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资源----伴君渐入佳境【内容摘要】学生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被称为“生本资源”。
它存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通过开发利用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力和积极的教育作用。
那么,如何有效利用“生本资源”,使语文课堂渐入佳境呢?本文就这一问题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一)、“独特视角”,你我共享(二)、“意外错误”,变废为宝(三)、“交流对话”,共振提升(四)、“多维信息”,整合拓宽【关键词】有效利用生本资源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自自然然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 “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
”“本真”----是语文存在的根基,是课堂灵性的羽翼,是教育美丽的极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回归本真的教学中,“生本资源”才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它指的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及由交流而产生的思想、情感、知识的互享、互动,它包括学生的思维方式、认识水平、理解能力、语文素养、社会信息、生活经验、广泛阅历等等。
“生本资源”存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通过开发利用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力和积极的教育作用。
那么,如何有效利用“生本资源”,激活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渐入佳境呢?一、“独特视角”,你我共享。
学生的世界是一个奇妙而梦幻的世界,一个充满灵性的天地。
他们有着与成人完全不同的快乐、哀愁、憧憬、期盼、思维与言说方式。
在他们眼里,一切都是那么趣味盎然、诗意葱郁:绿叶肥了,红花瘦了,大树会唱歌,小鱼会说话,桌椅会交谈,晚霞就是太阳公公刚刚脱下的衣裳,小雨就是一块块透明亮丽的橡皮……学生这种内心的独特视角,心灵的灵动童真,在语文课堂上便成了一种宝贵的资源。
作为教师需要有“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胸怀,要珍视学生的“童心童真”、“瞬间灵感”,并引导学生展开切实有效的讨论,从而激起课堂的争鸣,引起学生的共鸣。
记得有一次,我执教巴金的《鸟的天堂》一课。
我请同学带着问题学习课文的5——9段。
“同学们,这是一棵怎样的榕树啊?请大家拿起笔,读读课文,边读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
并说说你的感受。
”学习完毕,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答案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有的说这是一棵巨大的榕树;有的说这是一棵茂盛的榕树;有的说这是一棵美丽的榕树……正当我想小结上述同学的发言时,一个小男孩高高举起了手。
于是,我便叫起了他。
他说:“这是一棵温馨的榕树。
”这时,台下一阵哄笑。
当时,我的心里也是犯起了嘀咕。
于是,我就问他:“对不起,对于你的‘温馨’,老师和同学都很难理解,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没想到,他振振有辞地回答:“老师,我是看了书上的插图想到的。
同学们,你们看这书上的插图,很多鸟都在这树上飞,如果我就是这些鸟,我会觉得这是一棵温馨的榕树,因为这树就是我的家,难道家不温馨吗?”他的发言让我持有震惊,尽管他的发言并不是我想要的,但我敢说他的发言是最精彩的,因为这“巨大”、“美丽”、“繁茂”……都是人的看法,对于“鸟的天堂”,鸟的看法无疑比人的看法更重要。
看来,他是真正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境。
他的独特视角也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一精彩的感悟呢?我想了一会儿,说:“同学们,他说得对,‘鸟的天堂’怎么样?小鸟更有发言权。
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只小鸟,你觉得这还是一棵怎样的榕树?”学生一听,兴趣盎然,各抒己见,“幸福”、“快乐”、“祥和”、“和谐”等等。
就这样,聪明的男孩将我的课堂顺利引入后半部分,去感受鸟儿真正的“天堂”。
可见,学生独特的视角是童趣,是智慧,更是教学的资源。
二、“意外错误”,变废为宝我们常常看到,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是不愿积极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调查发现,“害怕出错”是最主要的原因。
错误是学习过程中在所难免的事,怎样面对学生出的错,甚至是利用学生出的错让学生有所得,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
”作为教师,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这些“意外、错误”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自然生成,理应让它们成为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
在课堂上,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对始料不及的“意外、错误”,怎样对待呢?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请一位学生写“肺”,他却把“肺”的右边部分写成了“市”。
我看到这一幕后笑着说:“没关系,这个字确实很难写,否则老师也不会请你到上面来写的。
我们还得谢谢你呢,你可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因为你这样一写就让我们避免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现在,你能说说我们在写这个字时应该避免怎样的错误吗?”该生一听,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只见他先是头头是道地说出了写这个字时的注意点,而后又端端正正地在黑板上写了一遍。
在这节课中,我巧妙利用学生错误答案中有价值的因素铸就了课堂的精彩。
另外,教师还应通过捕捉课堂上的“意外”,发现其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从而将课堂上的“意外”转变成教学成功的催化剂!有一回,我在教唐代诗人杜甫写的《绝句》。
当讲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班里一个男孩子竟然旁若无人地学着黄鹂的鸣叫吹了一声口哨。
顿时全班同学屏息凝视,四十七双眼睛紧盯着我——等待着我发脾气。
当而我却坦然一笑说:“刚才那声情不自禁黄鹂的鸣叫,这是因为深受了诗中意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呀!可见诗歌写黄鹂的鸣唱为表达诗人情感起了多大的作用呀。
