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性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中熟悉性的关系研究钱国英Ξ1 游旭群2(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2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安,710062)摘 要 该文运用任务分离法和Remember/Know 程序,以汉词为材料,研究集中注意和重度分散注意条件下概念性内隐记忆和熟悉性提取的关系。
结果表明:(1)概念性内隐记忆和线索回忆中的熟悉性在两种注意水平下差异均显著,它们随注意负荷的增加而提高;(2)类别范例测验中不存在错误记忆,而线索回忆中出现了错误记得和错误知道。
关键词:概念性内隐记忆 熟悉性 Remember/K now1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内隐记忆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
对内隐记忆的研究主要围绕不同变量下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比较,通过任务分离和加工分离范式来探讨它们的实验性分离,以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及其属性。
而在外显记忆研究领域中,传统的研究范式已逐渐不为人所重视,研究者开始关注它的内在机制:意识性和熟悉性。
目前,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领域各自发展,但使用相近的变量和研究方法,这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尤其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中熟悉性的关系。
从文献中可以发现熟悉性和概念性内隐记忆的相似之处。
Y onelinas (2002)[1]对熟悉性和意识性的近三十年研究作了回顾,熟悉性主要受加工水平、注意水平、脑损伤、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无独有偶,这些因素对概念性内隐记忆有同样的效应。
首先,在加工水平上,概念性内隐记忆在深加工条件下的成绩显著高于浅加工条件。
如,K elly 和Lindsay (1996)[2]发现阅读条件下概念启动任务的成绩比产生条件下低。
杨志新和韩凯[3]在加工水平对不同类型内隐记忆测试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加工水平影响外显记忆和概念样例生成的内隐记忆,而不影响知觉性内隐记忆。
是否概念性内隐记忆受意识污染才存在加工水平效应呢?Bergerbest 和G oshen -G ottstein (2002)[4],McBride 和Barbara (2002)[5],McBride 和Shoudel (2003)[6]分别对联想产生任务、类别范例任务进行加工分离,加工水平确实影响了内隐记忆。
其次,概念性内隐记忆的成绩随编码时注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Mulligan (1999)[7]发现当注意负荷是类别间操作时,它才降低了概念性内隐记忆。
Schmitter -Edgecombe (1999)[8]要求被试在集中和分散注意下学习类别范例产生任务,使用加工分离的直接提取模型对之分离,发现集中注意下自动加工记忆的成绩显著高于分散注意。
另外,概念性内隐记忆在年龄上存在独立性。
综上可知,外显记忆中的熟悉性和概念性内隐记忆受加工水平、注意水平和年龄上的影响具有惊人的相同之处。
那么两者是否可以等同,或者反应了同一种加工过程,跨实验和跨任务的推断存在危险性,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据来支持。
本研究在注意水平和呈现方式变量下考察概念性任务中内隐记忆和熟悉性的关系,把呈现方式作为意识觉察与否的指标之一[9],对注意变量的操纵考虑到它在记忆中的重要性。
2 方法2.1 被试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52名,平均年龄20.5。
矫正视力正常,没参加过相似的实验。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借鉴Montague (1969)、Hodge (1971)和Roediger (1990)的资料,选取35个高频概念词,编成问卷,要求200名被试至少写出问卷中所列类别词的10个例子词。
经过测试,最后选取24个类别,每个类别词中挑选6个例子词,选词时考虑词的顺序和频率。
把24个类别分成两组:一组为基线组,一组为学习组,每组12个类别词。
2.3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2(注意水平:集中注意/重度分散注意)×2(呈现方式:随机呈现/块化呈现)×2(测验类型:类别范例产生和类别线索回忆测验)混合设计,其中注意水平为被试内因素,呈现方式和测验类型为被试间因素。
2.4 实验程序整个程序由四个阶段组成,学习阶段、问卷调Ξ通讯作者:钱国英,女。
E 2mail :qianguoying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30(1):45-4745查、干扰阶段和测验阶段。
首先给被试呈现指导语:“欢迎参加实验;屏幕上会出现词语和数字或词语和下划线,请努力记住词语。
看到数字时,请分辨它是否能被3整除,能的话按1键,不能则按2键。
首先练习一下,按空格开始。
”随机选择100到999间的三位数数字,其和在10到20之间。
例子词的呈现时间为1秒,间隔为1秒,字体为3号宋体字。
练习阶段完后,出现指导语“实验正式开始”,学习完72个词语后,随之进行意识觉察问卷调查和干扰任务。
之后,进入测验阶段,先给被试指导语。
类别范例产生测验的指导语:“在屏幕上会呈现一个汉词,请您将头脑中首先想到的词语报告出来,共需说出6个。
”线索回忆测验的指导语:“请您根据下面屏幕上出现的词语,努力想出第一阶段(约八分钟前)见过的6个例子词,并且对这些词作“记得”,“知道”和“猜测”的判断。
