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B材料一中第一段“现代城市是当前最高层次文明的载体和象征,却已被演绎为用塑料、金属和玻璃搭建的宫殿”,可知“宫殿”不是高楼大厦,而是由现代城市被演绎成用塑料、金属和玻璃搭建的。
2.A材料一第四段中“于我看来,东西方哲人的深邃思考和智慧大多来源于荒野;如释迦摩尼的菩提树、穆罕默德的希拉山洞……”,可知列举这些事例,为了证明作者的看法,“东西方哲人的深邃思考和智慧大多来源于荒野”。
3.B 材料二中建设理念是就地调节水旱,而不转嫁异地。
用适应的智慧,就地化解矛盾。
是将水作为财,就地蓄留、消化早涝问题。
选项B中“地上河”随着河床不断升高,河水只能靠筑堤约束,一遇暴雨,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处有决口的可能,且一旦决口,由于两岸海拔更低,水往低处流,就造成全流的改道。
长期以来,人们采取修筑堤防的方式来约束洪水,致使河床与两岸地面的高差越来越大。
历史上黄河下游曾多次决口泛滥,给华北平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采用加固大坝来解决水患,治标不治本。
4.两则材料都提到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请分析其不同的作用。
( 4分 )解析:举例是为了论证观点。
材料一中“城市荒野之于人类文明和城市化,恰如困兽囚笼中的一棵绿树、一丛野草或一条溪流。
从发生学意义上讲,部分城市荒野作为原生自然的遗存斑块或廊道得以在城市中幸存,如残存的湿地(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等)”说明部分城市荒野作为原生自然在人类文明和城市化中能够存在是侥幸难得的。
材料二中“海绵的哲学是就地调节水旱,而不转嫁异地。
它启示我们用适应的智慧,就地化解矛盾。
”“哈尔滨国家湿地公园(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吸取了中国农业文明中的基塘技术,用简单的填挖土方工程,营造了一处城市中心的绿色海绵”“建成后的雨洪公园,不但为防止城市涝灾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新区居民提供优美的游憩场所和多种生态体验。
”以此湿地公园为例,分析海绵哲学,吸取的中国农业文明中的技术理念,以及对城市发展的贡献。
答案:材料一以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为例,说明作为原生自然的城市荒野在现代文明中已经非常稀少;材料二以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为例,详细地介绍海绵系统设计策略及其对城市发展的贡献。
(4分。
每点2分)补充得分点:材料一,用来解释城市荒野的概念(1分),表明残存的湿地是原生自然的遗存(幸存)(2分),表明城市荒野非常可贵(2分);材料二,答到海绵系统的“设计策略、具体运用、具体表现等”给1分,答到“介绍海绵系统的贡献、意义、作用等”给1分。
5.某城市有一个大型废弃工厂,这里杂草丛生,蛙鸣鸟叫,阴天雨水横流,晴天尘土飞扬。
城市规划部门想将其改造成为一处城市景观,请结合两则材料提供几点建议。
( 4分 )解析:“城市荒野……,还包含保留了野性的、不受人工干预的自然过程和生物——从自由流淌的径流、……、自由繁衍的乡土植物,到从水泥地中挣扎而出的野草和排水沟石壁上顽强生长的灌丛、随季节而生长凋落的树叶、能够感知天时的鸡鸣和蛙声……”,保留野性,建设成城市荒野,有多样生物,提供多种生态体验。
“城市荒野的审美启智功能让人类探索未知的天性得以释放。
”能够有审美启智功能,释放人们探索天性。
“海绵的哲学是就地调节水旱,而不转嫁异地。
它启示我们用适应的智慧,就地化解矛盾。
……更是地缘社会和邻里关系和谐共生关系的体现”,改造体现“海绵的哲学”,就地化解矛盾,形成湿地公园。
答案:(1)可以改造为优美的游憩场所,提供多种生态体验;(2)改造时要依照自然规律,注重其审美启智功能。
(4分。
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补充得分点:保留野性,建设成城市荒野(2分);借鉴海绵哲学,改造成雨虹公园(湿地公园)(2分);保留工业遗存,改造为城市休闲场所(2分)。
6. C解析:“我完全不食周粟!我可是保持住了个人的清白!现在,我去教书,不论我的心地多么清白,别人也不会原谅我,教我一辈子也洗刷不清自己”,“除非你给我证明文件,证明我的工作是工作,不是附逆投降!”,瑞宣不愿意去教书,其实是不愿意去为了“周粟”在敌人收下做事,向敌人投降,如果做了便是玷污了自己的清白,可见心中有国家民族大义。
“啊,老三教他去冒险,去保护学生,去写文章!好吧,既是老三要求他去这么做,他便和老三成为一体!”,当得知工作的真正意义时,毅然决定去做,所以不是人物优柔寡断。
知识点链接:一、叙述视角的分类和作用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即故事是由叙述者站在什么“位置”来叙述的。
根据视角受限制的程度,叙述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
(一)全知视角全知视角的作用:1.视野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
2.自由自在:叙述时可以在不同人物、事件中自由切换。
3.客观全面:让读者能够了解到所有的真相。
(二) 限知视角限知视角,又称有限视角或者聚焦视角。
具体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限知内视角:叙述者从作品中某一人物的视角出发,叙述其体验的世界。
如茹志鹃的《百合花》,全文是以作为文工团女战士的“我”的视角展开的。
2.限知外视角:通俗来讲,类似于“摄像机”的视角,即叙述者以一种“非人格化”的冷漠态度叙述其“所见所闻”,不介入故事中任何人物的内心活动中去。
如契诃夫《变色龙》,全篇所有的笔墨都集中于奥楚蔑洛夫与路人的对话以及他几次“脱大衣、穿大衣”的行为。
全篇没有内心的独白,只是让读者自己从奥楚蔑洛夫的言行中体会其人物形象。
限知视角的作用: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小说从格里高尔的视角展开叙述,开篇就以“我发生什么事啦”紧紧抓住读者的好奇心。
2.增强代入感与真实性。
如《红楼梦》写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从林黛玉的角度展开叙述,作者通过黛玉的眼睛,带领读者去领略贾府的雍容华贵,让读者获得了更真切、更自然的感受。
