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Yunlin Bao of Yanqing Country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延庆县榆林驿空间格局研究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以北京延庆县康庄镇榆林堡村为例建筑摘要:榆林堡是北京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驿站和古军事城堡。

它既是北京邮驿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和重要载体,又是研究北京军事和交通史等方面的重要证据和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实物资料。

本文在实地调研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榆林堡的选址、空间格局、典型街巷空间、街巷节点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榆林驿;村落空间;街巷空间,街巷节点Abstract :Yulin fort is the largest existing ancient dak and ancient military castle in Beijing area. It is the long history and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historicaltestimony of Beijing YouYi culture , also is the important evidence and data of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Beijing military and history and other aspects, and has a very high historical value, cultural value and real data. This article is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location selection, space pattern, typical of yulin fort street spaces, street node, etc.Key words : Yulin Yi; Village space; Street space; Street node1、榆林堡村综述榆林堡始建于元代,位于延庆县西南部,因旧有榆树林而得名(图1)。

元代的驿站极其兴盛, 站赤制度是朝廷的神经与血液网络, 正如 《元史·兵志·站赤》开篇所言: “元制站赤者, 驿传之译名也。

盖以通达边情, 布宣号令, 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 未有重于此者焉。

凡站, 陆则以马以牛, 或以驴, 或以车, 而水则以舟。

而梯航毕达, 海宇会同, 元之天下, 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

历史中的“凸”字形城堡—榆林古驿站(图2) ,位于北京延庆县县城西南与河北怀来县交界处, 是一座带有军事城堡性质的古驿站。

榆林堡因拥有 大片榆林而得名。

如今,榆林已经找不到了,只剩 下孤零零的驿站遗址。

榆林堡实际上有两座城堡遗 址,一南一北,大体呈“凸”形,南城小、北城相比较大。

元大都( 今北京) 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同时也是全国驿站的中心。

其驿道纵 横, 站铺林立, 建成了以大都为总枢纽的邮驿网 路。

元代的皇帝, 每年春末夏初, 要由大都往上都避暑, 到了秋季, 车驾又要从上都返回大都。

因此, 大都与上都之间的驿道, 就成为元代皇帝 每年巡行的 必经之路, 也是元代最为重要的国 道。

榆林驿是大都至上都十二站中的一个重要驿 站, 是元朝皇帝车驾扈从的必经之地。

《元史·世 祖纪》载: “中统三年( 1262 年) 五月, 自燕至图1 村落入口处“榆林驿城遗址”(立于一九九九年九月)图2 “凸”字形榆林驿开平立牛驿, 给钞市车牛”。

2、村落选址榆林堡东临八达岭长城,西近康西草原,守着进入京畿门户(图3)。

元代榆林驿的旧址, 当在西旧榆林, 即今河北省怀来县西榆林。

洪武二十七年 ( 1394年) , 朝廷 “命兵部遣官至北平布政使司, 议置驿传”。

于是在西路北平至开平一线设置了榆河驿、居庸驿、榆林驿等十三驿(图4)。

并在榆林驿与土木驿各筑堡城一座。

据考察, 洪武间设立的榆林堡城, 当在东旧榆林, 即今河北省怀来县东榆林。

榆林驿地处怀来盆地中心,这 里是洋河、妫川、桑干河交汇处,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榆林驿始建于明代,明英宗正统之后,因被毁 严重,从元时的“羊儿峪东”迁至 今延庆县城西南。

这里良好的自然 条件非常便于农作物的生长,经过 多年经营,这里出现了“戍卒已无 烽燧警,田家多有稻粱肥”的太平 景象(图5)。

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巨大威胁,历史上各朝代都非常重视北部边防的建设。

明初,为了抵御蒙元残部的不断骚扰,以长城为核心,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区的九边镇戍体系应运而生(图6)。

而服务于这一体系的邮驿系统也因此带有了与内地截然不同的强烈的军事防御色彩。

九边重镇的驿路多沿袭原有历史上的通衢大道,少有变更。

驿站数量众多,东起鸭绿、西抵嘉峪,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南沿线的广大地 区。

从驿站的总体分布情况能够看 到:边镇驿站并非紧邻长城边墙, 而是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应当是 从驿递的安全考虑,避免因边塞失 守而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

这一特 征在主要受敌的大同、宣府、蓟州 三镇表现得尤为突出。

以宣府镇为例。

根据《一统路 程图记》记载:从居庸关至岔道口, 驿道分为两条。

一条向北经丰峪驿、 浩岭驿、云门驿、云州驿至长城独榆林堡 图4 明、初万全都司、大宁都司驿站分布图 图5 驿站繁荣景象康西草原 八达岭长城 榆林堡 图3 榆林堡村落现址 榆林堡 图6 长城沿线驿路分布图石口;另一条向西北经榆林驿、土木驿、鸡鸣山驿、至宣府镇、万全左卫,自此驿道又分两路:一抵万全右卫,一拐向西南至山西镇大同府独石口与万全右是宣府镇最北和最西端的两处边塞,除此之外,其他驿站均距离长城有约五十里的距离,位置较为安全,不易受到战争的波及。

