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导学案1:意识的本质★学习目标:(1)识记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
(2)理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3)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意识的本质;难点:意识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知识链接: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探究交流要求:1.小组内讨论交流预习成果,互相解疑答惑,完善问题答案,并标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展示。
2.思考、讨论、展示以下活动。
(思考)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火中放置一个香蕉,人用杯子从附近的水缸中取水灭火后拿出香蕉来吃,猩猩很快学会了。
当人把水缸放到猩猩经常玩耍的小河对面时,人们发现猩猩并没有从身边的小河中取水灭火,而是走过小桥,从水缸中取水,再走回来灭火。
我们可以从这个实验看出,猩猩并不知道小河的水和水缸的水都是可以灭火的,对它来说,有用来玩耍的水,还有用来灭火的水,二者是不一样的。
猩猩只是机械地模仿人,其智力水平仍然属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并不是意识。
黑猩猩和人都属于高等动物,为什么只有人具有高级的反应形式——意识呢?人的意识是某个神赐予人类的吗?如果不是,那意识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课堂探究一(教材第35页):想一想,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同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可以举例,如岩石风化—→植物向阳—→动物的反射—→思维着的精神(人的意识)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通过自身的发展产生意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它经历了由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的产生这样几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是无生命物质的简单反应形式。
(自然界的“岩石风化”、“水中映月”、“空谷回音”、“踏雪留痕”等现象。
)地球上最早存在的无机物,尽管还没有感觉、意识,但都具有简单的反应形式。
这是一种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过程,是没有选择性的、完全被动的反应形式。
第二阶段是低级生物对外界刺激的感应特性。
(1.用手触摸含羞草的叶片,叶片卷起;2.向日葵总是面向太阳的方向。
)应激性和反应特性的区别是具有了为了维持其生存而趋利避害的选择性,这就表现了一定程度的主动性,从此掀开了地球进化历史上新的一页。
第三阶段是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1.蚯蚓没有眼睛,却能感受到光线的明暗,是因为它的身体拥有感光细胞。
2.蝙蝠可以在1米范围内发现同人的头发丝一样细的铁丝,这是借助于长在两耳上的超声波探测器。
)动物的感觉是一种较高级的反映形式,它大大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能力。
课堂探究二(教材第35页):(1)谈谈你所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复杂的心理反应。
高等动物的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如猴子可以借助木棒获得高处的食物。
关于这一点,教材中也有不少事例。
(2)上述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缺少意识赖以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和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产生所需要的两个重要条件——劳动和社会交往。
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曾报告说,有一个叫安娜的私生女,被她的外祖父惨无人道地关在楼顶的一间房里,不让她见人,不让她接触社会,每天只给她送一些食物和水。
当人们发现安娜时,她已经6岁了,既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更不会使用餐具吃食物。
科学家们为了使安娜适应社会生活,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收效甚微。
4年半后,安娜不幸早逝。
在她死前仅学会了很少词语,但从未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更谈不上有正常人的意识。
无独有偶,19世纪初某国有个王子,幼年时被人绑架,囚禁在一间直不起身的黑屋子里,直到17岁被释放,从未接触过人。
后来虽然经宫廷老师尽心尽力的教育,智力仍然不及常人。
死后解剖发现,他的脑沟很简单,大脑甚至没有覆盖小脑,连类人猿都不如。
这两件事告诉我们只有当人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才能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并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
如果脱离社会实践,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就不会形成人的意识。
课堂探究三(教材第36页):(1)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超过人脑?高等动物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但是其大脑无论是在重量、构造,还是在机能上,都要比人脑简单。
因此,人脑与高等动物的脑有着本质的区别。
高等动物的复杂性不会超过人脑。
(2)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有没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在脑的机能上,人脑机能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能够形成一定网络系统,而动物脑则没有语言区,这是因为动物缺乏社会性的劳动。
因此动物脑在机能上不可能达到人脑水平,不会形成意识。
人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组成,位于颅腔内。
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其表层是灰质,也叫大脑皮层,厚度约2-3㎜,里面是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
大脑左半球接受来自人体右边的感觉信息,并控制人体右边的一切活动,如语言、书写、计算等等;大脑的右半球接受来自人体左边的信息并控制左边的活动,像描述空间结构、临摹等活动。
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协作,它们之间由2亿多根及其细微的神经纤维连接起来,以协调左右两边的功能。
如果大脑皮层受到损伤,人会变成什么样?1848年的一天下午,在新英格兰卡文迪什小镇附近的采石场里,年轻领班菲尼亚斯?盖奇用一根长1.5㎝、直径为3㎝的铁棍将岩石上孔洞里的炸药捣实,以便爆破。
不料,铁棍与石头摩擦打出的火星竟点燃了孔里的炸药。
刹那间一声巨响,铁棍从孔内发射出来,正好从盖奇的左眼下射入,穿透头盖骨,从头顶飞了出去。
几个月后,盖奇的创伤奇迹般地愈合了。
然而,他却从此变成了一个喜怒无常、谈吐粗俗、不能按自己意图办事的怪人。
待盖奇死后,医生们解剖了他的颅脑,发现大脑皮层的额叶与边缘叶之间的大部分脑组织都损伤了。
因此,人们推测:盖奇性格的改变是由于大脑额叶与边缘叶的连结被切断了。
前苏联曾经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朗道,幼时聪明被人称为“神童”,12岁进入大学,同时学习两个系的课程,他对物理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于1962年获诺贝尔奖金。
