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勘测设计(选线)

道路勘测设计(选线)


(三)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 1. 指定的特大桥是路线基本走向的控制点。 2. 大桥原则是应服从路线总体走向,一般作为路线走向的控制 点。 3.中小桥涵的位置应服从路线走向。 4.一般情况下,桥位中线应尽可能与洪水的主流流向正交, 桥梁和引道最好都在直线上。
各线都接近正交,线形也较舒顺美观,s型曲线

适用条件:路线主要控制点在 山谷一侧,相对高程不大。

自然条件特点:
山区河流,谷底一般不宽,两 岸台地较窄;谷坡时缓时陡,间 或为浅滩和悬岩峭壁。

河流多具有弯曲的特点;
河谷地质情况复杂;常有滑坍、 岩堆、泥石流等病害存在,寒冷 地区积雪、雪崩和诞流冰。

山区河流易出现洪水流量。

沿河线平、纵线形相对山区其他线形是最好的,而且 便于为分布在溪河两岸的居民点及工农业生产服务, 有丰富的砾石、石料以及充足的水源,可供施工、养 护使用。沿河设线,只要善于利用有力的地形、克服 不良的地质、水文等不利因素,在路线标准、工程造 价等方面都有可能胜于其他线形。因此山区选线,沿 河线为优先考虑的方案。 沿河线布局的主要问题: 1.路线选择走河流的哪一岸; 2.线位放在什么高度;
6.植被情况:地面的植物覆盖影响暴雨逞流、水土流失程 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路基土壤的水理和热理状况。
二、道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1.多方案选择:
2.工程造价与营运、管理、养护费用综合考虑:
3.处理好选线与农业的关系: 4.路线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 5.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影响: 6.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
三、选线的步骤和方法



1.路线总体布局:路线方案选择 路线方案选择主要是解决起、终点间路线基本走向问题。 (小比例尺1:2.5~1:10万地形图) 2.路线带选择 在路线基本方向选定的基础上,按地形、地质、水文等自 然条件选定出一些细部控制点,连接这些控制点,即构成路 线带,也称路线布局。(地形图1:1000~1:5000比例尺) 3.具体定线 定线就是根据技术标准和路线方案,结合有关条件在有利的 定线带内进行平、纵、横综合设计,具体定出道路中线的工 作。
6.2 路线方案选择
一、影响路线方案选择的主要因素 1.路线在政治、经济、国防上的意义,国家或地方建设 对路线使用任务、性质的要求,改革开放、综合利用等重要 方针的体现。 2.路线在铁路、公路、航道、空运等交通网系中的作用, 与沿线工矿、城镇等规划的关系,以及与沿线农田水利等建 设的配合及用地情况。 3.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自然条件的影 响;路线长度、筑路材料来源、施工等件以及工程量、三材 (钢筋、木材、水泥)用量、造价、工期、劳动力等情况及 其对运营、施工、养护等方面的影响。 4.其他如与沿线旅游景点、历史文物、风景名胜的联系 等。



2.气候: 气候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面水的数量、地下水位高 度、大气降水量及其强度和形态、路基水温状况、泥泞期、 冬季积雪和冰冻延续期。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施工期限和 条件。 3.水文及水文地质:水文情况决定排水结构物的数量和 大小,水文地质情况决定了含水层的厚度和位置、地基或 路基岩层滑坍的可能性。 4.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决定地基及路基附近岩层的稳定 性,确定有无滑坍、碎落和崩坍的可能;同时也决定土石 方工程施工难易和筑路材料的质量。 5.土质:土是路基与路面基层的材料,它影响路基形状和 尺寸的决定,也影响着路面型式和结构的确定。

二、平原区路线布设要点 (一)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 1.平原区新建公路要占用一些农田,要尽量做到少占和不占 高产田。

二、平原区路线布设要点

(一)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
2.路线应与农田水利建设相配合。布线要注意了解灌溉渠 道的分布情况,使路线尽可能少和灌溉渠道相交,布置在灌 溉上方非灌溉的一侧,或者布置在渠道的尾部,当路线和水 渠走向基本相同时,可沿渠堤布线,堤路结合。可减少占田 和方便灌溉。(P280图9-12)
推荐北线方案

