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其发病中均发挥一定作用。
目前,全世界有约1.51亿糖尿病患者,预计2025年全球的糖尿病患者总数将达到3.24亿人,目前中国的患者人数也超过了3000万,并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研究2型糖尿病的基因多态性一直是人类基因研究的主要任务。
目前普遍认为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和β细胞分泌功能不全是2型糖尿病发病和病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
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该病具有遗传倾向,所引起的代谢紊乱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或相互作用的结果。
T2DM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多因子参与学说,即可以由一个主基因与其它基因加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也可以由相当多的微效基因共同参与形成叠加效应再加上环境因素所致,遗传规律不服从孟德尔式遗传方式。
本文将就近年来有关2型糖尿病的遗传基础方面所作的探索进行综述。
一、胰岛素分泌及其相关基因(一)ATP敏感的钾通道(KATP)异常KATP通道是调节胰岛素分泌的关键部位。
它由以磺酰脲受体(SUR)为代表的辅助亚单位和以内整流钾通道(Kir6.x)为代表的功能亚单位共同构成。
两个亚单位共同表达才有KATP通道活性。
人类染色体上SUR基因和Kir6.x基因配对存在,如SUR1与Kir6.2基因位于11p15.1,而SUR2与Kir6.1位于12号染色体上。
SUR1基因在胰腺的β细胞表达,而SUR2基因在心脏、血管及平滑肌表达。
目前认为SUR1基因与Kir6.2基因突变与2型糖尿病发生有关[1]。
Kir6.2蛋白是由KCNJ11基因编码的。
KCNJ11基因在胰腺高度表达,它所编码的Kir6.2蛋白与磺酰脲类受体共同组成KATP通道,而磺酰脲类受体是由ABCC8基因编码。
KCNJ11基因和ABCC8基因都位于染色体11p15.1上,ABCC8基因3'端和KCNJ11基因5'端相距4.5kb[2]。
胰岛β细胞KATP的开启和关闭控制着胰岛素分泌行为。
当血糖升高时,葡萄糖代谢增强,导致细胞内[ATP]/[ADP]比例增高。
这个代谢信号引起KATP通道的关闭和膜的去极化。
随之发生的是依赖电压的Ca2+通道激活导致[Ca2+]升高并进入细胞,从而刺激胰岛素向细胞外的释放[3]。
已经发现SUR1有4种突变,其中16号外显子的-3C→T突变和33号外显子点突变(S1370A,TCC→GCC)为有义突变,不同的突变在不同人群中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也不一样[4]。
荷兰白种人群中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SUR1基因的16号外显子-3T的等位频率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的人群,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存在很强的SUR1基因16号和18号外显子的多态性连锁不平衡[5]。
丹麦白人中SUR1基因16号外显子的-3C→T的频率在2型糖尿病患者和对照人群间无显著差异,SUR1基因18号外显子无义突变(T761T,ACC→ACT)的频率在患者与对照人群中有显著差异[6]。
国外大量的基因研究已经证实KCNJ11基因发生杂合子突变会导致人类的糖尿病的产生。
HInoue等[6]于1997年报道在35个北欧高加索糖尿病人中检测出6个序列突变:Glu10gag→Lys10aag(E10K)、Glu23gag→Lys23aag(E23K)、Leu270ctg→Val270gtg(L270V)、Ile337atc→Val337gtc(I337V)和两个沉默突变。
而E23K(在23位点的赖氨酸K取代谷氨酸2型糖尿病的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周青(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铜陵244000)摘要: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即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其遗传表型具有很大的异质性,是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两方面为主要特征。
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该病具有遗传倾向,所引起的代谢紊乱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或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诸多危险因素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最为突出,目前已经发现有不同种族的多个基因与2型糖尿病关联。
关键词:2型糖尿病;基因多态性;胰岛素抵抗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2X(2008)01-0049-04收稿日期:2008-01-03作者简介:周青(1972-),女,江苏溧阳人,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讲师,细胞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49・・E)是最常见的一种误义。
(二)胰岛素(INS)基因异常人类胰岛素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1p15.1-11p15.5。
INS基因区位于11号染色体短臂上(1lp15),长约5Okb,编码酪氨酸羟化酶(TH)、IN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
Nakashima等对INS基因外显子3进行分析,发现Arg65(CGT)变为His65(CAT),该位点突变导致了高胰岛素原血症[7]。
裘卫仙等用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INS基因进行检测,发现患者的INS基因和正常人及其他患者相比有改变,提示INS基因改变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原因之一[8]。
