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经贸视角看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合作

从经贸视角看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合作

从经贸视角看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合作陈俊玲2012-02-17 20:01:57 来源:《理论界》2010年第7期(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河北邯郸 056001)[摘要]加强经贸合作符合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的利益,从资源结构上看,它们彼此之间合作的潜力非常巨大,近几年来的合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而且未来发展前景将十分美好。

[关键词]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中、俄、哈、吉、塔、乌[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 (2010) 07-0206-03[作者简介] 陈俊玲(1963-),女,河北沧州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副主任、副教授,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为了更好地应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和加快各国经济发展,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

从现实的眼光来看,成员国不仅地理位置毗邻,而且自然资源、经济结构和产业类型等方面存在不同的比较优势,因此,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经贸合作有着巨大的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一、加强经贸合作符合各成员国的利益从中国的角度来看,首先,加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严重不足问题。

中国自身的能源虽然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很少,与其日益增长的需求量相比远不能满足需要,且这种趋势会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而将变得更加明显。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6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7%,据“中国石油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调查估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届时中国石油的自给量将不及消费量的一半,石油缺口将超过2亿吨。

〔1〕目前中国石油进口的50%来自中东,25%来自非洲,若从能源安全上考虑,能源来源地应该分散化、多元化。

由于中东地区局势长期动荡不安,非洲路途遥远、再加上海上运输安全性差,故能源蕴藏量非常丰富的俄罗斯和中亚地区自然成为中国新的能源供应地。

其次,加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有利于为中国企业提供对外商品出口和对外投资市场。

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要高于其他成员国,商品生产的剧增和资金积累的不断增加,中国的商品和资金都需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广大市场。

再次,加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有利于提高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相互融合度,为政治、安全等其他领域的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巩固中国北部、西北部的国防安全。

从俄罗斯的角度来讲,首先,它丰富的能源资源需要中国巨大的市场和中亚国家的合作。

俄罗斯80%的石油和80%的天然气出口市场在欧洲,过分依赖欧洲市场对俄罗斯来说无疑存在着巨大风险和重大缺陷,与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家天然气价格和白俄罗斯过境油气管道税激烈之争就说明了这一点。

从战略上考虑,俄罗斯能源出口必须多元化,才能使自己在能源出口问题上规避风险和占居有利地位,因此,俄罗斯向亚洲尤其是中国扩大能源出口,不仅使俄能够得到稳定丰厚的能源收益,而且还能够提升俄罗斯在全球能源战略中的地位。

其次,由于长期的投资不足,俄罗斯新的机器设备不到10%。

到2006年,俄已有相当数量的生产设备老化,急需更新换代,俄罗斯若要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需投入巨额资金。

据有关专家估计,在今后的20~25年内,俄罗斯最少需要投资2.5万亿美元才能保证经济稳定增长。

〔2〕但俄罗斯由于经济规模不够大,通过国内财政增加巨额投资可能性不大;俄罗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信誉度不够高,再加上美国主导下国际财团的刁难,希望西方巨额外资涌入也不现实。

严峻的形势,使俄罗斯领导人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政策,扩大中国在俄投资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再次,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经贸政策是俄罗斯对中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强经贸合作,使传统的经济联系得以保持,并争取达到较高的水平;加强对中亚地区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的控制;加大金融资本进入中亚国家的力度,增强在经济方面对中亚国家的控制;使中亚国家成为俄罗斯军工和民用商品的市场;通过加强经贸合作提升政治、军事与安全合作的水平。

〔3〕从中亚哈、吉、塔、乌四国来看,首先,中亚国家根据各自的国情,普遍确立了“资源富国”战略,它们看好中国这个广阔的能源市场,也需要在修建通过中国向世界市场输出能源的管道建设方面得到中国的支持与合作。

其次,中亚吉、塔、乌三国均属内陆国,没有直接出海口,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独立从事对外经贸合作的难度,为了能替自己创造一个可靠的借道出海的环境,同周边国家特别是能提供出海口的国家搞好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与中国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可为最佳选择之一。

再次,中亚哈、吉、塔、乌四国目前还处于经济危机和体制转轨的双重压力下,迫切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获得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自己,在这方面,中国经济多年来高速增长必然对中亚四国产生极大吸引力,四国一致希望借鉴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强彼此之间的贸易往来和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

正如哈萨克斯坦总统所言:“没有同中国的密切和建设性的合作,哈萨克斯坦将难于想象进入21世纪。

”〔4〕第四,由于历史原因,中亚四国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相当密切,对俄的依附性很大。

中亚各国独立后,它们与俄罗斯的关系依然非常密切。

进入21世纪后,中亚四国力图使本国推行经济联系多元化,但仍需要加强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特别是努力吸引俄的资本和技术,加强双边经济技术合作。

