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研究odern chinese2010.06学习者来说,其主要任务不是去克服母语的“干扰”或“消极转移”,而是在认知过程中,采取有效地“策略”或“调解”手段,尽快掌握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应忽视母语的作用,不应否定翻译法教学手段。
相反,应该充分肯定,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翻译手段适当地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对于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是有益的,同时,通过母语媒介,对减轻学生形成话语负担和记诵汉语压力,提高可理解性输出的质量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参考文献:[1]卞树荣.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积极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蔡季愚.外语教学中翻译法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3]陈贤纯.对外汉语教学写作课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5).[4]李晓琪,章欣.新形势下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J].汉语学习,2010,(1).[6]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4,(1).[7]王薇.一个基于连通主义的二语习得认知过程模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5).[8]邢公畹.从对外汉语教学看“语言”“言语”划分的必要性[J].世界汉语教学,1993,(2).[9]邢红兵.基于联结主义理论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框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5).[10]徐子亮.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认知心理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9,(4).[11]杨翼.高级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的关系[J].世界汉语教学,1998,(1).[12]于海涛.多义范畴理解的语义互参模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3).[13]张季红.翻译——利用母语促进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J].上海翻译,2005,(1).[14]张宁.从联结主义角度看母语思维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4).(孙茂恒 山东烟台 鲁东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264025)一、量词“回”的渊源刘世儒先生认为,汉语动量词至迟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已经产生了[1],并已有文献可以证明。
如:(1)不复出场戏,跳场生青草,试作两三回。
(《后汉书·光武帝纪》)由于“回”所表示的动作的时间比较短,它既可作为短时量词,也可以表示动作的次数,同时,也可说是计数量词。
因此,量词“回”是短时量词和计数量词的兼类。
(一)“回”作为短时量词在古代汉语中,“回”作为短时量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会儿”。
在现代汉语中,“回”的此用法已衰退,被“会”所取代。
经考证,量词“回”自元代开始出现了表短时量的用法。
如:(2)丁宁说了一回,分明听了半日,交付与价钞先伶对外汉语量词“回”的教学□孔令勤摘 要:量词“回”既可作为短时量词,又可作为计数量词。
“回”作量词的用法可归纳为“动词+数词+回”,“数词+回+动词”,“回”的重叠使用,用于章回小说或者评书所分的章节中等五种。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回”的地位很重要。
关键词:对外汉语 量词 回语言教学研究odern chinese M125XIANDAI YUWEN2010.06俐。
(高安道《皮匠说谎》)(3)兀那道旁边一个妇女人,抱着一个小孩儿,将那孩儿放在地上,哭一回去了。
(关汉卿《刘夫人庆赏五侯宴》)“说了一回”和“哭一回”都表示时间,但“回”所表示的动作持续的时间很短。
“回”的这种用法此后发展颇为迅速。
据统计,在《全元曲》中“回”表短时量的用例共43处,而在《水浒传》一书中有近111处[2]。
到了明代的作品中,只要是持续性动词差不多都可用“回”来表短时量。
如:(4)说罢,走入去看了一回,便出来。
(《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5)智深等了一回,掉转身来,看着右边金刚,喝一声道:“你这厮张开大口,也来笑洒家。
”(《水浒传》第四回)。
例(4)和例(5)中的“看、等”都可与“回”连用,除此之外,“讲、问、骂、说、谈、踌躇、吃”等也可与“回”连用表示动作持续时间短。
到了清代,量词“回”继续发展,可以用“回”来表示短时量的动作很多,这些动作可以是各个方面的。
由于短时量词“会”的用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五四以后,量词“回”的短时量用法逐渐衰落。
目前,“回”的短时量词用法,在普通话中已消失,仅仅存在于方言中。
(二)“回”作计数量词在普通话中,“回”只存在着表计数量词的用法。
陈颖在《苏轼作品量词研究》一书中指出,量词“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计数量词的用法还不多见,从那时到唐五代,“回”在所有计数量词中发展最快。
据统计,“回”作为计数动量词在《全唐诗》中共出现333次,居专用计数量词之首。
[3]到了宋代,“回”作为计数量词更加成熟,用以表示各类动作的次数。
