本不足以防止输血反应的发生。
四、输血速度应根据病情决定输血速度。
如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输血速度应较快,心脏功能差者输血速度应较慢。
一般情况,开始输血时速度应较慢,约5ml/min,以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及循环系统耐受情况;10~15分钟后一切正常可适当加快输注速度,一般200ml血液可以在30~40分钟内输完。
第三节红细胞制品及其应用一、红细胞制品的种类及其制备方法(一)全血全血在不同的国家,国内不同的地区其单位容积大小不同。
国内大部分地区以200ml为一单位,部分地区采用200ml和400ml两种规格,主要依据献血员的意愿和身体状况决定采用哪种规格。
日本也采用两种规格,西方发达国家均以450ml为一单位。
从输血实际需要和方便血液分离操作出发,应以400ml或450ml为一单位。
由于采血用的抗凝剂的组成和体积配比不同,同样规格(如200ml/单位)的全血其最终实际体积可以不同,如用ACD—B方抗凝剂的体积为250ml,用CPD抗凝剂者体积为228ml。
(二)浓缩红细胞(也称压积红细胞)全血高速离心后分出大部分血浆而成,红细胞压积为75±5%,保存期同相应的全血。
浓缩红细胞的特点是大部分血浆已分出,为贫血和失血病人提供了恰当的成份制品,缺点是较粘稠,输注前必须先加适量晶体液。
(三)添加剂红细胞悬液全血高速离心后分出绝大部分上清血浆后在加入一定量的红细胞添加剂而成。
血浆分出后加添加剂前红细胞压积达90%左右,保存期因所用添加剂不同而不同,和相应全血一样或更长些。
添加剂红细胞悬液的优点是能分出更多的血浆,从而更充分地利用血浆,制品中血浆更少,可减少血浆引起的副作用。
由于加入晶体溶液,粘度降低,更易输注。
(四)洗涤红细胞全血高速离心分出血浆后加入相应体积生理盐水再离心弃去上清,如此反复洗涤三次后加入相应体积生理盐水而成。
主要特点是已去除了绝大部分血浆和白细胞,血浆蛋白清除率应≥99%,白细胞清除率应≥80%。
(五)白细胞滤除的过滤红细胞红细胞制品可经滤除白细胞输血器过滤除去大部分白细胞而成。
一般认为,90%的白细胞清除率可以明显减少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目前供应的大部分白细胞滤器能达到这一清除率。
(六)冰冻红细胞红细胞借助于冰冻保护剂于低温冰冻保存即为冰冻红细胞,主要用于稀有血型血制品和自身血长期保存。
(七)照射红细胞制品(包括全血)红细胞制品经γ—射线照射后可以防止其中的淋巴细胞引起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TA-GCHD)。
(八)年轻红细胞红细胞体内寿命约为110~120天,随着红细胞的衰老,细胞体积缩小,密度增大。
据此,可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密度较小的年轻红细胞。
年轻红细胞制品主要适用于需反复输血的病人,如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红细胞在体内代谢破坏后释放出铁,平均1ml红细胞破坏后释放1.08mg铁。
在反复多次输血时,铁的释放增多,正常铁的储存场所不能容纳,使铁在器官堆集,严重者可损伤器官造成严重后果。
输注年轻红细胞可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二、慢性贫血和急性失血时机体的代偿机制当贫血或急性失血时机体能通过一系列代偿机制来增加组织的氧供应,在决定需否输血和输多少血时应该充分地考虑这一点。
(一)慢性贫血1.循环系统主要的反应是心脏血液搏出量代偿性增加,在急性失血时还出现小动脉收缩以增加循环外周阻力以维持血压,2.慢性贫血时血液粘度降低使血循环速度加快。
3.失血时组织从血液中吸取的氧增加以弥补供氧不足,在慢性贫血时血中2,3—DPG 含量增加,Hb氧解离曲线右移,从而增加血液在组织中的氧的释放。
4.除骨髓能代偿地增加红细胞的制造外,肝脏也能增强蛋白合成。
凝血因子的损失能很快得到补充,白蛋白的合成增强。
5.正常情况下,肝脏以每天150~200mg/kg体重的速度合成白蛋白。
在失血等原因引起血浆蛋白损失时,肝脏能加快合成白蛋白以补充白蛋白的损失,在大量失血时,肝脏白蛋白的合成可增加50%以上,由于失血时肝脏能加快合成白蛋白,迅速补充失血中失去的白蛋白,而骨髓制造红细胞的能力有限,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失血时仅需输红细胞,不需输全血。
三、红细胞输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主要应针对贫血原因进行治疗,如缺铁性贫血应使用铁剂治疗1.轻度贫血完全可以通过机体自身代偿而保证组织足够的供氧,如心功能增强以增加心脏血搏出量,Hb氧解离曲线右移使Hb在组织中氧的释放增加。
2.贫血严重时,一般认为Hb降至正常值的50%以下时,或虽然贫血并不严重,但伴有其它临床表现,如心功能受损,肺功能受损,心、脑等重要器官血管硬化而供血不足等使组织足够的供氧不能保证时才应考虑输注红细胞。
3.慢性贫血时,输血的目的是提高Hb水平以保证组织供氧,因此应输红细胞,不应输全血。
4.决定红细胞输注剂量时需考虑下述两点:首先,输注的目的是为了将Hb水平提高到能保证足够的组织供氧。
如上述所述,健康人在心肺功能正常(无代偿增强)时组织供氧量可达1000ml/min,而在休息状态下组织氧耗量较低,需氧量仅为250ml/min。
因此,并不需要通过输血将Hb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另外,需考虑红细胞输注后Hb的升高幅度,一般情况下,输一单位200ml全血或由其制备的红细胞可使Hb升高4~5g/L。
5.需强调的是只有在必需时才考虑为慢性贫血者输红细胞、因为输红细胞或全血虽可提高Hb,但同时也会抑制病人骨髓的造血功能。
(二)急性失血由手术、创伤和其它疾病等引起,在决定需否输血,选择血液制品种类和决定输注数量时应考虑下列因素:1.病人状况病人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状况如何将对机体耐受和代偿因失血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的能力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