一天,他突遇车祸,脑部受到严重损伤,失去了记忆和思考能力。
虽然经过抢救又活了6年,但从此再也不能进行科研了。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这两个例子说明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地区,人们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于森林。
一到晚上,有两个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随在四只大狼的后面。
后来一队猎人进山打死了狼,在狼窝里发现并捕获了两个与狼嬉戏相处的裸体女孩,交给了当地米德纳布尔孤儿院院长辛格大主教。
辛格给他们分别命名为卡玛拉和亚玛拉,大的约8岁,小的只有两岁,她们进孤儿院时具有狼的特征:每天晚上隔一定时间就要像狼一样嚎叫,专吃生肉,喜欢啃骨头,用舌头舔水,没有感情。
饥饿时找食,吃饱时就休息,昼睡夜出,靠四肢爬行,小的亚玛拉过了一年就死了,大的卡玛拉在别人搀扶下站了起来,但教她独自站立竟用了四年的时间,学习语音成效更小,7年后才会四五十个词并勉强学会几句话。
1929年死于尿毒症,年约17 岁,但智力只及一般三四岁的孩子。
狼孩的故事说明说明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但有了人脑不一定产生意识。
要产生意识,除了有人脑,还必须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使各种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
课堂探究四(教材第36页):(1)离开了客观对象,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从内容上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脑主观自生的,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事物。
因此,离开了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人类意识。
(2)离开了客观对象,会不会有鬼神观念?鬼神观念是意识的一种,只不过是错误的意识,也就是说,鬼神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歪曲、虚幻的反映。
所以,离开了客观对象,不会形成鬼神观念。
世界上没有从来不做梦的人。
梦境的场面尽管五花八门,但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
这些素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睡眠时以梦幻的形式剪接组合再现出来。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是这个道理。
有趣的是,有人可以在梦中发表演说、写作文、计算数学难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
德国化学家奥古斯特梦见一条蛇正在吃自己的尾巴,身体形成一个大环。
这个梦使他灵感顿发:苯分子的原子事实上呈大环形,而不是原先看到的直线结构。
这一发现被视为整个有机化学领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英国诗人科里兹有一天因思维欠佳打瞌睡。
梦幻之中诗句竟如泉水一般涌现出来。
科里兹惊醒后伏案疾书,一口气写了80行诗。
谁知这时不速之客造访,梦中萌发的诗意消失殆尽。
其后无论他怎样努力,这下半篇诗也未能写成。
这说明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不是仅仅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呢?“龙、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炎黄子孙的两大主要图腾,但地球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龙、凤”,那么“龙、凤”的观念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龙、凤”的观念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当时人们为了表明自己祖先的强悍,就从他们日常所接触到的各种动物身上取材,逐步创造了“龙、凤”的形象。
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龙、凤的原型,是由于龙、凤的形象是人脑对龙、凤的原型加工改造的结果。
这说明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人们头脑中仍然有鬼神观念。
鬼神观念是否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呢?玉皇大帝的外貌酷似汉人;释迦牟尼的外貌酷似印度人;上帝耶稣的外貌酷似西方人。
可见,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去创造神的,宗教观念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某种原型。
鬼神观念是意识的一种,只不过是对客观存在歪曲、虚幻的反映,是一种错误的意识。
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都是对客观事物作出的一种超前的反映。
正确思想的科学预见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反映形式。
课堂探究五1. 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2.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3. 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易错点探究〕1、错误意识的内容不来自于客观存在。
从意识的性质上来看,有正确的意识与错误的意识,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反映。
错误意识的内容也来自于客观存在,不过它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反映。
2、反应≠反映〔课堂总结〕回归课本,自己动手列出本科知识框架。
〔课堂训练〕要求:限定时间5分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批,找出问题,并商量解决。
1.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下列说法合理的有:因为动物(D)①没有感觉和心理的生物反应形式②没有劳动和社会这一意识产生必须经过的活动进程③其大脑尚不具备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像人脑如此高度发达④没有语言刺激下产生反射的第二信号系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所以(D)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C.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3.下列属于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是(C)①人的科学预见②人的具体感觉③人的思想意识④人的抽象思维A.①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4.下列关于意识的表述,正确的是(C)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B.意识是与物质同时产生的C.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D.意识是先于物质而产生的5.我们说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这是因为(D)①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③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④物质依赖于人的意识A.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