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群体,班级具有群体的一般特征,即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感情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等。
但班级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是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体,且每个学生个性均有较大差异。
民考民xx班是一个特殊的集体,所有同学都在维吾尔族语言、生活环境中长大,他们身上具有同龄汉族同学的共性,也有因文化的差异,语言的障碍等产生的特性,这种特性造成了班级管理上的诸多差异。
为了带好这个特别的班级,我在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地探索研究,以“强化群体规范,关注个体发展”为指导思想,开展了积极有效的班级管理工作。
一、强化群体规范。
群体由众多个体以一定方式维系而组成。
群体一旦形成,就需要一定的行为准则来统一其成员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以保障群体目标的实现和群体活动的一致性,这种约束群体成员的准则就是群体规范。
它指定了群体成员行为的规则,同时也是群体成员间相互期望的行为的基础。
作为一个班级群体,开展群体规范教育是搞好班级管理的关键所在,这种群体规范教育实质上就行为规范教育,它告诉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会有什么后果、将要受到何种惩罚。
群体规范一旦形成,便要求成员遵守它、服从它。
群体规范的着眼点在于以群体规范来约束个体行为,在强化群体规范教育中,我尝试从如下几方面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1、设定管理目标。
班级是进行教学、组织活动、纪律规范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进行交往和个性成长的最小环境。
班级管理目标的建立,是班级管理实现群体规范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在校四年,正是他们的身心逐步成熟的关键阶段,因此在班级管理的目标建立中,要考虑到其层次性和递进性。
也就是说后一个目标的开始必须建立在前一个目标达到的基础上,前一个目标的实现又推进着更高层次目标的实现。
根据xx班学生的特点,我设定预科年级以“形成良好班风,打好学业基础”为管理目标,这个目标的设定以形成集体意识为核心,并通过管理活动使班级过渡成为具有纪律性和共同目标的班集体。
3、打好教育基础。
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新生入校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督促其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为以后各项工作的开展扫除障碍,为迅速形成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的班集体打好基础。
首先,组织学生学习《xx市金山中学xx班学生手册》、《xx市金山中学管理实务》。
通过自学,集体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弄清各项纪律要求,包括学生行为须知、日常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制度、亲友探访规定等。
同时明确处罚条例,使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从而起到警示、约束作用。
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逐字逐句解释,直到清楚为止。
其次,言出必行,令行禁止。
各项条例制定后,关键在于落实,否则就是一纸空文,今后的各项工作将难以开展。
因此,对于违纪者在调查清楚原因后,必须按规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只有在一开始就严格的按规章制度办,才能使学生对制度尊重并信服。
所谓“响鼓就得重锤敲”,严格,才能保证群体规范的落实,才能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4、创建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的是班级风格的浓缩,可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影响。
为了强化群体规范意识,我班制定了班训:“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目的是时刻警醒学生一件件小事能影响班级的荣誉,班级的面貌。
因此,班级建设的开始我就狠抓细节管理。
从早锻炼到两操,从黑板、地面、讲台是否干净到衣着、发型是否整齐规范;从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到学习是否有效率,我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修养。
利用班会和其它活动不断解读并丰富其内涵,使学生真正领悟“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在学习、品质修养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此外,我们还通过外出活动、影视欣赏等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队协作、拼搏向上的精神,创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文化,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树立教师威信。
班级管理工作要做到事半功倍、卓有成效,班主任必须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这也是实现群体规范的基础之一。
首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做到爱心、耐心、细心,对学生的事情要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再做结论。
其次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班级管理不怕严,怕严而不公,不公则不能服众。
第三,身体力行,以身示范。
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也应做到,并以此垂范学生、鼓舞学生。
做到这些,学生才会信服老师,班级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强化群体规范,并非要“管死”学生,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强化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实践表明,群体规范比个人规范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力更强,当学生的个体行为在群体规范的约束下形成一种习惯时,我们的教育目的才会实现。
