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西斯
第二部分
故事内容介绍
主要人物
利奥波德· 布卢姆—广告推销员 斯蒂芬· 迪达勒斯—艺术家 莫莉—布卢姆妻子、歌手
时间:1904-6-16早八点到凌晨两点
内容:三个人物在1904年6月16日早
晨8点到临晨2:40分,即在将近十九 个小时中间的活动,构成了小说的全 部内容。
1904年6月16日,都柏林 城郊悬崖上的圆形炮塔里 住着三个青年人:一个是 艺术家斯蒂芬· 迪达勒斯, 他愤世嫉俗,是虚无主义 思想情绪的宣传者。第二 个是报社广告业务承揽员 利奥波德· 布卢姆,他是一 个能力平庸、品质卑劣的 男人。第三个是布卢姆的 妻子莫莉,她是行为不贞、 放情纵欲的女人。
第三部分
主题思想
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人生的普遍状态, 表现了人的孤独绝望、精神崩溃的 情状和现代社会普通人的复杂心理
◆布卢姆的庸人主义 ◆斯蒂芬的虚无主义 ◆莫莉的肉欲主义
布卢姆的庸人主义
布鲁姆是一个广告推销员,犹太人,生活在都 柏林总有一种流落异乡的孤独感。布鲁姆 偎琐平庸,含羞忍辱,温和仁 慈,诚恳朴实。 书 中第四章描写了他 狠琐平庸的生活。
从早上给妻子做饭的整个过程和布卢姆的 行为表现其平庸的本性。
斯蒂芬的虚无主义
斯蒂芬是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他蔑视传 统势力,精 神上又无所依托,抱着虚无主义 态度到处流浪。他对人生、哲学、历史宗 教、艺术、美学都 有自己的独立的见解,然 而多属空泛议论。他认为宇万物皆从虚无 飘渺中来,发出“从虚无中创造世界”的感 叹
《 尤 利 西 斯 》
第一部分
作者的生平与创作
詹姆斯· 乔伊斯(1882—1941)
一、生平
詹姆斯· 乔伊斯于1882年2月2日出生于爱 尔兰首都都柏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父亲约翰· 乔伊斯是个税务员,在政治上具 有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母亲玛丽是个虔 诚的天主教徒。
1898年进都柏林大学,专攻语言和哲学, 爱好易卜生戏剧,曾撰文评论。
枣味胶糖嘬到发白为止。 ------第八章
天哪,那个可怜的小妞儿,衣服破破烂烂的 她看上去好像营养不良,成天是土豆和人造 黄油,人造黄油和土豆。
倘若净用栗子粉来喂火鸡,肉也会变成 栗子味的。吃猪就像猪,然而咸水鱼为什么 不咸呢? ------第八章
他一跨进波顿餐馆的门,心就怦怦地跳开了。一 股恶臭熏得他 透不过气来:刺鼻的肉汤,绿糊糊 的汁水。禽兽忙于吃食的景象。 人,人,人,人 。 “烤牛肉加卷心菜。”“一份炖肉。” 人的气味 。他的胃翻上来。吐在锯木上的浓痰,甜丝丝、 热呼 呼的烟雾、烟草的臭气, 在这儿怎么吃得 下去。那位正在磨刀叉,正对着他大吃大嚼。 ---兵在白色的头 盔上戴着 那玩艺可怜的魔鬼已经烤得半熟而且西 班牙女郎戴着头巾笑还有她 们的长梳子还有早上 的拍卖希腊人犹太人阿拉伯人还有鬼知道什么 人 来自欧洲各个角落和丢克街家禽在外面咯咯咯地 叫拉比萨隆斯和 可怜的毛驴不知不觉地已经一半 睡着了那些发呆的家伙穿着斗蓬睡 在台阶上的阴 影中还有牛车的大轮子和几千年的老城堡 老的 是 的 还有那些穷白衣服穆斯林头巾的漂亮的摩 尔人像帝王一样要求 你在他们的铺子的那一席之 地坐下还有朗达在旅馆的古老的窗户前 幌过一眼 躲在格子后面等着她的恋人 -----第十八章
