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1.何为AFP?AFP的临床检测意义。
答:AFP——甲胎蛋白,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出生后逐渐消失,当肝细胞或生殖腺胚胎组织恶变时,有关基因重新被激活而使AFP重新开始合成,使血中AFP含量增高。
它的检测对诊断肝癌有重要的价值。
临床意义:(1)血清中AFP≥300时,对诊断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生殖腺胚胎癌(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胃癌、胰腺癌时,AFP含量也升高;(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AFP含量也升高;(4)妊娠时特别是7—8个月时,AFP含量达高峰。
2.试述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漏出液渗出液原因非炎症所致炎症、肿瘤等外观淡黄、浆液性不定,可为血性、、脓性、乳靡性透明度透明或微混多混浊比重低于1.018 高于1.018凝固不自凝能自凝粘蛋白定性<25g/L >30 g/L葡萄糖定量与血糖接近低于血糖细胞计数<100×106/ L >500×106/ L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根据病因,分别以中性或淋巴细胞为主细菌学检查阴性可找到病原菌3.简述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主要是乙肝(1)H BSAg:阳性,见于乙肝潜伏期,发病时达到高峰,常被作为传染性标志之一。
(2)H BSAb:表明机体有一定免疫力。
(3)H BeAg:阳性,表明乙肝处于活动期,有较强的传染性。
(4)H beAb:阳性,表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减低。
(5)H BcAg:阳性,表示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较差。
(6)H bcIgM:阳性表明新近感染或复发初始。
4.血清前清蛋白检测有哪些临床意义?答:(1)降低:见于:①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晚期恶性肿瘤②肝胆系统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胆汁淤积性黄疸对早期肝炎、急性重症肝炎有特殊诊断价值(2)增高:见于Hodgkin病5. 简述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1)生理性增多:见于运动、激动、寒冷等(2)病理性增多:①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和炎症、组织损伤和坏死、急性溶血、急性中毒、急性失血、恶性肿瘤等②异常性增多: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6. 简述临床常见的蛋白尿类型及其特点答:(1)肾小球性蛋白尿: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分为两种:选择性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小分子蛋白,无大分子量蛋白,半定量多在+ + + ~ + + + + +,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症;非选择性蛋白尿:有大分子量蛋白、小分子蛋白及中分子量的清蛋白,半定量+ ~ + + + + +,可见于各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不佳,预后不良。
(2)肾小管性蛋白尿:尿圆盘电泳以小分子量蛋白为主,有尿2-M、溶菌酶增高,尿清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加,定性+ ~ + +。
临床意义:小管间质病变、中毒性小管间质损害、一些中草药引起。
7.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答:(1)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①增多: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②减少:再障、急性白血病(2)是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3)是病情观察的指标8. 试述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1)生理性变化:孕妇、儿童、老人等(2)病理性变化:①炎症性疾病②组织损伤和坏死③恶性肿瘤④高球血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9.何为乙肝大三阳,简述其临床意义。
答:大三阳:HbsAg(+) HbeAg(+) HbcAb(+)临床意义:乙肝病毒正在复制期,病人处于高度的传染性,感染性特别强。
10. 何谓中性粒细胞的核左移、核右移,各多见于何种情况?答: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早右粒细胞)的百分率>5%称为核左移。
见于感染,尤其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和急性溶血反应。
部分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可出现极度核左移。
核右移:周围血中中性粒细胞核分5叶或更多分叶>3%称核右移。
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和造血干细胞功能减退。
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
11. 正常成人血沉的参考值时多少?试述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参考值:男性:0—15mm/1小时女性:0—20mm/1小时临床意义:(1)生理性变化:孕妇、儿童、老人等(2)病理性变化:①炎症性疾病②组织损伤和坏死③恶性肿瘤④高球血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12.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答:1.感染性疾病:麻疹、风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等,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等引起的感染。
2.肿瘤性疾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4.移植排斥反应13.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答: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DIC等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
14.骨髓像中粒/红比值变化的临床意义有哪些?答:参考值:2—4:11.比值正常见于(1)正常骨髓像(2)粒红两系以外的造血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等。
(3)粒红两系同时增多或减少,如白血病、再障等。
2.比值增高见于(1)粒系明显增多,如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化脓性感染(2)红系严重减少,如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3.比值减低见于(1)红系明显增生,如各型增生性贫血(2)粒系明显减少,如粒细胞缺乏症。
