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西方发达国家,经常以恩格尔系数作为各类居民消费水平高低的标志;在我国,恩格尔系数的变动在长期发展趋势符合恩格尔定律,但在短期内却有自己的许多变动特点,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恩格尔系数价格市场商品德国著名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在长期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们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在整个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是逐渐下降的。
其中食品支出在整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叫“恩格尔系数”它是测定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结构分析指标,既可进静态比较,显示同一时期不同家庭、个人或地区生活水平的差异;又可进行动态比较,反映不同时期同一家庭、个人或地区恩格尔系数的升降,作为分析贫富程度变化的依据。
西方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长期公认恩格尔定律的实用性,并经常以恩格尔系数作为说明各类居民消水平高低和贫富程度的标志。
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经常以恩格尔系数作为各类居民消费水平高低的标志;在我国,恩格尔系数的变动在长期发展趋势符合恩格尔定律,但在短期内却有自己的许多变动特点,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是:6 0 %以上为绝对贫困,50% - 59 %为温饱,40% — 49 %为小康,30% - 39 %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根据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价格的波动(特别是粮食产品价格的波动)会引起恩格尔系数较大幅度的波动。
如果价格的涨幅基本接近收入的增长,价格的因素就会抵消收入因素所引起的恩格尔系数的变动。
如我国19 9 3 - 19 9 5 年的经济情况价格指数依次为208 .4、258 .6、302.8 ,城镇人均收入依次为2577.4 元、349 6.2 元、428 3.0元,城镇恩格尔系数依次为50.3%、50.0%、50.1%。
这三年收入增长较快,但物价涨幅也大,恩格尔系数基本上徘徊不变。
如果价格涨幅超过收入涨幅,就会引起恩格尔系数的上升。
今年的粮油、肉类价格的大幅上涨,肯定会引起今年恩格尔系数的剧烈变动。
但是,由于物价的因素导致的恩格尔系数的波动并不能完全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动。
例如:某家庭去年的食品消费支出为3 个单位,非食品消费支出为7 个单位,则其去年的恩格尔系数为30%;假如今年的收入同去年一样,食品价格上涨40%,非食品价格下降20%,假定这个家庭的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均不发生改变,则今年的恩格尔系数变为4.2/9 .8 =42.8 6%。
从恩格尔系数的变动来看,这个家庭的生活水平一下子由富裕退到了小康;而从效用水平来看,这个家庭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用较少的支出得到了相同效用水平的享受,其生活水平应该是有所提高。
如果剔除物价因素,恩格尔系数为30%,这更真实地反映了生活水平的变化。
由于我国特定的社会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恩格尔系数的变动虽然在长期发展趋势方面符合恩格尔定律,但在短期内却有自己的许多变动特点。
除收入和物价外,影响我国恩格尔系数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市场商品供应方面的影响。
恩格尔定律是以市场商品供应状况是充分的作为其存在的基本前提,不存在强制替代和票证限制,居民有充分的商品消费选择自由。
但从我国市场商品(尤其是食品)供应状况我国恩格尔系数的变动与修正研究供应消费结构耐用消费品来看,不同体制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不同时期的恩格尔系数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
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消费品的短缺,大部分物品(特别是粮食)采用凭票限量供应,限制了居民对食品的消费要求和购买行为,人为地改变了恩格尔系数。
我国直到19 9 2年才取消粮食配给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商品供应逐渐变得充分,人们的消费选择逐渐变得自主和理性,恩格尔定律的基本前提得到满足。
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的影响。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品消费逐渐由吃不饱到吃饱再到吃好转变,由量的满足逐渐转向质的提高。
当食品消费水平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时,由于生存的本能需要,任何有限的收入增加都将首先被全部或大部分用来满足食品消费,食品支出的绝对量和相对比重都会随收入的增加而上升。
如19 8 6 年- 19 9 1 年我国的人均收入依次为748 .9 2 元、1012.20 元、119 2.12 元、138 7.8 1元、1522.79 元、1713.10元,收入增长较快,物价平稳(以19 8 5年的消费价格指数为100,19 9 1年的消费价格指数为170.8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这几年的恩格尔系数依次为52.4%、53.5%、51.4%、55.1%、54.2%、53.8 %,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
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影响。
耐用消费品相对于一般消费品来说,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产品的价格一般较高。
在我国(特别是八、九十年代)居民为了购买耐用消费品一般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这样就会在积累期的恩格尔系数相对偏高,而购买期的恩格尔系数相对偏低。
由于我国的居民消费心理不够成熟,不理性的跟风消费行为导致不同时期的消费浪潮,使我国的恩格尔系数波动幅度较大。
西方国家居民的消费心理一般较为成熟,而且西方国家的信用体制较为发达,耐用消费品一般采用分期付款的信用形式,这样耐用品的消费支出就被比较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年份,恩格尔系数相对来说比较平稳,并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
从历年的恩格尔系数可以看出19 8 5、19 8 6、__ 19 8 7、19 8 8 四年是我国居民耐用消费品购买相对较多的年份。