那么,大家想想:在这黄鹂的叫声中,诗人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呢?”教室的气氛顿时缓和下来,吹哨的男孩本想着会遭到一阵训斥的倾盆大雨,结果竟然是这样的和风细雨,他慢慢将俯下的头抬起来,上身挺得笔直,举起手来。
发表了他由衷的感叹:“此时此景中,诗人置身草堂,不由得产生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
”三、“交流对话”,共振提升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应该处处体现着生生之间自然而且智慧的对话。
在这里,学生无拘无束地、创造性地阐述自己的想法,让大家分享和品评。
这不仅是观点的交锋,更是心灵的碰撞、思维的共振,人格的熏陶、精神的提升。
这种“品评碰撞”、“共振提升”便是课堂上不可或缺的宝贵的资源。
作为教师,应甘作“琴师”,以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从而使学生获得思维碰撞与情感升华。
比如:“请你来评评他的朗读。
”“对他的发言你还有什么想法呢?”“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他的这段发言很长,谁能概括地说说主要意思?”“你说说谁的朗读能表达你此时的理解?”“在这么多同学的发言中,你最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这几位同学的发言让你明白了什么?”在这里,教师为学生架设了相互交流、对话的平台,学生的思维也由此受到了启迪与碰撞。
四、“多维信息”,积极拓宽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信息源,是一本不断充实、丰富和深化的人生之书,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的信息多于老师、快于老师,某些方面甚至优于老师。
基于这一点考虑,我会经常这样问学生:“关于文章的作者,你有哪些了解?”“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想法吗?”“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能来说说吗?”“你还读过他写的什么书?能与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吗?”“读到这儿,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你还想说什么?”等。
对于学生来说,这样做,“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观点所唤醒或激活”,使“静态”文本在学生创造性的延伸拓展中,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有一次,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先开门见山地问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草船借箭》,大家知道这个故事选自——(请学生板书)《三国演义》。
那么,哪些同学看过《三国演义》呢?可以是小说,可以是连环画,可以是电视连续剧。
”(绝大多数学生表示看过。
)于是,我紧接着问:“既然那么熟悉,能说说你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印象吗?最好也能简单地说说理由。
”这一问,唤醒了学生既有的知识经验,使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有的说:“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军师。
”有的说:“诸葛亮是个很讲情义的人,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十分感激,就帮助刘备打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的说:“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学问非常大,被人称为‘卧龙先生’。
除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葛亮更知人心。
”还有的同学补充说道:“诸葛亮神机妙算,他能借东风,会八卦阵,我觉得他是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一个人。
”说到这,教师适时小结:“好!看来大家对诸葛亮都有一定的了解和判断。
今天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大家就多了一份亲切感,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诸葛亮。
学《草船借箭》就等于是会会诸葛亮这个老朋友。
是吧?”这里,我适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既巧妙地引出了下文,又为学生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进一步了解作了铺垫。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当学生读到:“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
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
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这一处时,有一位学生高高举起了手,于是,我就请了他:“你有什么问题吗?”他说:“我没有什么问题。
我就是想说,昨天晚上,我刚刚在电视上看到过有关周总理的宣传片,讲的是周总理逝世前的生活,很令人感动!周总理在动过第五次手术后,也是这样工作的。
周总理病房的休息室,其实是徒有虚名。
这儿跟西餐厅一样,仍然没有一天的安宁:批阅文件,召开会议,接待外宾,周总理依然是那样忙碌、那样劳累。
”本来,我是想在本课结束以后再补充总理这一段催人泪下的生活的,现在,学生讲到了,我便紧承其言,说道:“是啊,据统计,在这里,周恩来总理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161次,与中央及其他负责人谈话55次,接见外宾63次,召开会议22次,外出开会20次,这在所有的癌症患者中只此一人,绝无仅有。
同学们,听了同学与老师的介绍,此时此刻,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好吗?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我们对周总理的深深敬意!”走出课堂,我有了深刻的体会。
这堂课中,对学生所获信息的适度拓展犹如一场甘霖,滋润着孩子的心田,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课堂上“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就让我们一起来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有效利用“生本资源”,从而不断演绎精彩灵动的课堂!参考文献:1、周一贯著《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宁波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8月第一版2、吕云萍著《灵性课堂与生命激情》,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5月3、余文森主编《课堂教学》,2007年第二期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