二、量词“回”的使用特征在《现代汉语大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对量词“回”的解释为:量词,指事情、动作的次数或者是说书的一个段落,章回小说中的一章。
下面先简单介绍“回”作短时量词的用法,然后参照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介绍它作计数量词的用法。
(一)短时量词“回”的使用短时量词“回”在现代汉语中相当于“会”。
1.持续性动词+“了”+“一回”如“说了一回”“看了一回”“等了一回”。
2.持续性动词+“了”+“一回”+宾语。
这种格式中的动词后加了宾语,宾语放在句子的最后面。
如“说了一回话”“发了一回愣”。
3.持续性动词+宾语+“了”+“一回”此种用法把宾语放在了动词的后面,上述例子也可以说成“发愣了一回”。
(二)计数量词“回”的使用按照“回”的使用格式,基本上可归纳为七种用法:1.动词+“过”+数词+“回”“回”的此用法是最普通的,“回”在此相当于“次”,在句中作补语。
如“去了一回”“说了两回”“问过几回”。
这里的动词应该为持续性动词。
当动词后有宾语时,语序可以有两种,一是宾语在前,即“动词+宾语+数词+回”,如“去过北京一回”“看过他三回”;二是宾语在后,即“动词+数词+回+宾语”,如“去过一回北京”“问过两回小王”。
吕叔湘先生指出:“‘有一回’用在句首,表示过去某个时候,后面可以停顿。
”[4]这种用法在方言中比较多,在普通话中已基本上被“有一次”取代。
2.数词+“回”+动词此用法也比较广泛,同时,意义也与“次”相似;表示动作重复执行的次数,主要在句中作状语。
如“杭州,我一回也没去过”“好几回出门都忘了带雨衣”。
3.“回”的重叠使用如“回回式”“一回一回式”“一回回式”等,可以在句中作状语。
如“别让人一回一回地来催”“一次次的采访,其实就是一回回接触社会”。
(徐光春《走过长弄堂》)。
这种重叠式,主要出现在方言中。
4.这/这么/那么/怎么+“回”+“事”用于事情,前面常用“这、这么、那么、怎么”,意义上相当于“件、桩、码”,具有口语色彩。
如“这回事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这么回事”“你们俩说的是两回事,不是一回事”。
5.数词+“回”用于章回小说或者评书所分的章节中,相当于“章”。
如“《红楼梦》一共有一百二十回”“我才看到第十回”。
三、对外汉语量词“回”的教学策略由于量词是汉语富有特色的一种词类,虽然日本、韩国等一些亚洲国家语言中也有量词的使用,但与汉语量词比较起来,还是有很大差异。
(一)正确认识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回”的地位量词是《汉语教程》中的重点,在《初级教程》中出现有两个计数量词“遍”和“次”,而《中级教程》就出现了量词“回”。
在《现代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共列出134个量词,其中动量词有9个:场、次、下、阵、遍、顿、回、趟、番。
在HSK考试等级大纲中,甲级语法项语言教学研究odern chinese2010.06目共出现了5个动量词(次、下、阵、遍、回),3个动量词重叠(回回、次次、顿顿)。
[5]另外,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语法大纲》中,关于动量词的几点语法都涉及到“回”,并明确指出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偏误主要在动量词“次”与“回”的混用。
(二)几种教学策略的构建1.归类对比法归类和对比是两种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首先,应该从词性上归类,“回”作为量词时,先要把它归入专用量词,然后再进一步讨论它的计数作用。
教师在教留学生时,应该先从词性上加以引导,然后对计数量词归类,比如“遍、次、趟、阵……”都与“回”的性质相似,有利于学生进行对比学习。
第一,语言之间的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各种语言的量词系统都是不同的,因此,量词“回”的学习也需要“对症下药”。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学习,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母语与汉语量词对比学习。
一般地说,英语中没有量词这种词类,只有表量结构。
而量词“回”在英语中用“time”来表示。
比如:他去过那儿两回。
(“He has been there two times.”)使用的格式就是“动词+数词+回”,与汉语中的结构相似。
不同的是,英语中的“time”,可对应汉语中的许多词。
如“遍、趟、次、回”。
第二,语源上的对比我们把“回”与“次”都归入了计数量词的范围内,“回”与“次”都表示动作的次数,并且有时二者可以互相交换。
从语源上认识量词能够帮助留学生正确区分“回”与“次”。
学生可以查字典,找出它们的本义,从本义出发学习引申义,这样就能从根源上认识“回”与“次”。
“回”的本义是“回转”,后来引申为计数量词,专用来表示一般动作的“往返”次数。
“往返一次”就叫“一回”。
而“次“的本义是“驻扎”,军队驻扎都是临时的,短暂驻扎后继续前进。
驻扎一次,即经历一个停顿的过程,所以就有了后来表计数量词的“次”,泛指经历一个过程。
如:(6)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杜甫《漫兴九首》)(7)三次论诤退,其志亦刚强。
(张籍《祭退之》)从这两个句子中就可体现出来二者的不同。
第三,语用上的对比要想区分“回”与“次”,进行语用上的对比也是“次”则没有限制。
据统计,在近15万字的法律、法规性文件中,未找到量词“回”的用例,“次”则出现了201次。
[6]因此,量词“回”与“次”的使用频率有很大差别,这也是“回”与“次”的一个重要区分点。
第四,搭配上的对比通过搭配上的对比,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明确“回”与“次”的不同点。
“次”能与“首、屡、本、各”组合搭配,而“回”不能。
例如:(8)在这本诗集中,首次发现一首名叫《国际歌》的诗。
(戴厚英《我的旅途》)(9)他的脚步很轻,近乎于蹑手蹑脚,因而虽屡次摸到帐前但未惊动屋里人。
(王朔《我是你爸爸》)这两句中的“首次”“屡次”,不能改为“首回”“屡回”。
在修饰名词时,“次”主要表示可以重复出现的事情:一次机会/两次会议,“回”主要用来计量事情或章回小说中的一章或书中的一个段落:怎么回事/《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