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朝宫廷车舆与巡行礼仪

明朝宫廷车舆与巡行礼仪

中国全史◇明朝◇宫廷车舆与巡行礼仪
宫廷车舆与巡行礼仪
明代社会各阶层的车舆规制与行止礼仪,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时期,逐渐制定和完善的。

为了显示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权威、凌驾于一切之上的至尊至崇地位,朱元璋参照古代的车舆与卤簿仪仗之制,不但对帝后、嫔妃等的车舆仪制、卤簿之制,作了详尽的规限;而且还对百官、民人的车轿行止规范,也作了明确的规定,且严禁僭越违制。

如由于明代官员的身份与官品各异,因而所乘座的轿子的质料、装饰、大小和轿夫的人数,也不相同。

又如,明代皇帝的座轿,顶髹红漆,以示尊威;故百官与民人凡轿皆禁髹红漆。

明代前期,封建统治者采用一切手段来维护与保障这一套等级森严的车舆礼仪制度,且严惩僭越违制者,故违制现象不多见。

但至明末,随着封建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封建法制与纲纪的废弛,致使法定的封建等级车舆制度的根基动摇;于是在不少地区和民间,人们乘座的车轿,开始出现了违制现象。

明代,对帝后的车舆规制、卤簿仪仗制度,均有详尽的规定和限制。

明代帝后的车舆之制是在明太祖和永乐帝统治时期确立、完善的,它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从不健全到完备的过程。

如洪武元年八月,有司奏造乘舆服御之制,明太祖诏令应用金者,“皆以铜”。

六年八月,太祖又命令礼部考定古代的五辂制后,命其制作木辂二乘:一为丹漆为之,祭祀时供乘用;一为皮挽,供行幸时使用它。

二十六年,朝廷开始制定卤簿大驾之制,设置玉辂一乘,大辂一乘,九龙车一乘,步辇一乘。

永乐三年(1405年),又更定卤簿之制,帝王增设大小马辇、步辇,大凉步辇各一乘(《明会典》卷二十三)。

此外,统观明代帝后的车舆与行止规制可知,明代帝王遇有大朝会、巡幸、祭祀、谒庙等一系列重大政治活动外出时,一般按照规制乘坐车轿;虽然有时自宫中也徒步到天坛祈祷,但午后返宫时,则要乘马而回。

后妃等遇有类似的活动,随皇帝外出乘座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车舆,然而它的备办仪制要严格遵循有关规制,不可违禁。

但从规模和等级上说,它远不及帝王的车舆豪华与气派。

若从明
代帝后车轿之制的具体内容看,它不但有严格的等级规制,且各种车舆有专门的名称,如帝王的车轿有大辂、玉辂、大马辇、小马辇、步辇、大凉步辇、板轿和耕根车等名目;后妃的车舆也有称辂辇与安车的名目。

皇帝的大辂,极尽高贵华丽,描金纹饰和莲座、宝盖、天轮、辇亭形制和纹饰的设计、工艺之精巧,尤为绝伦。

玉辂则较大辂简易。

大、小马辇均由轮马所拉。

步辇和大凉步辇为由伙役推拉而行的辇车。

明代皇帝的座轿因其顶髹红漆,故又称红板轿。

由于乘坐轿子便于行动,可以弥补交通道路不便的不足与麻烦,所以从明代帝后外出活动的情况看,轿子与辂辇是帝后经常交替作用的代步交通工具。

如嘉靖十三年(1534年)谒庙时,皇帝与后妃等就是乘肩舆(轿子)出宫,到奉天门后降舆乘坐辂辇的。

隆庆四年(1570年),宫廷设郊祀庆成宴时,皇帝更是乘红板轿由归极门出来,入皇极门,到殿上后降舆的。

耕根,在汉代称耕车,晋代称耕根,系为“天子亲耕”时所用。

嘉靖十年(1531年),因为嘉靖帝要仿效古制,将耕耤田,大颁诏制作“耕根车”。

明代的礼官稽考诸礼书,参照《大明集礼》,援用明代的车式,制作了“通用青质”的耕根车,供帝王耕耤田时使用。

与明代帝王的辂辇与御轿相配套的还有卤簿仪仗制度,它是历代统治者用以防护自己、并表现其高贵地位的一套礼仪制度,为明代所承袭。

明代统治者运用手中掌握的封建国家的权力,以强大而雄厚的国家经济力量作后盾,调动和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制造和装饰乘坐的车舆辂辇;同时,又将有关仪礼,加以法律条文化,并作为一种制度颁行,要求全社会的各个阶层的成员严格遵行,不得僭越违制。

一方面使得封建等级制度更加合法化,帝王后妃的车舆仪制更为典制化;另一方面,明代社会各阶层的车舆仪制,被限定在有关的法律条文中,不得擅自更动,显示了封建统治者的最高威权和奢华享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