二、经贸合作的潜力非常巨大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自然资源极具开发价值,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颇为丰富。

首先,西伯利亚与远东石油蕴藏量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3%,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0%,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输出地;天然气蕴藏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35%,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与出口地;煤蕴藏量约占世界总储量50%。

〔5〕其次,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地下蕴藏着70多种矿物质,其中,铜、铝、铅、锌、镍、钨、汞等的探明储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再次,西伯利亚与远东是俄罗斯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森林总面积达7.64亿公顷,木材蓄积量为610亿立方米。

〔6〕此外,西伯利亚与远东的水资源、动物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也极其丰富。

从资源结构看,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虽然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劳动力资源则相对缺乏,而中国却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而劳动力资源十分充裕的国家。

从产业结构看,俄罗斯能源工业、冶金业、重化工业、重型机器制造业、森林工业和造纸工业较发达,但轻工业和农业比较薄弱。

而中国则轻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医药工业、化学工业较为发达。

〔7〕因此,中俄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这就为相互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也存在巨大的互补性。

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中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大部分尚未被开发,特别是里海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全球最具能源开发前景的地区之一,是仅次于海湾和俄西伯利亚地区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区。

据能源专家估计,中亚地区的石油储量,即使不把里海石油计算在内,共计达200亿~300亿吨,其中已探明的为40亿~50亿吨;天然气作为21世纪的宠儿,预计到2020年在世界一次能源构成中将由目前的20%上升到30%左右,仅次于石油,居第二位。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天然气储藏量分别为2万亿和2.5万亿立方米。

〔8〕近几年来,中亚地区地缘战略地位迅速提升,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所决定的,如此的自然资源开发潜力,决定了中亚国家会在目前和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中占据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

三、经贸合作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已经渡过了经济转轨的最困难时期,逐渐找到了与自身条件相适合的发展道路,国民经济已走出了低谷,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恢复发展时期,形成了相对强劲的增长势头。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参与国际合作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又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发展战略,所有这些,都将为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越来越有利的条件。

中俄作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两个大国,相互经贸合作在各自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能源开发、工程承包、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等领域,双方进行了广泛合作,越来越多的中俄企业开始进入对方市场。

截至2007年底,经中国商务部批准和备案,中国在俄投资项目共763个,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投资主要分布在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林业、贸易、轻纺、家电、通信、建筑、服务、房地产开发等领域。

俄在华投资累计设立企业1894个,实际投资额累计约5.41亿美元,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

此外,边贸合作为两国睦邻友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中国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良机。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中俄边境贸易80余亿美元,同比增长20%,两国边贸合作正从单一的易货贸易,扩大到资源开发、工程承包等经济技术和投资合作,并逐步建立起跨境生产加工基地、科技成果产业化园区,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9〕现在中国是俄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俄是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中俄贸易已逐步形成了“现汇贸易为主,多种形式并举”的良好局面,中俄经贸额不断增加,2008年双边贸易额增长到568亿美元,远高于中国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增速。

目前中国与哈、吉、塔、乌的经贸合作领域包括合资建厂、合资或独资开办公司或商店,工程承包、科技合作、资源开发和提供贷款等形式。

合作初期以合资办厂和开设公司、商店为主,近年来,逐渐转向资源开发。

1998年,中国在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斯克承包的油田工程启动,开创了中国在中亚地区从事大型长线技术合作的先河,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订的输油管道铺设已完成,2005年公司原油产量已突破600万吨。

中哈两国油气合作的另一项目第三油气处理厂计划到2010年完工,设计年处理天然气60亿立方米,同时还将年产液化气50万吨、硫磺18.2万吨、轻油21.1万吨、凝析油103.1万吨。

中吉合作以2002年8月底中国政府贷款援建的合资造纸厂投产为标志,2003年-2004年,一批由中国国内企业投资的生产型项目,如萨尔肯-乌苏啤酒厂、楚河禽业股份有限公司、疆德斯果汁厂、西部公司开发的煤矿项目等先后完成建设并投入生产。

中塔之间的合作,截止2006年初,双方共签署政府间协议30多项,为双方经贸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

中塔两国已经在中国向上合组织成员国提供9亿美元优惠信贷项目下开展合作,中方企业承包修复塔乌公路和新建两条关键性的高压输变电线路。

中国在乌兹别克斯坦投资2亿美元帮助其修建塔什干地铁,这也是较大的合作项目。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贸关系不断实现新的飞跃,建交之初的1992年,中国与哈、吉、塔、乌四国贸易额仅为4亿多美元,2007年超过150亿美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