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加工工艺流程图
大杂质: 一般指留存在直径5.0mm筛孔以上的杂质
并肩杂质: 一般指通过在直径5.0mm筛孔,留存在直径 2.0mm以上的杂质
小杂质: 一般指通过直径2.0mm筛孔以下的杂质
重杂质: 一般指密度大于粮粒的杂质
杂
按 密 度
轻杂质: 一般指密度小于粮粒的杂质
泥土 沙石 煤渣 砖块 玻璃碎片 金属物 其它矿物质 植物的根,茎,叶,颖壳 绳头 野生植物种子 异种粮粒 鼠雀粪,虫蛹,虫尸 无食用价值的生芽,病斑粮粒 变质粮粒
小麦的制粉方法
一次粉碎制粉 (家庭小磨坊) 逐步粉碎制粉
简化分级制粉 (100T以下)
分级制粉 (100T~1000T) (150T以上) 提取麦渣麦心, 并进行清粉的分 级制粉
(150T以下) 提取麦渣麦心, 但不进行清粉的 分级制粉
净麦
前路皮磨 F
中路皮磨 前路皮磨
F
后路皮磨 麸皮
F
前路心磨 F F 面粉检查
表面处理 硬度与强度
调质处理 吸水性热导性与组织结构 强力着水机 喷雾着水机 搭配 面筋白度灰分与内在品质 容积式配麦器
重力式配麦器
毛麦清理 筛理
去石
精选
打麦
筛理
去石
小 麦 清 理
一次着水(润麦) 润麦(约24~36小时)
净麦清理 打麦
筛理
去石
刷麦
二次着水(喷雾着水)
润麦(约20~30分钟) 入磨
皮磨系统是制粉过程的最前面的几道研磨系统,它的 作用是将麦粒剥开,分离出麦渣麦心和粗粉,保持麸片不过 分破碎,以便使胚乳和麦皮最大限度地分离,并提出少量小 麦粉. 渣磨系统是处理皮磨及其它系统分离出的带有麦皮的 胚乳粒,它提供了第二次使麦皮与胚乳分离的机会,从而提 高胚乳的纯度.麦渣分离出麦皮后生成质量较好的麦心和 粗粉,送入心磨系统磨制成粉. 清粉系统的作用是利用清粉机的风选和筛选双重作用, 将在皮磨和其他系统获得的麦渣、麦心、粗粉及连麸粉粒 和麸屑的混合物相互分开,再送入相应的研磨系统处理. 心磨系统是将皮磨渣磨清粉系统取得的麦心和粗粉研 磨成有一定细度的小麦粉 尾磨系统位于心磨系统的中后段,专门处理含有麸屑质 量较次的麦心,从中提出小麦粉.
胚
小麦籽粒结构
茸毛 腹沟
胚 背面
果颊 腹面 横切面
小麦籽粒的外形
小麦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4.10 5.1
GB 1351-1999
白色硬质冬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70%的冬小麦。 白色硬质春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70%的春小麦。 白色软质冬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粉质率不低70%的冬小麦。 白色软质春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粉质率不低70%的春小麦。 红色硬质冬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70%的冬小麦。 红色硬质春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70%的春小麦。 红色软质冬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粉质率不低70%的冬小麦。 红色软质春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粉质率不低70%的春小麦。 混合小麦:不符合4.1至4.8各条规定的小麦。 其他类型小麦的分类方法另行规定。 各类小麦按容重分为五等,低于五等的小麦为等外小麦。等级指标及其他质量指标见表。
≤0.55 ≤0.70 ≤0.50 ≤0.70 ≤0.53 ≤0.65 ≤0.55 ≤0.70
全部通过CB36 号筛,留存在 22~26 CB42号筛的不 22~26 超过10.0% 全部通过CB36 号筛,留存在 24~30 CB42号筛的不 24~30 超过10.0% 全部通过CB42 22.0 ~24.0 号筛 全部通过CB36 号筛,留存在 22.0 CB42号筛的不 ~24.0 超过10.0%
≤0.02
≤0.003
13.5±0.5 ≤80
正常
≤0.02
≤0.003
13.5±0.5 ≤80
正常
≤0.02
≤0.003
13.5±0.5 ≤80
正常
专用小麦粉的质量标准(1)
专用粉 等级 名称 面包 用粉 水分 % 灰分 % (干基) 粗细度 % 全部通过CB30 号筛,留存在 CB36号筛的不 超过15.0% 全部通过CB36 号筛,留存在 CB42号筛的不 超过10.0% 湿面筋 稳定时 降落数 含砂量 磁性金属 气味 % % 间min 值/s 物 g/Kg 口味 LS/T