Lean-nOlansky等报道在美国黑人2型糖尿病患者中存在胰岛素基因启动子的突变(TGGTCTAA)重复序列,该突变导致胰岛素基因启动子活力降低,引起临床糖尿病[9]。
但胰岛素基因启动子突变可能不是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重要遗传因素[10]。
(三)激素原转化酶(PC)基因异常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原只有经过PC去除部分肽段后形成成熟胰岛素,才能发挥胰岛素的生理功能。
日本学者与中国学者皆发现PC2基因第二号内含子存在多态性,其中(CA)21等位基因的频率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明显高于正常人群[11]。
(四)胰岛素受体(INSR)基因突变INSR的数目与功能异常均可影响INS的信号转导,导致IR。
INSR基因位于染色体19p13.2-13.3,现已发现30种以上的INSR基因点突变或者缺失与严重的胰岛素抵抗有关。
Moller研究发现INSR外显子20中存在一个异质性的点突变(CGG→CAG,Arg1174→Gln),该突变位于酪氨酸激酶区内,影响受体细胞内亚单位的结构,是遗传性胰岛素受体抵抗的重要原因[12]。
(五)胰岛素受体底物(IRS)基因突变IRS属细胞内糖蛋白,是胰岛素信息传递的重要介质。
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receptorsubstrate-2,IRS-1)基因多态性中有意义的是甘氨酸972精氨酸多态性位于和下游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相结合的两个潜在的酪氨酸磷酸化位点之间,当此种IRS-1蛋白变异型在体外细胞中表达时,引起PI-3K与IRS-1结合的特异性缺陷,而使PI-3K活性降低。
意大利的Esposion等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IRS-1基因上发现一新的错义突变Thr608Arg,它也通过PI-3K依赖途径损伤代谢信号而导致IR[13]。
胰岛素受体底物-2(insulinreceptorsubstrate-2,IRS-2)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胚胎和成人组织细胞质中的接头蛋白,主要在胰岛素受体等多种受体蛋白和效应分子之间起连接作用,从而介导细胞对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其他细胞因子等的反应。
人类IRS-2基因位于染色体13q8.6,有2个外显子和1个跨距约4.2kb的内含子,外显子1包括5'非翻译区(5untranslatedregion,5'-UTR)和开放阅读框(openreadingframe,ORF);外显子2含有ORF两个遗失的核苷酸、终止密码子和3'-UTR[14]。
曾卫民等研究发现,IRS-2基因3'非翻译区(3'-UTR)的4064位核苷酸T→C突变与湖南地区的2型糖尿病有关[15]。
二、葡萄糖代谢及其相关基因(一)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基因异常目前发现有8种GLUT,其中GLUT2主要表达在肝脏和胰岛β细胞上,它对胰岛β细胞葡萄糖敏感性及肝脏葡萄糖的利用极为重要,和胰岛β细胞内的葡萄糖激酶一起被称为葡萄糖浓度的感受器,调节胰岛β细胞INS的分泌。
葡萄糖转运子-2(GLUT-2)和葡萄糖激酶是葡萄糖传感系统的关键因子,调控着多个关键反应步骤。
已经发现该基因的两种突变Val197Ile、Thr110Ile。
Janssen等发现Thr110Ile在细胞表达后这种细胞的葡萄糖转运功能丧失[16]。
当Val197Ile突变的基因在卵母细胞表达后,这种细胞的葡萄糖转运功能丧失。
Roncero等[17]发现在下丘脑弓状核等多个大脑区域有GLUT-2和葡萄糖激酶mRNAs的表达,餐后血糖的升高可能受有GLUT-2和葡萄糖高表达的特殊下丘脑神经元调控,认为GLUT是催化葡萄糖分解代谢的限速步骤,而它本身受葡萄糖激酶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
GLUT4基因的异常直接导致GLUT4分子构型的变异,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
Kusavi等实验已经证明,GLUT4基因外显子9、11、4发现了基因突变,并且提出了高胰岛素血症外周组织对INS抵抗可能与GLUT4基因突变有关,使INS的生物学效应降低,从而出现IR。
(二)葡萄糖激酶(GCK)基因异常GCK基因主要在肝细胞和胰岛β细胞中表达,此外,在脑部(主要在丘脑下部)和胰岛β细胞、小肠内分泌细胞中(K细胞)也有表达,并在葡萄糖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细胞中对葡萄糖起调节作用。
GCK是糖代谢和胰岛素分泌调节中的关键酶。
它催化葡萄糖磷酸化为G-6-P,这也是肝糖原合成的前提。
GCK在胰岛β细胞中可以识别葡萄糖分子,在转录后水平调节GCK的表达,但此种调节只在葡萄糖生理浓度时较敏感,如果血糖持续升高或降低,此种调节不敏感[18]。
GCK可以影响β细胞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充当了一个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葡萄糖感受器”,在葡萄糖的体内平衡中起关键性作用。
在肝脏中,GCK在高血糖时使肝对葡萄糖易于摄取,并对葡萄糖敏感基因网络的适当调节有重要作用。
现已证实,如果肝脏GCK缺乏,也可以影响胰岛β细胞功能,使胰岛素分泌受损,但其机制尚不清楚。
人类GCK基因定位于染色体7p13,GCK基因变异可以发生于基因编码区、拼接位点区、启动子区等位置,使GCK基因变异的表现型差异较大,可以从葡萄糖耐量减低、幼年起病的成年型糖尿病、晚发的普通2型糖果病到妊娠糖尿病。
同时,GCK基因变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存在着明显的种族和地域的异质性。
已发现GCK基因启动子-30位点G/A变异与日裔美国人的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有关。
KIM等在胰岛β细胞中作为葡萄糖感受器的GCK基因启动子中确认了一个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反应元件(peroxisomalproliferatorre-sponseelement,PPRE),β细胞GCK-PPRE位于+47~+68bp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