他停在走道上看排字工利索地排字。从后往前倒 读,他排得好 快。姆耐格地•克里特帕。可怜的 爸爸拿着祈祷书,海格达,手指 指着我从右到左 倒读。贝沙克、明年在耶路撒冷。老啊,老天。 真 是说来话长啊,把我们带出埃及的土地又通向 禁锢的宫殿,阿利露亚,感谢上帝。歇玛以色列 多奈埃罗赫奴。不,那是另一个。还有 那十二个 兄弟,都是辂各布的儿子。还有那羊羔那猫那狗 那棍棒那 水那屠夫那死神杀死屠夫,他杀死牛, 然后狗杀死猫。听上去挺傻 的,如果你不仔细读 的话。它的意思是正义,但是每个人都在吃别 人 。归根到底生活就是这样。他排字排得真快。熟 能生巧,他好像 能用手指看字似的。 ------第七章
采取了灵活运 用、扬长避短的办法,在“ 内心独白”中插入一些客观描述的手法; 使全文显得十 分灵巧活络,充满幽默。
有人从那平台上小心翼翼地走下台阶,女人:下 到了倾斜的海 滩上,蔫蔫无力地迈着八字脚,深 陷在淤塞的泥沙中。象我,象阿 尔吉,来到了我 们强大的母亲身边。第一个助产妇的包沉甸甸地 摆 动着,另一个的伞尖戳进了沙滩里。从市郊来 ,下班休息。弗罗伦 斯•麦凯布太太,帕特•麦凯 布的遗孀,真伤透了心,家住布赖德 街。她的同 行姐妹拖着我的身躯使我哇哇坠地。从空虚浑沌 中创造。 包里装的什么?一个拖着挤带的流产死 胎,裹在沾着污血的棉絮里 静默无声。脐带使代 代相联,串联盘绕、联接众生的脐带。因此才有 神秘主义的僧侣,愿象神一样吗?注视自己的肚 脐眼吧。喂,这 是金奇,接伊甸园 ----第三章
莫莉的肉欲主义
莫莉是一 个爱尔兰军官的女儿,一个歌唱演 员,由于丈夫性机能的衰退,使她得不到性的 满足,于是在家招蜂引蝶。强烈的性饥渴,更 使她不能在家安分守己。她与二十几个追 求者有来往,波伊兰只是其中的一 个。当他 看到斯蒂芬这个青年男子时产生一种 冲动 。本书的最后一章四十几页无标 点的叙述 中,充分展示了莫莉 的强烈的肉欲
作者把单纯型的意识流发展为交错型
的意识流,让几个人的内心独白交织 在一起。
音乐般的结构和语言
“褐色挨着金色,听见了蹄铁声,钢铁零零响。 粗噜噜,噜噜噜。 碎屑,从坚硬的大拇指甲上削下碎屑,碎屑。 讨厌鬼!金色越发涨红了脸。 横笛吹奏出的沙哑音调, 吹奏。花儿蓝。 挽成髙髻的金发上, 裹在缎衫里的酥胸上,一朵起伏着玫瑰,卡斯 蒂利亚的玫瑰。” ------第十一章
故事介绍
上午8点:布卢姆的生活现状 上午10点:布卢姆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安 慰 上午11点:布卢姆参加葬礼,引发了很 多回忆和联想 中午:布卢姆与斯蒂芬以及斯蒂芬的妹 妹相遇
下午1点:布卢姆在饭馆遇到熟人弗林
下午2点:布卢姆穿行在大街小巷,看到了自 己认识的形形色色的人们 下午4点:布卢姆尾随博伊兰到酒吧
《芬尼根的苏醒》 (1939)
最后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新小说
是指,不讲究塑造人物、编织故事,而是 着力于挖掘深层意识乃至潜意识活动。往 往采用复杂的象征结构,对人物的内心活 动做自然主义的描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 是一幅人物的意识屏幕,外在世界反映在 这块屏幕上,引起人物的感受、反映和联 想。这些联想忽远忽近忽前忽后,有时清 晰完整,有时支离破碎,甚至朦胧模糊。
此段描写了斯蒂芬在海滩上散步时的情景 ,通过海浪的变幻与流动的及人物心潮的 思绪展示了人物内心活动中通过自由联 想 而展现出来的记忆、思想和情感。