”实验流程图见图1。
“记得”是指你能想起该词在第一阶段的情景,具体有这么几种情况:(1)记得词的字形(如,你觉得屏幕上呈现的词是左右边旁)。
(2)记得词出现的位置(如,词出现在屏幕的左边或右边)。
(3)记得词旁边有数字或下划线(可以不知道具体的数字是什么)。
(4)伴随的反应(当你看到这个词时,记得你正好发生的一些反应,如,眨眼,听到房里其它的声音)。
(5)引发的反应(指当时看到这个词时,它引起了你的一些特别想法。
如,看到蛋糕想起了你的某次生日时的情景)。
(6)建立联系(记得将这个词和其它学习过的词联系起来)。
如果你能记得上述情况的任何一种,就是“记得”。
“知道”是指你能确定该词在第一阶段出现过,却想不起如上的任何一种情景。
“猜测”是指你觉得该词可能在第一阶段出现过。
要求被试把相应于这三种判断的词填在纸上,对于“记得”的词还要详细写下记得的一种原因(原因即上述的6种情况)。
图1 实验流程2.5 结果与分析2.5.1 总体分析依据意识觉察问卷,7名学生的成绩受意识污染,故删除。
2(注意水平)×2(呈现方式)×2(测验类型)的重复方差检验发现:注意水平、呈现方式和测验类型三者交互作用不显著(F (1,41)=2106,p >0105),注意水平和呈现方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 (1,41)=0162,p >0105),呈现方式的主效应不显著(F (1,41)=0153,p >0105)。
测验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 (1,41)=7112,p <0105;注意水平的主效应显著,F (1,41)=48127,p <0101;测验类型和呈现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F (1,41)=6139,p <0105;注意水平和测验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 (1,41)=5192,p <0105,两种测验中集中注意的成绩均显著高于分散注意,但是在分散注意下线索回忆测验成绩下降得更快。
21512 类别范例产生类别范例产生测验的描述统计值见表1。
采用2(呈现方式)×2(注意水平)重复测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F (1,23)=0101,p >05;呈现方式主效应不显著,F (1,23)=3169,p >0105;注意水平的主效应显著,F (1,23)=14172,p <0101。
配对t 检验发现集中和分散注意下的启动成绩差异显著,t (24)=3192,p <0101。
21513 类别线索回忆线索回忆测验的描述统计值见表2。
采用2(呈现方式)×2(注意水平)的重复测验方差分析发现,呈现方式的主效应不显著,F (1,18)=1192,p >0105;注意水平主效应显著,F (1,18)=41131,p <0101;呈现方式和注意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F (1,18)=6139,p <0105,进一步简单效应发现,集中注意下的回忆成绩均高于分散注意,它不受呈现方式46 心 理 科 学 的影响,而在块化呈现条件下分散注意下的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随机呈现。
配对t检验发现记得集中-分散差异显著,t(19)=5129,p<0101,知道集中-分散差异显著,t(19)=2119,p<0105;Remember/ Know遵行的是相互排斥的前提假设,如果用Jacoby 和Y onelinas(1995)[10]提出的独立的Remember/ Know方法(IR K),配对t检验发现熟悉性集中-分散差异显著,t(19)=3142,p<0101。
又对回忆中的正确和错误率作了比较,正确记得和错误记得差异显著(t(11)=6141,p<0101),正确知道和错误知道反应也存在显著差异,t(11)=2145,p<0105。
相比较而言,知道反应中更容易出现虚报。
正确的知道反应成绩较差主要和元知识有关[11],也可能与被试的动机、意愿有关。
表1 类别范例产生中的正确百分率学习过的词未学习过的词启动量集中注意0161-0119分散注意0147-0105总平均01540142-表2 类别线索回忆下的记得(R),知道(K),猜测(G)的概率正确率错误率总R K G F R K G集中注意01410129010501050107010701040111分散注意01250112010101070106--- 注:错误率即把没有学习过的词报成学习过,它不分注意水平。
3 讨论 以往对内隐记忆的探索,关注它和外显记忆的分离,很少研究两者的联系。
本研究以编码过程为切入点研究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联系。
实验发现概念性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中的熟悉性都受注意水平的影响,它们在集中注意下的成绩均高于分散注意,这种一致性影响和间接推测的结果一致。
那么,至少可以说两者在加工过程上存在相似性,可能主要受概念加工的影响。
当然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编码阶段也有相互制约的一面,有研究发现[12]编码阶段左下侧前额区的激活程度可以预测随后的外显记忆,而启动导致了刺激再编码时左下侧前额区激活的下降,这可能意味着过去经验的启动会阻碍新的情景编码。
另外,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编码阶段可能存在一个转换过程。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系统探索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编码阶段的关系。
其次,本研究还发现在线索回忆中存在错误记忆,即在测验阶段给被试类别词,让他们说出学习阶段出现过的例子词,而有时候却报告了学习阶段未呈现过的例子词。
错误知道主要来于归因的错误[13];而对于错误记得的产生,笔者试图从预存语义信息与情景信息如何融合这个角度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