16.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的临床意义见于:1.血管壁结构和(或)功能缺陷: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2.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异常: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3.血管性血友病4.维生素C 或P 缺乏症17.简述红细胞比容测定的临床意义答:1.升高: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使红细胞相对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使红细胞绝对增多;2.减少:见于各种贫血15.试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答:1.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
2. 寄生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
3. 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
4. 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
5. 某些恶性肿瘤6. 某些传染病:猩红热7. 风湿性疾病18.简述粒/红比例增高的临床意义答:可由粒细胞系增多或红细胞系减少所致。
常见于1.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2.急性化脓菌感染、中性粒细胞性类白血病。
3.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9.简述粒/红比例减少的临床意义答:可由粒细胞系减少或红细胞系增多所致。
常见于1.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2.各种增生性贫血,真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生多症。
20.APTT与PT均延长见于什么情况?答: 1. 共同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因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2.肝素治疗PT与APTT也都相应延长;3.严重肝病各种凝血因子均合成减少可至APTT与PT均延长。
21.简述蛋白尿的种类答:1.生理性蛋白尿2.病理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假性蛋白尿。
22.简述病理情状况下脑脊液可有何颜色改变?红色:因出血引起,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
黄色: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椎管阻塞等。
乳白色:因白细胞增多所致,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绿色:见于绿脓杆菌引起的脑膜炎。
其他:褐色或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23.简述葡萄糖检测的参考值及升高的临床意义参考值:3.9----6.4mmol/L,增高见于:生理性增高:餐后1-2小时、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紧张病理性增高:1.各型糖尿病2.内分泌疾病,如甲亢、巨人症、皮质醇增多症3.应激性高血糖如颅脑损伤、心肌梗死等4.药物影响如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等5肝脏和胰腺疾病如严重肝病等6.其他如高热、妊娠呕吐、麻醉、脱水等。
24.简述血尿的临床意义红细胞数量超过3个/高倍,而尿外观无血色为显微镜血尿.不同来源的红细胞可出现不同形状.肾小球性血尿出现多形性,肾以下部位出血时红细胞形态正常.常见血尿原因有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统结石、结核、肿瘤、外伤等。
25.IgG增高或降低有何临床意义?增高:多颗粒性增高:见于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肺结核、淋巴瘤、自身免疫疾病单克隆性增高: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IgG型降低: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肾病综合征、病毒感染、应用免疫抑制剂等。
26.血尿素氮增高的原因肾性---由于肾脏疾病导致,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肾衰竭等。
肾前性----由于肾血流量灌注不足,尿量减少所致,如脱水、水肿、失血、休克等。
肾后性----指输尿管、膀胱、尿道的排尿受阻,引起血浆尿素氮升高,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大等。
体内蛋白质分解过多,如发热、上消化道出血、大面积烧伤、甲亢等。
27.试述漏出液和渗出液的发生机制答:漏出液: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进入组织或潴留在浆膜腔而形成积液。
见于肝硬化、肾病综合症、重度营养不良。
2.毛细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升高,使过多的液体滤出,液体进入浆膜腔形成积液。
见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栓塞3.淋巴管阻塞,见于丝虫病或肿瘤压迫等渗出液:1.感染性:化脓性细菌、分枝杆菌、病毒等2.非感染性:外伤、化学性刺激(血液、尿液、胆汁、胃液等)、肿瘤、风湿28.试述常用的采血部位及注意事项答:1.毛细血管采血:采血部位应无炎症或水肿,切忌用力挤压2.静脉采血:注射器或容器必须干燥,抽血时应避免产生气泡.3.动脉采血:用于血气分析.采得的血标本必须与空气隔离,立即送检.29.简述同时测定ALT、AST及ALT/AST的临床意义。
答:临床意义主要在于鉴别肝脏损伤与心脏损伤,用于判断肝炎的严重程度。
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AST>1,是诊断病毒性肝炎重要检测手段。
在急性肝炎恢复期,如转氨酶活性不能降至正常或再上升,提示急性病毒性肝炎转为慢性,在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显著升高,如症状恶化,出现“胆酶分离”现象,预后不佳。
2.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轻度上升或正常,ALT/AST>1,若ALT/AST<1,提示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可能。
3.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转氨酶轻度上升或正常,且ALT/AST<1。
30.红细胞中常见的异常结构有哪些?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1。
嗜碱性点彩:见于铅中毒、巨幼细胞贫血2.染色质小体: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红白血病等3.卡-波环: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铅中毒、白血病4.有核红细胞:溶血性贫血、红白血病、髓外造血等31.简述APTT检测的临床意义答:延长:见于VIII、IX、XI明显减少,如血友病A,血友病B和XI因子缺乏症,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X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抽血时混有组织液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