3.最大限度地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
这一点主要是限知外视角的作用。
(三)视角的转换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接触过多种叙述视角的类型,一篇小说中甚至也会出现多次视角的转换,作者选取不同的视角类型,对小说内容主题的升华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如从总体上看,《红楼梦》的叙述者是石头,这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这样能更好地反映故事较宽广的生活广度和较大的时间跨度。
同时作者又在全知视角中融入了参与叙述之人的限知视角。
如叙述黛玉进贾府的这一回,出场的人物众多,曹雪芹在此就精心穿插了几组人物的限知叙述,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从黛玉的视角看贾府,从黛玉的视角看宝玉,再从别人的视角看黛玉,这样使作品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
鲁迅的小说叙事多采用有限视角,即通过叙述人,将故事更客观、更真实地呈现给读者。
然而,鉴于有限视角自身的局限,鲁迅在采用有限视角的同时,常常巧妙地转换视角。
小说《祝福》的开头采取第一人称来叙事,“我”以悲悯的眼光注视着作品里的所有人物和所有事件,把鲁镇这个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罪魁祸首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
“我”在引出祥林嫂之后立即隐退,小说改用第三人称,观察和叙述视角也变为不知名的鲁镇人、卫老婆子等。
7.本文中的对话描写具有鲜明的话剧特征,请具体分析。
话剧语言主要有个性化,动作化特点,有的还有潜在意义。
一、语言的个性化,即人物的语言能章显人物性格,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哈姆雷特》中哈姆莱特说:“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
”“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
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
”这些语言,看出哈姆雷特天命思想。
二、语言的动作化。
在《哈姆雷特》第五章中比剑的这一激烈的环节。
比剑开始时,哈姆莱特像雷欧提斯说了一大段道歉的话,让雷欧提斯犹豫了,有了不忍之心,所以在比剑的第一、第二回合中,哈姆莱特占了上锋,第三回合之前,哈姆雷特说:“雷欧提斯,你怎么一点不起劲?请你拿出你全身的本领来吧。
”还有国王克劳狄斯“我怕你击不中他”的话激起了雷欧提斯的斗志,第三回合击雷欧提斯中了哈姆雷特。
最后雷欧提斯揭穿国王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雷特用毒箭和毒酒结束了阴险、狡猾的克莱狄斯,在比剑这一激烈的冲突中,哈姆雷特,国王克劳狄斯,雷欧提斯的台词,也呈极富动作性的。
三、语言的潜在意义。
周朴园知道鲁侍萍身份的时候,立即警觉起来:“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他潜台问是一定有人指使侍萍你来敲诈我的,这两句话也括周朴园老辣的性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侍萍的回答是“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她的潜台问是没人指使我来的,也不是我想要来的,这句话也体现了鲁侍萍的痛苦,怨恨之情。
答案:(1)对话语言的性格化,对话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如瑞宣软弱多虑,瑞全敢作敢为;(2)语言的暗示性,对话具有丰富的潜台词,如“大哥,你怎么办呢”这句,瑞全暗示大哥勇敢地投身于反抗;(3)对话具有冲突性,兄弟俩的对话集中反映了两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矛盾冲突;(4)语言的动作性,语言反映内心的动作, 如“教我去教书也行,除非……”反映瑞宣内心的纠结。
补充得分点:“语言的个性化”“具有鲜明的人物特色”等同于“语言的性格化”;“画外音”等同于“语言的暗示性”;从口语化(多用语气词)、情节展开、背景介绍等角度作答给1分。
9.在瑞宜身上体现了老舍对传统家族伦理思想的理解与反思,请结合本文和《乡土中国》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6分)(1)在乡土社会,家族要遵循“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孝悌)的家族之礼;(2)老舍理解瑞宣的选择,瑞宣是祁家的长孙,在“尽孝”与“尽忠”两难之间,他选择“尽孝”,承担家庭责任;(3)在现实困境中,传统家庭思维被消解,瑞宣开始向弟弟学习,走出家族伦理的束缚,去承担国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体现了作家对传统家庭伦理关系的反思。
(6分。
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能结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群己关系”“长幼有序”“家族观念”“家国一体”等内容进行解读,言之有理即可。
结合《乡土中国》的内容,不出现概念术语,但有相关意思,给1分。
补充示例:中国传统社会关系,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由己及人的差序格局(2分);瑞宣从家庭出发,留下来遵守孝道,独自扛起了家庭的责任和压力(2分);在弟弟的影响下,瑞宣由“尽孝”转向“尽忠”,实现了从忍耐、顺从到挺身反抗的巨大转变(2分)。
10.【参考答案】 B、E、I【解题点拨】特别注意谓语所带的主语和宾语。
“游”带宾语“洛阳”,“时人莫识”省略宾语,“陈留符融”做“一见嗟异”的主语。
原文标点: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
11.【参考答案】A【考查目标】考查考生理解文言词义,特别是文言实词中文化意义的能力。
【解题点拨】“传道授业解惑”之师的外延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