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 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为常见的前庭末梢 器官病变。亦称为管石症或耳石症。
▪ 属周围性眩晕,发病率约1/10000人群(有的 文献是为千分之二到千分之八)
▪ 占眩晕18%,占外周性眩晕50%;男:女 =
1:2~3,50~60岁女性多见;与年龄因素有
最少。
▪ 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 见,这是由于半规管的解 剖不同所致。在站立位, 后半规管位于整个前庭的 后下位置,耳石移动时比 较容易落入前庭的后面和 基底,即后半规管所在。 而上半规管的后臂直接与 总脚和前庭相连,使得上 半规管的耳石多可自行排 出,故上半规管BPPV很少 发生。
BPPV临床表现
▪ 通过一系列的头位变换,借助重力作用 使耳石颗粒下沉移位,逐步将进入半规 管的耳石颗粒顺序移出半规管纳回椭圆 囊中,从而消除耳石颗粒对壶腹嵴的作 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主要采取 Epley耳石复位法。(right ear)
患者从坐位快速变成仰卧位,患耳向下,头后仰45°,头稍伸出床沿做 30度半悬垂位,患耳向下,至少保持30s以上;患者出现典型的眼震。
▪ 疗效评估
痊愈:眩晕或眼震完全消失,体位试验阴性; 有效:但每日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 或虽无眩晕,但存在程度不等的头昏、不平衡感 体位试验诱发眼震持时间缩短。 无效:眩晕位置性眼震无变化或加剧
复位治疗的并发症
1、后半规管结石症经体位治疗后出现水平 半规管BPPV,可能是由于治疗后耳石进入水 平半规管,这种并发症均可再经体位治疗处 理,预后良好。
▪ 伴高血压、动脉硬化
临床检查
1.位置诱发试验(金标准)
后半规管及上半规管 变位性眼震试验
水平半规管
转动试验
2.听力学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
3.静态姿势图 可有异常,但无特征性。
4.CT或MRI检查用于鉴别诊断
变位性眼震试验
BPPV的临床诊断方法差异性比较
水平半规管BPPV的诊断方法
耳石复位治疗
关, 50岁以上病人占总人数的50 %。
发病原因
▪ 大多数BPPV病例无原因可循 ▪ 最常见的明确病因是头部外伤 ▪ 耳石病: 迷路发生老年性改变或退行性改
变时,椭圆囊斑变性,耳石膜脱落进入半 规管诱发眩晕 ▪ 耳部疾病 :病毒性迷路炎、慢性化脓性中 耳炎、梅尼埃病缓解期、外淋巴瘘 ▪ 内耳供血不足: 动脉硬化、高血压致内耳 供血不足,囊斑胶质膜变薄,耳石脱落, 进入半规管
2、有些患者由于体位治疗后要限制一段时 间的颈部活动,会出现颈部僵直、肌肉痉挛, 经过适当活动及对症治疗后一般都可消除。
▪
注意事项 1
▪ 有时体位诱发实验呈阴性,若有 典型的位置性眩晕史,应另择时间 重复测试。临床上诱发出眼震的一 侧为患侧,对眼震不明显者,往往 以眩晕程度更强侧作为患侧。
注意事项 2
1、发病突然
▪
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激
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
头位变化后3—10s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s之内,
可伴恶心及呕吐。
2、眼震十分特殊
▪
在坐位训练改变至激发头位时出现一种旋转性
的短暂的易疲劳的眼球震动,左耳向下时眼震为顺
时针方向,右耳向下时为逆时针方向,眼震持续过
程中,先是逐渐增强,其后逐渐减弱,当从卧位回
至坐位时,出现一种方向相反的短暂低速度眼震。
▪
BPPV临床表现
▪ 3、病程 可为数小时至数周,个别可达数 月或数年,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 眩晕的成为变化较大,严重者于头轻微 活动时即出现眩晕,间歇期可无任何不 适,或有头晕、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 间的头重脚轻及飘浮感。
▪ 病因:病毒感染。 ▪ 症状:往往在感冒后发生,眩晕症状很重
,卧床不起,持续时间长,1周左右。一般 没有听力下降。 ▪ 治疗:抗病毒,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治疗 。 ▪ 预后:半年左右可出现前庭代偿。
梅尼埃氏病
▪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内耳病 ▪ 主要病理特征为膜迷路积水
▪ 发作性旋转性眩晕2次或2次以上,每次持续20min至 数小时。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平衡障碍。
▪ 4、多见于中年患者(45—50岁)。
眩晕特点: (1)潜伏期:头位改变后数秒后才 出现症状。 (2)持续期--渐强、渐弱、短暂、可 逆、疲劳 (3)适应性(易疲劳性): (4)互换性(躺下、坐起均有)
鉴别诊断
▪ 前庭神经元炎 ▪ 梅尼埃氏病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颈性眩晕
前庭神经元炎
发病机制
嵴顶结石症学说 管结石学说 粘性增强学说 双侧前厅不对称
BPPV的临床类型
▪ 按解剖部位可分为4种类型: ▪ 1、后半规管PC-BPPV 占83% ▪ 2、水平半规管HC-BPPV 占11% ▪ 3、上半规管SC-BPPV 占6% ▪ 4、混合型BPPV 较少见 ▪ PC-BPPV最常见,HC-BPPV次之, SC-BPPV
将头逐渐转正后,继续向健侧转45,使耳石接近总 脚,保持头位30s以上。
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使耳石回归到椭圆囊 ,维持此位置30s以上。
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做起,呈头直位
水平半规管BPPV采取翻滚复位法
Lempert翻滚复位法(“ ╳ ”表示患耳)
每次均迅速将头位转动90º,每种体位保持30s~60s 直至眼震消失。 A 起始位:仰卧;B 头向健耳侧转90º;C 保持头位不变,身体变为俯卧位; D 头向健耳侧 转90º,面朝下;E 头向健耳侧转90º;F 端坐位
部分患者会治疗失败,原因可能 是多方面的:(1)复位手法应用不 恰当或由于半规管解剖变异,未能使 半规管中颗粒在头位改变过程中按 预期方向全部排出;(2)颗粒在向 前庭移行过程中部分黏附于膜性半 规管尤其是总脚处,并引起膜性半 规管狭窄,进一步阻碍其余颗粒的 排出。
▪ 伴有耳鸣和(或)耳涨满感。 ▪ 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突发性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颅内占位病变。
颈性眩晕
▪ 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到颈部病变影响所致 的以眩晕为主的综合症
▪ 特点是眩晕出现在颈部活动时,可伴有头 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 头颈部过敏感觉、视力模糊、一过性黑矇 、稡倒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