3、空间的格局3.1基本格局榆林堡城建成于景泰五年( 1454 年) , 是一座土城, 正德十三年 ( 1518 年) 扩建南城,仍为土城。

隆庆三年( 1569 年) 砖包北城, 使榆林堡北城成为一座南向的砖城。

有关此城的规制, 诸书所记略有不同。

《宣镇图说》记:“周二里, 高二丈五尺”。

《( 康熙) 怀来县志》记: “砖城。

向南。

周围三百七十九丈五尺, 高三丈五尺, 厚一丈五尺, 池深八尺, 阔二丈”。

《( 光绪) 怀来县志》记: “万历四十五年 ( 1617年) , 兵备胡公思伸重修, 周三百六十五丈, 内外砖砌, 城楼六座, 八字墙十二丈”。

榆林堡城呈 “凸”字形, 分为北城和南城两部分。

北城设东、南二门, 南门名曰 “镇安门”, 有城楼和瓮城。

南城设有东、西二门, 在这二座城门上, 均嵌有 “新榆林堡”石匾一方。

古驿大道穿过南城, 城内东西大街称 “人和街”, 大街两侧旅店、商店等鳞次栉比, 可以遥想当年繁华热闹的景象。

北城略呈方形, 周长 974 米, 占地面积为 59276 平方米, 约 6 公顷。

南城为长方形,东西长 423 米, 南北宽245 米, 周长 1336米,占地面积103092 平方米, 约 10 公顷。

南北城全周长 2064 米, 南、北城共占地 162368 平方米, 约合 16 公顷(图7)。

3.2村落现状南、北二城的 “凸”字形轮廓仍依稀可辨。

环绕城墙的护城河早已填平, 有的已种庄稼, 有的已盖了房屋, 然而原护城河岸边的古柳仍挺拔葱郁。

原有的六座城楼亦早被拆除(图8、9、10)。

根据榆林堡文物保护小组的普查, 榆林堡城内现存文物资源丰富, 其中明清时期有特色的古建筑、古民居共 34 处, 合计 238间。

原环城的护城河已被填平, 图7 村落现状模型图(自绘)图8 村落现状(现场拍摄)改为耕地"河上桥梁亦已被拆除"原驿丞署 、把总署、驿馆、古寺庙、马号等建筑已无存, 其旧址已修建民居。

3.2堡墙榆林堡城城砖、石条等已于 1958 年拆除。

现存的只是断断续续的土城墙, 蜿蜒起伏, 杂草丛生。

现存较好的土城墙共计 609. 6 米, 其中北城存 498. 6米, 南城存 111 米。

现残存较差的土城墙, 南、北二城共计为 199 米。

其余城墙已夷为平地, 荡然无存了(图11)。

4、村落重要街巷空间4.1概述据《怀来县志》记载: “康熙四十二年始榆林驿每月一 、三 、五 、七、九日在人和街开设永兴集。

当时南城东大街至西门外仅四、五十户人家就有王家客店、吕家车马店、德丰恒百货店、油房、缸房、药店、当铺十六、七家店铺,还有另售、设摊流动小商。

每逢集日商客云集,工、农、副、渔各类商品样样俱全,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榆林堡村现有街巷十余条,历史街巷半数保留了原貌,网络感较强(图12)。

街巷两旁,宅院鳞次栉比,门楼显赫,具有一种沧桑之美。

街巷宽窄各不相同,或拾级而上,或曲径通幽,或通达开阔。

图9 村落现状(现场拍摄)图10 村落现状(现场拍摄)图11 现存土城墙(现场拍摄)东入口图12 村落现有街巷(自制)现存的街巷大都是翻修过的,大都看不出来古代的痕迹。

很多街巷已经在历史中不能寻找自己的名字。

村中街巷以中间一条主要街巷为主要干道,分南北两城。

街巷宽度宽窄不一,有的达到十几米,有的仅五六米(图13、14)。

4.2典型街巷村内有一条主要的街巷,以前叫做“人和街”(图15),该街巷贯通整村东西,也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条街。

在古代是有名的商业街, 其繁荣程度可以说是相当于现在北京的王府井。

如今, 人和街已改建为水泥路面, 原有古建民居也大多被改建或翻建, 目前保存较好的仅存约19处。

繁华落尽, 毕竟还有新的生机, 新的气象,可惜的是少了一些历史的味道(图16、17)。

4.3街巷节点从形式上分析 , 榆林堡村街巷交叉节点有四种:T 字型、十字型、L 型和错开的十字型( 图 16)。

其 中 T 字 型 占 42.7%,十字型占 11.4%,L 型占40.2%,相错的十字型占 5.7%。

村中有几个主要的节点空间,大都是在街巷的主要交通点。

节点空间大都是十字路口节点,有部分为三岔路口等(图19、20)。

图13 村落街巷(现场拍摄)图14 村落街巷(现场拍摄)图15 “人和街”(自制)图18 街巷节点(自绘)图16、17 “人和街”街景(现场拍摄)4.4街巷尺度古村道路大体可分为主干道路、次要道路和入户巷道等四个等级。

其中主干道路、次要道路多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拓宽原有道路而形成。

主干道路宽约 8 ~ 10 米,次要道路宽约 4 ~ 6 米,在狭窄处机动车要避让行驶。

入户巷道多为3 米左右,小型农用车辆可以单向行驶,这个尺度是满足古时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实际尺度,即骡马车通行的基本尺度;有的仅有1.5m 左右,仅只能供人出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