在门口石阶上他摸了摸后裤包里的钥匙。 不在。遗忘在那 条裤子里了。一定得带上 。马铃薯带上了。吱吱嘎嘎的 衣柜。不要 打搅她。刚才她迷迷糊糊地翻了个身。他 十分小心 地关上了门厅的那扇门,再来一 点,直到门下端的那片胶皮轻 轻地搭落在 门槛上,软绵绵的挡片。看来关好了。好 ,总之等 我回来再说。 ----第四章 作者有意将间接内心独白和直接内心独白混 合在一起,把间接内心独白变换成直接内 心独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他无可奈何,一面迈着庄重的脚步踱了出去, 一面几乎是怀着悲痛,严肃地说:“于是, 他走出去,遇见了巴特里。” ------------第一章 met Butterly(遇见了巴特里) wept bitterly (痛哭) 借用谐音来表达所见的情景,既幽默又有意 味
“皮洛士吗?老师!皮洛士就是栈桥。” 哄堂大 笑。并不欢乐的尘声怪笑。阿姆斯特朗环顾同学 ,露出 一个傻笑的侧影。呆一会儿,他们体会到 我管教不严,想到他们的爸爸交的学费,还会笑 得更厉害些。 “现在你说说,”斯蒂芬用书捅捅 孩子的肩膀说,“栈桥是什么?” “栈桥啊,老 师,”阿姆斯特朗说,“是伸到水里的东西。一 种桥呗。金斯敦码头,老师。” ----第二章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
半自传体长篇小说
这是作者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转折 的标志,是第一部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 说。 该小说跟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一起被 誉为20世纪最出色的两部“成长小说”。
《尤利西斯》(1922)
作为一部意识流小说经典之作,一 部划时代的作品,一时成为西方文坛 评论的中心
莫莉由眼前忆起她和布卢姆热恋时的情景 ,完全不用标点符号。在 意识自由源流的 过程中,中心是看得出来的,都围绕着他 们的恋爱,但 意识有时回忆起当时的环境 ,有时则飘到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上,看不 出 本身有什么意义,都是为了描写临睡前 清醒的意识慢慢消失的情景,表 现意识的 自由浮动。这段长达四、五十页的莫莉的 内心独白完全无标点, 一句话多达 2000 多个单词,以此来表明她的意识流动的连 续性
小说最后
像安达卢西亚姑娘们 常做的那样 要么我就还是戴朵红玫 瑰 吧好吧 在摩尔墙脚下 他曾咋佯地亲我呀 于是我想 喏 他也不比旁的啥人差呀 于是我递个眼色教他再向我 求一 回 于是他问我愿意吗 对啦 说声好吧 我的山花 于是 我先 伸出胳膊搂住他 对啦 并且把他往下拽 让他紧贴 着我 这 样他就能感触到我那对香气袭人的乳房啦 对啦 他那颗心 啊 如醉如狂 于是我说 好吧 我愿意 好吧。
二、创作情况
早期创作:诗歌、短篇小说
抒情诗集:《室内乐》 这是一部象征主义诗集,表现对现实生活 的忧郁悲观情绪。
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07) 《斯蒂芬英雄》(1944)
剧本创作
唯一的剧本:《流亡者》(1918)
长篇意识流小说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尤利西斯》 《芬尼根的苏醒》
以人物来揭示主题
整个小说虽然只有三个主要人物,而且只叙 述了布鲁姆 近十八个小时内在都柏林的经 历,但书中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却十分广泛, 它涉及到哲学、历史、政治、心理学及都 柏林生活的各个侧面。但其表现的恰恰是 “全部生活,全部历史”。都柏林的瘫痪、 分崩离析、濒于毁灭的景象就是现代资本 主义文明的“全部生活,全部历史”,这也正 是一 幅绝妙的现代西方文明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