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电大《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答案汇总
货币银行学重点名词解释
无限法偿: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买东西还帐缴税等),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即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行为的各种方针措施。
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
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
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范畴。
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实质,是以非现金形式为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
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以现金方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或再贷款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经济金融化:指全部经济活动总量中使用金融工具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证券行市: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时的实际交易价格。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主体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在地决定的,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
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直接标价法: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标价方法。
又称应付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汇率标价方法。
又称应收标价法。
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
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典型方式是以赊销提供的信用。
企业信用:是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
商业银行:是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业务的银行。
可以创造派生存款,通常又叫存
款货币银行。
金融压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陷入一种相互挚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
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是指两种市场价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推出流通进入储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商业银行为应付客户提取存款而设置的准备金制度。
它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库存现金;另一部分是法定准备,即根据银行法,商业银行将其存款按中央银行规定的比率转存中央银行的部分
信用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功能的信用工具。
包括商业票据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和可以进行转帐结算的银行存款等。
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国各经济主体(包括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
包括现金和存款货币两个部分。
证券交易所是二级市场的组织方式之一,是专门的有组织的证券集中交易的场所。
浮动利率是指借贷期限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
多用于较长期的借贷及国际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是指以期限一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资本市场是指以期限在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若以Md表示货币需求量,Ms表示货币供给量,货币均衡则可表示为Md=Ms
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为了安全和应付意外之需,实际持有的准备金常常多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那一部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