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1意识的本质-湖北省通山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导学案

51意识的本质-湖北省通山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导学案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1课时意识的本质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1)在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一切生命物质所具有的刺激感应,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的过程中,分析人的意识产生的条件,论证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懂得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3)理解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论思想。

二、知识体系梳理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②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一开始就是③的产物、④的产物。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⑤基础。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⑥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厂房和机器”)——⑦。

2.产生意识的客观对象(“原材料”)——⑧。

总之,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⑨的,意识是⑩的,物质决定意识。

三、重难点合作探究
一、想一想,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同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
二、19世纪初,某国有个王子幼年时被人绑架,囚禁在一间直不起身来的黑屋子直到17岁被释放,从未接触过人,后来虽然经宫廷老师尽心尽力地教育,智力还不及常人。

经过解剖,科学家发现他的脑沟很简单,大脑甚至没有覆盖小脑,还不如类人猿。

思考:故事中的王子为什么会这样?
四、检测巩固
1.宗教是信仰上帝、神鬼等虚幻的东西,但是不管哪种宗教信仰的神,都是按照人们自己的形象和经验塑造的。

这一事实说明()。

A.神是人的头脑中自生的,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
B.神是一种虚幻的东西,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神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
D.神是客观实在的东西,不是“信则有,不信则无”
2.左右脑迥异的八大特征
左脑显意识语言时间分析理智做事
求实
现代认识
右脑潜意识表象空间联想情感做梦创造原始认识读表回答,人脑()。

A.是意识的来源、认识的基础
B.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C.既能创造物质,又能产生意识
D.既是思维的器官,又是实践的工具
3.读漫画《画饼充饥》。

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①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自身②意识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③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④意识不依赖于物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娃娃日记》中写道:“儿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他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他完全是无意识的。

然而这种无意识并不类似于洛克所说的‘白纸’,事实上,主体的心灵不可能是一张白纸,它没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就不可能具有任何认识能力,它具有遗传得到的心理本能结构,并用它来同化客体的信息。

”这段话表明()。

A.人脑天生有意识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5.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

这说明()。

①观念的东西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②一切观念都是对现实的模仿③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④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本质“原型”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6.关于庐山瀑布,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下列对上述诗句分析解读正确的一组是()。

①“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紫烟”是诗人的一种意识活动②“遥看瀑布挂前川”中“挂”字的使用体现物质决定意识③“飞流直下三千尺”是诗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④“疑是银河落九天”说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他的住处周围长满了竹子。

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都有透彻的了解,因而他在画竹时,能够做到“下笔如有神”,快速地画出各种各样生动逼真的竹子。

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D.意识具有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特点
8.高性能的电子计算机能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运算,因此,有人认为计算机是有意识的。

从哲学上看,这一观点否认了()。

A.意识对人脑的依赖
B.世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C.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9.秋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内涵。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的文化意识中,悲秋也可以算得上是普遍的意识了。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成了一种凄凉、伤感、悲苦的象征。

但是,秋的描写也总有些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美感是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别
D.意识有时候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