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组织和村落空间形态王浩锋叶珉关键词:宗族组织,村落形态,空间构成1.引言宗法制度下的社会组织结构一直被认为是影响我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和“规划”的重要因素。
这主要表现在在村落的发展过程中,宗族经常出面调动集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修建村落的公共基础设施如水系、道路、桥梁等,同时大举兴建祠堂等公共建筑并通过其体现宗法制度的意识形态。
这种情况在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商业的兴盛为那里大量祠堂的出现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随着宗族房份的形成,大小房支都拥有各自的礼制和生活中心-祠堂。
村落中祠堂前面多有供宗族成员聚会的小型广场,周围的建筑布局和街道组织也比较工整,形成了比较有特点的空间节点(图1)。
住宅以祠堂为中心布局的特点使得许多研究者认为,村落的发展受宗族裂解的推动和传统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宗族的社会等级结构转化为村落的空间结构。
村落以房支祠堂为中心组织各自的空间领域,最后形成以宗祠为中心、以支祠为次核心的多层次空间等级结构,如图2所示(董卫, 1986;余英, 2002;张十庆, 1986)。
然而在我们对徽州村落的研究中发现,上述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首先对此提出了质疑。
房份的形成和共有财产以及祠堂的建设并非同步,更多的情况是一个房支祠堂的修建通常较晚(高寿仙, 1995)。
荷兰汉学家Zurndorfer(宋汉理)的研究表明,由于非常明显的贫富两极分化,十六世纪时徽州宗族的内部很可能已经产生了基于经济占有权而非长幼辈分的等级秩序(1989)。
况且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宗族成员的多次迁入迁出以及地产兼并,即使依据房份划分的空间领域相信也早就变得面目全非。
这种质疑在我们进一步对徽州传统村落形态的空间分析中得到了印证。
2.研究方法-空间句法介绍(Space Syntax)空间句法是伦敦大学建筑学院希列尔教授及其同事的研究成果(Hillier, 1989 & 1996; Hillier & Hanson, 1984)。
借助计算机的分析,该方法把对建筑和城市空间组织的描述转述为空间系统中各个空间组成部分所构成的相对关系,从而试图揭示表面形式背后的深层空间结构特征。
在其方法背后是一套关于空间形态的理论,该理论假定城市和聚落的空间组织都受到某种“形态法则”(Morphological laws)的影响,人类社会通过这些形态法则在实体环境中再现其种种社会关系的同时,其行为也会受到空间形态的影响。
而空间句法的主要目的是展示空间形态法则如何在各种空间形式中产生不同的空间界面来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表述。
空间句法对空间的描述有两个基本概念:一维的线性(Linearity)和两维的凸起程度(Convexity)。
一维的线性描述一个空间和其相邻空间可能形成的轴线延伸程度;两维的凸起程度指的是空间的宽度大小和尺度。
一个连续空间系统可以解析成许多个由实体环境边界所限定的“凸状”空间(图3-a)。
这些“凸状”空间相互所形成的线性连接构成轴线,它指的是一组“凸状”空间不受视线和步行遮挡所能形成的最长延伸线。
涵盖一个村落或城市所有“凸状”空间的最长并且数量最少的轴线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空间系统的轴线图(图3-b)。
在此基础上,空间句法对系统每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属性加以量化的描述。
本文应用的主要参数有:“深度”(Depth)、“连接度”(Connectivity),“局部结合度”(R3)和“整体结合度”(Rn)。
“深度”表示从系统中的某个轴线空间到其它轴线空间中所必须经过的轴线数量(轴线改变方向的次数)。
“连接度”表示和某个轴线直接相连的轴线数量。
“局部结合度”考察一个轴线到距离其3个深度之内的其它轴线的相对可达性,而“整体结合度”考察一个轴线到系统中所有其它轴线的相对可达性。
空间结构的另外一个重要属性是从局部属性感知系统整体特征的能力,在空间句法中定义为“可理解度”(Intelligibility),由轴线的“局部结合度”和“整体结合度”之间的回归系数(数值介于0~1)来表示。
“整体结合度”最高的轴线(占总数值10%)构成一个空间系统的“结合度核心”(integration core)。
3.村落的空间特征我们这次考察的徽州村落一共有8个,分别是屏山、南屏、呈坎、宏村、唐模、西递、瞻淇和渔梁。
空间句法分析的结果显示,尽管这些村落的轴线数量差别很大(最小的88根轴线,最大的234根),但它们之间的平均空间属性如“连接度”、“局部结合度”和“整体结合度”都相当接近(见表1)。
统计分析显示,村落的平均“整体结合度”和系统的轴线数量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 -0.0844),而局部的空间属性如连接度、局部结合度和系统大小有一定的相关(Coefficient r分别为0.544和0.578)。
村落的“可理解度”介于0.1794和0.5242之间,显示出它们在整体的空间配置上有一定的不同。
另一方面,村落的“可理解度”和系统轴线的数量存在一定的反比关系(Coefficient r = -0.5188),即随着轴线的增多,村落的空间“可理解度”有下降的趋势。