二、关注个体发展。
我班学生全部来自南疆,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喀什和田农村。
因为是民考民学生,他们在语言、生活适应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加上双语实验班和民语班的区别,造成了学生之间较大的差异。
因此,要想开展好班级工作,就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
1、用生活上的关心,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学生初来乍到,一切都是陌生的。
表面上看,学生有些胆怯,但实际上,他们正用审视的目光,观察着老师。
作为班主任,这时必须多深入班级、宿舍,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处理问题时,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民族风俗习惯,从心理上给他们以真诚的关怀,尽快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隔膜。
学生刚入校的两个月里,我几乎天天从早到晚和学生在一起。
不仅在三天里全部记住了学生长而拗口的名字,还将这些名字和人对上了号;不仅在短时间里教会他们使用生活用具,还了解了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
生活上对学生的关心,缩短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开展班级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用学业上的指导,促进班级管理的顺利开展。
班主任不仅仅是一个纠正学生违纪行为、对学生的日常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管教者”,还应是对学生进行学业及心理辅导,并通过集体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指导者。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保证班级工作顺利开展。
由于班级学生汉语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一些汉语水平差的同学跟不上课,并由此产生了心理压抑。
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后,我在班级建立了学习小组,将学生按汉语程度搭配分组,利用中午开展互助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学生汉语水平进步后,我又根据实际情况将学习小组按学科成绩调整,以优带差,促进学科学习全面发展。
同时,在班级聘任小老师,让小老师承担辅导个别学科学习困难的学生,同时对承担辅导工作的学生予以表扬,并在一个阶段以后进行表彰奖励。
这类举措,不仅锻炼了部分学生的能力,而M 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更多的学科学习困难生得到了有效的帮助。
解决了学习问题,学生们参与班级工作的面扩大了,班级各项工作开展也顺利起来。
3、用心理疏导,帮助困难学生树立信心。
班级中,总有一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他们看似不声不响,学习也不差,但其实心理极其敏感脆弱和自卑。
这类学生往往容易成为班级管理中被忽略的对象,最终可能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我班就有部分这样的同学,他们大多家庭条件不好,本身性格又内向,加上语言的障碍,学习的压力,使他们越来越沉默。
面对这类学生,我除了主动从生活上关心他们,还特别注意从周记中发现“有用的线索”。
周记是班主任了解班级和学生的一个窗口,是沟通师生关系的一座桥梁。
这些学生不善言,但有时会把自己的心事写在周记上和我进行交流,这给我从侧面了解班级、了解学生思想、提供了契机。
我经常找他们来办公室聊天,使他们感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
聊天过程中,我从学习生活切入,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这些同学的进步,其他同学看在眼里,他们在信服老师的同时,也愿意到老师这里寻求帮助。
这样一来,我更全面的了解了学生情况,也了解的班级情况,管理起班级就更得心应手了。
4、用肯定、表扬,激发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管理对整个教育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的自我约束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在各项活动中显示出的自觉行为,及时加以表扬肯定,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自觉性差的同学,更要及时发现其闪光点并予以表扬,来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以早锻炼为例,最初我总是很早来到学校,学生也很早起来。
一段时间以后,我尝试让体育委员管理早锻炼,于是就有一些学生不能及时下来,影响了班级速度。
这种情况下,我一方面强调纪律,一方面大力表扬及时下来的同学,让那些迟到的同学在心理上为自己的行为惭愧,而一旦他们早一次,我就在班里大加表扬。
第二学期,我一次未到场,可班级月月拿早锻炼流动红旗。
在客观效果上,这种做法激发了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减少了他们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大大减少了由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的内耗,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实效。
关注个体发展,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培养自己主动发展的需求、意识和能力,从而挖掘自身潜力,使自己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管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真正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
我在“强化群体规范,关注个体发展”原则下所开展的班级管理工作已初步使班级成为了一个具有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的集体,在今后的工作中,若能继续使群体规范与个体优化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群体和个体的潜在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