≤0.02
≤0.003
13.5±0.5 ≤80
正常
按实物标准样 特制 品对照检验粉 ≤0.85 二等 色麸星
标准 按实物标准样 粉 品对照检验粉 ≤1.10 色麸星 按实物标准样 普通 品对照检验粉 ≤1.40 粉 色麸星
全部通过CB30 号筛,留存在 ≥25.0 CB36号筛的不 超过10.0%
全部通过CQ20 号筛,留存在 ≥24.0 CB30号筛的不 超过20.0% 全部通过CQ20 ≥22.0
质
按 化 学 成 分 不 同
无机杂质
尘芥杂质 按 习 惯 上 称 呼 分
有机杂质
粮粒杂质 有害杂质
小
麦 加 工 前 处 理
风选 筛选
空气动力学特性 宽度与厚度
比重分选 比重 精选 磁选 形状与长度 磁性
垂直吸风分离器 吸风分离器 高效振动筛 平面回转筛 分级比重去石机 吸式比重去石机 碟片滚筒精选机 荞子抛车 永磁筒 磁力分选器 卧式打麦机 撞击机 去石洗麦机 去石洗麦机
≤0.003 无异味 3027-1993
≥160
≤0.02
≤0.003 无异味 3028-1993
高筋小麦粉
等级 1 ≥30.0 ≥12.2 ≤0.07
GB8607-88
2
面筋质% (以湿基计)
蛋白质% (以干基计) 灰 分% (以干基计) 粉色、麸星 粗细度 含砂量% 磁性金属物g/Kg 水分% 脂肪酸值 (以湿基计) 气味、口味
GB/T17893-1999
指 750 12.5 6.0 1.0 0.5 正常 300 11.5 22.0 2.5 标
湿面筋,%(14%水分基) ≤
山西亿家康面业有限公司 小麦收购标准
项
容 白 杂质 不完 不完 善粒 善粒
目
重, g/L 度 (实验磨) 总 量,%
标 准 收 ≥ ≥ ≥ ≤
准 拒 收 ≤ ≤ < >
水
赤霉病 ,% 分,%
降 落 数 值, S 气 味
小麦加工前处理的目的
• 清除杂质,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确保成品质量 • 调质处理,改进其理化特性,使之具有良好工 艺品质 • 原料搭配与混合,合理利用资源
小麦由于选种、栽培、收割、脱 粒、凉晒、干燥、运输和储藏等 原因,难免混入各种各样的杂质.
按 颗 粒 大 小
等级 容重,g/L 不完善粒,% 1 2 3 4 5 ≥790 ≥770 ≥750 ≥730 ≥710 ≤6.0 ≤6.0 ≤6.0 ≤8.0 ≤10.0
杂质,% 总量 其中:矿物质
水分,% 色泽、气味
≤1.0
≤0.5
≤12.5
正常
优质小麦 强筋小麦
项 容重,g/L 水分,% 不完善粒,% 籽粒 杂质,% 色泽、气味 降落数值, S 粗蛋白质,%(干基) 小麦粉 面团稳定时间,min 烘焙品质评分值 ≥ ≥ ≥ ≥ 总量 矿物质 目 ≥ ≤ ≤ ≤ ≤
≤0.003
无异味
10139-93
≥200
≤0.02
≤0.003
无异味 3203-1993
专用小麦粉的质量标准(2)
专用粉 名称 酥性饼 干用粉
等级
水分 %
灰分 % (干基)
粗细度 %
湿面筋 稳定时 降落数 含砂量 磁性金属 气味 % % 间min 值/s 物 g/Kg 口味
LS/T
精制级 ≤14.0 普通级
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原粮采购
小 麦 加 工 流 程
原粮检验 原粮接收 原粮搭配 小麦清理 小麦制粉 面粉检验 面粉打包 面粉码垛 面粉销售 面粉后处理
茸毛 胚乳 淀粉粒 细胞膜 糊粉层
珠心层 种皮 管细胞(内果皮) 横细胞(中果皮) 皮下组织(果皮) 表皮 胚盘 芽鞘 胚芽 胚果 根鞘 根冠
胚乳
皮层
小麦粉质量标准
等级 加工精度 灰分 % 粗细度 % (以干物计) 面筋质% 含砂量 (以湿重计) %
GB1355-86
磁性金属 物 g/Kg 水分 % 脂肪酸值 气味 (以湿基计) 口味
按实物标准样 特制 品对照检验粉 ≤0.7 一等 色麸星
全部通过CB36 号筛,留存在 ≥26.0 CB42号筛的不 超过10.0%
备
注
低于 g/L可酌情降价处理 低筋小麦除外 高筋小麦除外 杂质超过 %的,据实扣量。
面筋,% (实验磨)
矿物质 ,% 总 量,%
发芽、虫蚀% 霉 变,%
≤ ≤ ≤15.0
≤ ≤ ≤ ≤12.5 ≤ ~ 正常
>
15.0%以上的每增加3%扣重1% > > > > >14 ≥ ≤ 或 有异味 12.5~13.5%每增加0.1%扣重0.1% % 13.5~14.0%每增加0.1%扣重0.2% % 单项超过 %,加做降落数值, > s准收,每增加 %扣重1%
精制级 ≤14.5 普通级
≤0.60 ≤0.75 ≤0.55 ≤0.70
≥33.0 ≥30.0 ≥28.0 ≥26.0
≥10.0 ≥7.0 ≥4.0 ≥3.0
250~ ≤0.02 350
≤0.003
无异味
101粉
精制级 ≤14.5 普通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