消费品的商品化程度的影响。
我国长期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影响和我国农村经济水平的现状导致了我国农村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高,农村食品基本上是自给自足,这就导致农村的食品消费支出相对于完全商品化的情况来说要低得多,这样计算出来的恩格尔系数就会偏低。
食品商品化水平是反映商品程度的一个数量指标,是指同一物品在不完全商品化情况下消费支出与完全商品化情况下消费支出之比。
如农村某家庭2002 年的食品消费支出为18 00 元,如果在完全商品化情况下其支出为2400 元,则其商品化水平为18 00/2400 = 3/4。
社会福利和保障水平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了城乡不同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水平。
城镇居民在医疗、教育、交通方面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水平较高,而农村在社会福利和保障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
这样农村居民所承受的医疗、教育、交通方面的压力比城镇居民要大得多,城镇居民可用于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比例有可能比农村更高。
例如我国19 9 3 年和19 9 4 年各省市的恩格尔系数中上海分别为52.9 1%和53.37%,就比全国平均水平(50.3%和50.0%)要高,但上海那时是全国生活水平最高的地方。
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化对中国人影响较深,使我国居民特别偏重于饮食消费。
有朋自远方来,或婚庆、生日、节日等均以大吃一顿以示庆祝。
不同群体之间的恩格尔系数的比较关系不能如实反映他们的贫富比较关系。
由于我国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在物价上涨、住房改革、子女教育、养老防病等压力面前,低收入消费者不得不压抑消费欲望、节衣缩食,以维持家庭的运转,食物支出的比重反而下降;而收入较多的群体因收入的增多,可供选择的空间变大,食物支出的比重有可能反而会上升。
例如:低收入群体的三口之家的甲家庭月收入1200元,高收入群体的三口之家的乙家庭月收入10000元。
甲400元用于食品,600 元用于其他消费支出;乙1500 元用于食品,1500 元用于其他消费支出。
甲的恩格尔系数为0.4,反而比乙的恩格尔系数在上述公式中,在不同时期的恩格尔系数的比较时,剔除了物价变动的影响;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开支按一定比例分摊到该物品的使用期内;考虑了计算期的食品商品化水平。
1978~1991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0.85个百分点;1992~1996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1.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0.33个百分点;1997~2001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1.83个百分点。
消费支出中交通通讯的比重,1992~1997年城镇居民年均提高0.5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年均提高0.29个百分点;1998~2001年城镇居民年均提高0.7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年均提高0.75个百分点。
居民用于买房和建房的支出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作为投资统计,因此住房支出的增长在消费结构中没有表现出来。
随着住房货币化改革,近年来住房支出增长也是非常快的。
房地产投资增长率1998年以后从一位数提高到两位数,2000年以后持续保持在20%以上。
住、行开始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同时,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比重也提高较快。
消费结构进入新的快速变化时期。
近年来,一些国际机构把恩格尔系数列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在国内,恩格尔系数也是小康指标体系的重要指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根据经验统计资料对恩格尔的发现进行了多次探讨、修正,并将其广泛引伸于包括衣着、住宅等在内的非食物支出的研究领域。
目前,尽管在恩格尔定律的适用范围、适用程度等方面还存在着若干争论,但对恩格尔定律的表述大致是一致的,即: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会随之下降;用于住宅、衣着的开支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变化较小;而用于文化娱乐和其他方面的支出比重会上升。
由此看来,将恩格尔定律转化为量化的恩格尔系数时,就应当包括三个数量指标,即:食物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住宅、衣着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但由于中间这个指标变化较小,可以略而不计,因此,恩格尔系数就应由两个指标组成,即:将食品消费支出比重设为恩格尔系数Ⅰ,精神文化消费支出比重设为恩格尔系数Ⅱ,用这两个指标对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行双重核算,能够比较全面地衡量人民生活质量水平。
这样,才能正确表达恩格尔定律的基本内涵。
这种统计方法,与目前世界各国的统计实践也是吻合的。
因为各个国家在反映人民生活质量时,事实上都采用了食品消费比重和包括文化、教育、娱乐在内的精神文化消费比重这两类指标。
在这一点上,世界各国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共识,只不过没有明确使用恩格尔系数Ⅰ和系数Ⅱ的提法而已。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曾把满足人类需求的消费资料,科学地划分为三类,即“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简称发展资料—作者)”。
从这三类消费资料支出比重的差异,就可以反映出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高低。
从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一般历史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维持生存型的生活质量。
也就是获得最低限度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资料和必不可少的学习条件,以解决温饱问题和最起码的智力开发问题,使劳动力的再生产得以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