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美版美术五上提线纸偶教案反思说课稿

人美版美术五上提线纸偶教案反思说课稿

第6课提线纸偶
教学目的:
一、学习纸偶的装饰方式。

人美版第九册教案第6课提线纸偶
二、培育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的综合素质。

3、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演出和展示,并发表己的创作用意。

教学重点:纸偶的装饰。

教学难点:纸偶的装饰方式。

教学准备:彩纸、各类各样的纸偶提线纸偶。

教学进程:
一、欣赏
欣赏“音乐之声”里的出色演出片断
二、新课
一、出示小纸偶,问,它是用什么材料装饰的?
它是用什么方式装饰的?(板书:方式)还有一个问题是考考你们聪不伶俐的:你
能用不同的方式把它装饰得更好吗?
二、课件展示:
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装饰
用五颜六色的糖果纸装饰,用粘、绑的方式。

用彩色的易拉罐装饰,用剪、贴的方式。

用五彩的毛线装饰,用编、缠、粘的方式。

3、讨论:你们还有更好的方式吗?
材料:布、电线、包装纸、棉絮提线纸偶
方式:绑、粘、剪贴、编、、、、、、。

三、小组合作
请与小组同窗合作编个故事,进行角色分工后,提线纸偶用各类彩纸制作纸偶,并准备简单
的背景、道具。

然后,演给其他组的同窗看。

学生演出纸偶戏。

四、小结
让同窗们用互评的方式评出优秀小组。

课后反思:
本课与前一课《偶戏》形成单元系列,属“造型·表现”领域。

在了解偶戏的历史,欣赏偶戏的种类,试做“布袋偶”、“杖头偶”的基础上,了解“提线纸偶”的形式美感,学习制作提线纸偶。

提线纸偶的制作方式易于学生接受,通过利用多种材料动手做一做,编个故事演一演的进程,训练学生设计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培育学生合作能力,学习策划简单的活
动,在编排故事情节、角色分派、偶戏形象制作、布景设计、音乐伴奏、偶戏演出等进程中,发挥小组合作的群体力量,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

本课综合性比较强,既有形象设计与绘画,又有装饰与制作;既有编排与导演,又有演出与欣赏,训练学生设计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

新《美术课程标准》对课堂评价作了如下要求: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增强形成性评价。

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术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关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几内在鼓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式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硕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本课的评价环节重点是最后的欣赏演出活动,使本节课的内容得以延伸,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通过美术课的学习,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增进了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大体的美术素养,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线纸偶》说课
今天,我所讲的内容是小学美术第9册第6课《提线纸偶》,本课与前一课《偶戏》形成单元系列。

《提线纸偶》是在了解偶戏的历史,欣赏偶戏的种类,尝试布袋偶戏的基础上,了解提线纸偶的形式美感,学习制作提线纸偶的大体方式。

我在设计本节课之初,本着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起身点,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思考、感悟。

通过利用多种材料动手做一做的进程,训练学生设计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之初,我以欣赏“音乐之声”里的出色演出片断导入,激发学生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兴趣和意识。

然后我将制作好的提线纸偶交给学生们,让他们在欣赏中体会、感知提线纸偶的形式美,接着再通过小组探讨性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提线纸偶的组成部份和制作的大体步骤,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降低了难度,同时为动手操作做好铺垫。

我对学生的感知和发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动手尝试,并在尝试的过成心识地培育了学生的策划简单活动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在学生们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学习态度是踊跃主动的,摆脱了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的教学模式,为了能玩好,学生在人物形象的设计进程中,将以往的方式都用上了,还主动创作出新的制作方式。

如在制作中综合了纸偶造型中纸弹簧的折叠、
提线安装。

表现了课程的多元化,培育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本节课中,学生的作业是以木偶戏演出的方式出现的。

学生们拿着自己的作品,按照故事情节,快乐的演出着。

在演出中锻炼了表达能力,又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在课堂上形成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

,学生在放松的情况下,较好的发挥了创造性思维。

固然,还留有一些遗憾,如由于时间关系致使最后的彩排时间缩短。

最后展示的时候,学生准备不够充分。

这其实仍是活动前预设时考虑不够周详。

以上是我的说课和反思,请列位领导和老师给我提出宝贵意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