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上课讲义

201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上课讲义

• 王某,58岁,女性 • 主诉:突发眩晕、身体不平衡3小时 • 患者3小时前晨起时突然感到眩晕和身体不
平衡感,伴恶心、呕吐。当时眩晕持续时 间不超过1分钟,患者平卧、翻身、或爬起 时,均再次出现眩晕症状,否认耳鸣及听 力下降。 • 下一步如何考虑?
|1
眩晕—让医生感到“晕”
|2
|3
易于混淆的几个概念
| 21
•概 念 • 解剖结构 •诊 断 •治 疗
| 22
临床表现
• 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所诱发 • 突然出现短暂(不超1min)眩晕 • 其他:恶心、呕吐、头晕、头重脚轻、
漂浮感、平衡不稳感、振动幻视
| 23
眼震特征
• 特定体位诱发、特定的眼震方向 • 潜伏期:管结石眼震发生于激发头位后数秒至
• 不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 系由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所致。
|5
易于混淆的几个概念
• 晕厥:强调的是以突发一过性意识障 碍为主症,可能在发病之初有眩晕或 头晕、视物不清、站立不稳和恶心等 不适。系由多种原因导致一过性血压 低、心跳慢、短暂性脑缺血所致。如 血管反射性晕厥、心源性晕厥。
这四种症状对绝大多数人、甚至部分 医生也不能正确区分,这也正是造成误诊和 混乱的原因之一
根据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 听觉部分, 主要为耳蜗; 2. 前庭部分:包括半规管、球囊和椭圆囊。
| 13
耳结构
| 14
半规管的组织学
两侧耳共有三对半规管, 分别称为外、上和后半规 管,如下: 1.呈不完全的环形; 2.外侧为骨性半管,内侧系
膜性结构; 3.管腔内分别充满内外淋巴
液; 4.主要感受器是壶腹
|6
常见的BPPV
• 年发病率(10.7-600)/10万,年患病率约 1.6%,终生患病率约2.4%
• 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 • 男女比例1:(1.5-2.0) • 40岁后高发,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
升趋势
|7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 BPPV
诱发的眩晕,眩晕出现在头位改变后
(变位性眩晕:头位变化过程中出现的眩晕)
| 10
•概 念 • 解剖结构 •诊 断 •治 疗
| 11
•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又称前庭蜗器。外耳 和中耳是声波的收集和传导装置,内耳接受声波和 位觉的刺激。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位于内耳 | 12
内耳的构造
内耳,也叫迷路,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复 杂而精细,包括骨迷路与膜迷路,骨迷路与 膜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膜迷路内充满内淋 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 椭圆囊和球囊斑的表面被 覆耳石膜,后者是一种由 网状纤维和酸性粘多糖组 成的结构。
| 17
| 18
耳石症的病理生理基础
• 正常状态下,耳石固定在囊斑区域; • 内淋巴液构成了周围的动力环境; • 壶腹嵴和囊斑的存在,构成了前庭器官兴奋的组
织学基础; • 耳石症 = 囊斑的耳石脱落 + 体位变化 + 内淋巴液
的流动 - 耳石撞击壶腹嵴或囊斑本身 - 前庭器官 兴奋 - 双侧前庭系统不对称 - 眩晕
| 19
| 20
半规管耳石症的发病率
• 后半规管型最常见,占 70-90 % ; • 外半规管型次之,10-30 % ; • 前半规管型最少,1-2 % ; • 多半规管为同侧多个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
时受累,9.3-12%。
Dix-Hallpike试验 正中深悬头位试验
| 25
Dix-Hallpike试验的连续过程
| 26
Dix-Hallpike 试验的结果判断
• 随着头部的后垂和转动 45 度,内淋巴液以及其中 的耳石离开壶腹运动。
• 患侧后半规管处于兴奋状态,眼震方向朝向患侧 ,持续很短,多为数秒钟。
• 看到眼震的同时,病人也有头晕的主观感觉; • 眼震和头晕感觉持续 15 - 20 秒后逐渐减弱和消失
中国医大四院心内科 苗驰 金元哲 王国锋
|8
•概 念 • 解剖结构 •诊 断 •治 疗
|9
什么是BPPV?
• 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 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 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 自限性,易复发。
• 前庭疾病国际分类(ICVD) • 位置性眩晕:头位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所
| 15
椭圆囊与球囊
• 球囊和椭圆囊 膜迷路在前庭 内形成两个球形的腔隙
• 球囊位于前庭内侧壁下方的球 囊隐窝内
• 椭圆囊腔位于球囊的上方,呈 卵圆形,经过五个孔与膜性半 规管连接。球囊和椭圆囊斑的 感觉区域都是囊斑,系内侧壁 膜的分化斑
| 16
囊斑
• 囊斑,系内侧壁膜的分化 斑 ,呈钩状的垂直隆起。
数十秒,脊帽结石无潜伏期 • 时程:管结石短于1min,脊帽结石长于1min • 强度:管结石渐强-渐弱,脊帽结石持续不衰减 • 疲劳性:多见于后半规管BPPV
| 24
受累半规管及与之对应位置试验
受累半规管
诊断实验
后半规管 外半规管
Dix-Hallpike试验 侧卧实验
Roll Test试验
前半规管
管石症:<1min 嵴帽结石症:>1min
右侧后半规管
| 29
上半规管BPPV眼震特点
患耳向地:垂直下跳性眼震(垂直成分向眼球下极,扭转 成分向地),扭转成分弱,仅为垂直下跳性眼震。回到坐 位时眼震方向逆转。
与后半规管相反 管石症:<1min 嵴帽结石症:>1min
| 27
恢复体位后
• 重新坐起时,会再次发生眩晕; • 同样产生短暂的眩晕症状; • 但形成的眼震却是朝向对侧的, • 恢复体位后,眼震朝向对侧耳,眼震方向与前
述卧位时相反,程度也较轻。反应呈疲劳性 质,在立即反复的试验下,反应会减退
| 28
后半规管BPPV眼震特点
患耳向地:垂直上跳性眼震(垂直成分向眼球上极,扭转 成分向地),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
• 头晕:常表现以间歇性或持续性头重脚轻 和摇晃不稳为主症,多于行立起坐中或用 眼时加重,不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 等症状。
• 常见而重要的有: 1、眼性头晕; 2、深感觉性头晕;
3、小脑性头晕; 4、耳石性头晕。
|4
易于混淆的几个概念
• 头昏:常表现为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不 清晰感为主症,多伴有头重、头闷、头 胀、健忘、乏力和其他神经症或慢性躯 体性疾病症状,劳累时加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