表1徽州村落形态相关属性统计村落轴线数量MeanRnMeanR3连接度核心轴线%Rn低于50%轴线%可理解度可理解度(核心+1)屏山2340.7856 1.8400 3.1795177.313658.10.32690.4149南屏1520.7332 1.8883 3.1842127.98757.20.20040.5239呈坎2070.6709 1.7342 2.9179167.712058.00.26200.4112宏村2080.8199 1.8218 3.1058157.212057.70.40550.5924唐模1370.7288 1.6857 2.9197107.38259.90.45020.5866西递1940.8110 1.8092 3.113147.211358.20.43330.5589瞻淇2100.8202 1.8636 3.1905157.112459.00.17940.6791渔梁880.8373 1.6914 2.93186 6.85259.10.52420.6865平均1790.7759 1.7918 3.0678137.310458.40.34770.5567 Correl-0.08440.57790.5440-0.5188图4显示的是空间句法分析之后的轴线图,其中粗线部分是村落的整体结合度核心,虚线是整体结合度低于平均值的轴线(占总值50%的下半部分)。
整体结合度的分布有个有趣的现象,即数值最高的线段基本分布在村落的中心而数值较低的多分布在村落的周边。
并且这两部分线段都和系统的轴线数量存在着固定的比例关系,分别大致在7.3%和58.4%(见表1)。
这8个案例所形成的整体结合度核心由一系列连续相交的轴线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以屏山、南屏、呈坎、宏村和西递为代表,它们的空间核心大致类似不完整的网格状。
另一类以唐模、瞻淇和渔梁为代表,它们的空间核心呈现比较明显的线性。
虽然所有村落的空间核心的形状都相对比较紧凑,但它们在村落中的相对位置有所不同。
宏村和渔梁的结合度核心最浅,由一根结合度最高并且较长的轴线直接连向村口(渔梁是到河边的码头)。
唐模和瞻淇的相对较浅(距离村口3个轴线深度),而其它五个都比较深(距离村口超过6个轴线转折)。
虽然这些村落的“可理解度”之间有较大落差,但是当选取空间核心以及直接与它相连的轴线来分析时,我们发现R3和Rn之间的相关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很明显,村落空间核心部分的可读性明显高于村落的整体和其它部分。
这种局部和整体的构成关系成为本组所有村落的一个重要空间特点之一。
为了考察这些空间特点和社会功能、文化因素之间的联系,我们把村落“整体结合度”的分布和村落主要功能要素(如主要街道、广场、祠堂、庙宇、学堂、店铺、市场等等)的分布叠加起来。
一个直观有趣的现象是,几乎在所有村落中,大部分的祠堂都位于整体结合度核心之上。
换句话说,大部分的祠堂在拥有最高建筑等级的同时,也因为它们所处的位置毗邻最高“接合度”的街道而在全局上占据了村落中的有利地位。
比较例外的是联宗祠堂,如唐模的许氏宗祠和西递的胡氏宗祠本始堂,虽然名义上是村中等级最高的建筑并位于显著的村口位置,然而从功能角度而言,它们却并不是最方便和最经常使用的空间,似乎更多表达的是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
与此同时,店铺和市场等商业建筑的分布却大多和村落的整体结合度核心重合,而庙宇和学堂等建筑一般都分布在整体结合度中等或者较低的地方。
最后,村落中杂姓宗族的祠堂通常也都位于整体结合度较低的地方。
我们把村落的这些主要空间元素的整体结合度数值提取出来然后按照大小进行排序,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等级序列。
该等级序列可以由一下不等式来表达:宗祠=店铺>房支祠堂>家祠=杂姓宗族祠堂=学堂=庙宇=联宗祠堂以上这些空间特点说明徽州的村落中具有某种共性引导着它们形态的发展和演变,同时也促使村落的祠堂、店铺等建筑向整体结合度的核心部分集中,并似乎由此形成了一个村落的公共中心,涵盖了和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空间。
这种现象和本文开头介绍的由对应关系而引申的等级空间体系大相径庭。
村落形成的似乎不是一个个的空间领域,而是由整体结合度核心所涵盖的一个网络状的连续空间。
这种现象也不大可能是事先设计或规划的结果。
虽然宗族在村落建设中曾经试图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实现某种社会文化意图,但这些村落历经几百年的发展迫使我们必须把它们的形态看成是自下而上的结果。
一旦从时空角度来探讨村落形态的发展,我们马上就会面临一个巨大的障碍,即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匮乏。
然而,村落中的某些空间特征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线索来了解其形态的演变过程。
4.村落形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变如图5所示的轴线图,从中可以看出所有村落的轴线组织有以下一些几何特征。
系统中一般只有少数长轴线,大部分轴线都很短,并且很少有轴线直接贯通交叉。
长轴线一般都位于联系村落内外交通的主要道路上,这些道路主要由一系列呈大钝角相交的轴线组成,并大致保持线性延伸。
村落中祠堂周围的轴线组织也有某些特点。
我们发现,如果从祠堂面前的轴线向外扩展2个深度(能形成道路网络的最低条件)所形成的轴线群涵盖了该局部区域内的大部分轴线,而其它的轴线却没有这样的特征。
这种特点和空间句法分析所显示的结果相当吻合,即村落中有一定数量的祠堂位于局部结合度最高的轴线上。
另外,村落的主要道路和整体结合度的核心有相当程度的重合。
从一些学者对徽州村落历史的研究来看,主要道路的确是当地村落发展的重要方向(单德启,1998; 吴小勤编著;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