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叙文之心理、情感分析题(一)

记叙文之心理、情感分析题(一)

记叙文之心理、情感分析题(一)2010年真题忆冼星海1.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玩语言的自传以后。

2.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是小规模的。

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

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的。

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

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3.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

可是朋友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

4.我见过马达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

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

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写真”,而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

它还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

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才得到部分的满足。

5.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气魄。

他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

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

“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经是很熟悉的了。

6.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7.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即将经过新疆赴苏联。

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

我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象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

然而冼星海却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

他的话我已记不全了,可是,他那种气魄,却使我兴奋鼓舞。

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的创作计划。

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而且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勤于收集各地民谣的材料。

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8.现在我还记得他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计划。

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

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这伟大创作的“象征”或“韵调”,来描写祖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

“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

要写,还得回中国来!”9.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响在我耳边,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10.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11.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绮丽的色彩和声调。

要是他不死,他一定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

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12.一个、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阅读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好奇”的原因和内容。

(4分)“好奇”的原因:①“好奇”的内容:②2011年真题鞋1.年轻人的鞋坏了,去修。

街口就有一个修鞋的,摊子不大,一个戴着单帽的人在埋头干活儿。

年轻人把鞋放下,修鞋人拿起鞋,看了看,说过半个小时就可以来取。

2.年轻人就离开了,往街上走。

年轻人心里正烦,大学毕业有一阵子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有人介绍一份,年轻人嫌工资太低,而且给一个连高中都没有读过的老板打工,年轻人觉得有点那个。

年轻人找了不下二十份工作,都觉得不太满意,没有去做。

他每天都注意看报纸上的用工信息,每天都去联系,有时上门去毛遂自荐,结果,都没有谈成。

年轻人自然心里不是滋味,别的不用说,光鞋就走坏了两双。

鞋走坏了可以修,往修鞋摊儿上一放就行了,可工作始终没有影子,这让年轻人很是心焦。

3.取鞋的时候,年轻人付了钱,正要走,写鞋人问:“还没有找到工作?”年轻人一愣,说:“没有。

”转身闷闷不乐地走了。

4.不久,年轻人又去那儿修鞋,却先愣了一下。

原来的修鞋摊儿不见了,被一间干干净净的小屋取代了。

修鞋人坐在屋里,正捧着一份杂志看。

年轻人走进屋里看了看,放下鞋说:“这小屋不错,你发财了。

”街口这地段,金贵,能有一间屋,是许多人眼馋的事。

修鞋人说:“夏天省得风吹日晒,冬天省得挨冻,享点福吧。

”年轻人说:“你把一个小小的修鞋摊儿干大了,不简单。

”修鞋人放下杂志,开始干活儿。

5.年轻人没有出去,拿起杂志一看,竟是一本文学杂志。

年轻人问:“你喜欢?”修鞋人说:“喜欢。

”转眼就修好了。

修鞋人问:“这么久了,应该找到工作了吧?”年轻人有点不高兴,觉得修鞋人多嘴。

但他不好跟一个修鞋人发火。

年轻人没有说话。

修鞋人真是多嘴了,年轻人往外掏钱时,又说:“这个小摊儿,我干了两年多,总算有一点模样了,我挺高兴的。

”年轻人觉得修鞋人说的话是给自己听的,有挖苦人的味道,放钱时就把不满表现出来了,他没有放,而是扔。

修鞋人似乎看出来了,淡淡地笑了一下。

6.年轻人再次来修鞋时,修鞋人放下杂志,请他先坐下,还倒了一杯水。

年轻人颇觉迷惑,不知道修鞋人为什么这么客气。

修鞋人说:“我们是校友。

”年请人一惊,认真地看修鞋人,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这个人。

修鞋人说:“你大学没毕业的时候,有一年寒假你到我这儿来修鞋,我见你戴着校徽,知道咱两是一个大学的校友。

”年轻人吃惊了,目不转睛地看着修鞋人。

修鞋人说:“我毕业已经两年了。

我高你两界,算是师兄了,我叫钉子。

”年轻人似乎一下想起了什么,说:“钉子?对了,是钉子。

我在校报上见过这个名字。

钉子就是你呀?你好像写了几首诗,发表在校报上。

”修鞋人说:“没错,钉子就是我。

我挺喜欢文学的,觉得生活中如果有文学相伴,那感觉是不一样的。

我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也不能啥都不干啊,就干起了这个。

我父亲是鞋厂的技师,摆弄鞋有一套,我学来了。

”7.年轻人不解地看着修鞋人,心里觉得一个大学毕业生修鞋,咋想咋有点那个。

修鞋人开始干活儿。

年轻人翻着杂志,竟看到了钉子的名字,杂志上登了他的一篇小说。

年轻人一目十行地看了一遍,写的就是修鞋的事。

“修完了。

”修鞋人说:“鞋穿在脚上,所以鞋听脚的。

我只会修鞋,不会告诉脚怎么走路。

所以我和你说过的话,你可以不听,或者只当没有听见。

”8.年轻人拿出钱。

修鞋人说:“这次不要钱了。

”“为什么?”年轻人问。

“不为什么。

”修鞋人答。

年轻人看了修鞋人一眼,似有所悟……9.年轻人走出小屋,在门外站了好一阵,才慢慢离去。

文中两处“有点那个”中的“那个”分别指的是什么,表现了年轻人一种怎样的心理?(4分)2011年模拟题我的一位国文老师1.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2.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3.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4.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

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

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

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5.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

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

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

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6.“×××!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7.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

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8.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

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

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

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

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

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9.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

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

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

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

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