评价路线方案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路线长度 (2)线形标准、技术指标 (3)占地面积 (4)工程数量:土石方、路面、桥涵、挡土墙、防护工程 (5)材料用量:钢材、水泥、木材 (6)劳动力:数量、来源 (7)工程总造价。

二、路线方案选择的方法和步骤
1.搜集与路线方案有关的规划、计划、统计资料及各种比例 尺的地形图、航测图、水文、地质、气象等资料。 2 .根据确定了的路线总方向和技术等级,先在小比例尺( 1 : 50000 或1:100000 )的地形图上,结合搜集的资料,初步研 究各种可能的路线走向。 3.按室内初步研究提出的方案进行实地调查,连同野外调查 中发现的新方案,都必须坚持跑到、看到、调查到,不遗漏 一个可能的方案。 4.分项整理汇总调查成果,编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上 级编制或补充修改设计任务书提供依据。
6.4 山岭区选线
山岭区特征:

地形方面:地面横坡陡、高低起伏大、地形变化复杂; 路 地质方面:山区土层薄,岩层厚,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变
线在平纵横三方面都受到约束。

化复杂

气候方面:山区暴雨多,山洪急,溪流水位变化幅度大。
沿河线、山腰线、越岭线、山脊线
一、沿河(溪)线
定义:沿河(溪)线是沿着河 (溪)的两岸布置的路线。
㈡基本要求:
通过室内研究和野外实地视察、论证并推荐路线的基本走 向、主要控制点、技术标准和主要技术指标,确定主要设计原 则和设计方案、概估工程数量、主要材料用量和投资、提出设 计阶段以及测设和施工安排意见。 ㈢步骤 (1)室内研究 (2)野外视察 (3)编写报告
视察工作是勘测设计前的必需的重要步骤
2、初测和初步设计
第六章 道路选线(4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 6.1 概述、引言 6.2 路线方案选择 6.3 平原区选线 6.4 山岭区道路选线 6.5 丘陵区道路选线 6.6 道路定线
设计任务:
在道路规划起终点之间选择一条技术可
行、经济合理、又能符合道路中心线的工作。
0 引言
1、道路可行性研究和实地踏勘
㈠目的:为编制计划任务书提供资料


平原区地形对路线的限制不大,基本线形应是短捷顺 直。(大戈壁滩、沙漠、草原) 但一般地区,农田密布,灌溉渠道网纵横交错,城镇、 工业区较多,居民点较稠密。


因此,先是把路线总方向内所规定经过的地点作为大 控制点。(城镇、工厂、农场、风景文物、名胜古迹 等) 要充分考虑近远期结合,尽量采用较高标准,以便将 来提高公路等级时能充分利用原有路基、桥涵等工程。
里程最短,由于交通量大,有超车需要,采用甲线 就桥梁而言,较好但路线较长
(四)注意土壤水文条件 合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高地布线。 应尽可能沿接近分水岭的地势较高处布线。 当路线遇到面积较大的湖塘、泥沼和洼地时,一般应绕避; 如需要穿越时,应选择最窄最浅和基底坡面较平缓的地方通 过,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路基的确定。 (五)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 1. 旧路改建为一级、二级公路:尽量利用旧路。 处理好充分利用与积极改造的关系 2. 新建高速公路:保留原路。 (六)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 平原地区一般缺乏砂石建筑材料,路线应尽可能靠近建筑材 料产地,以减少施工,养护材料运输费用。
推荐方案:一方案 (路线较短,线形标准较高,用地最省,造价最低)
南线近23km,但从公路网规划需要考虑从安渡去某市,则经南线要 绕远11km,远不如北线直捷。 两方案都有积雪问题。南线积雪较北线薄,且距离短,但越岭地形较 陡,需要展线,同时越岭段东侧有一段线形指标低,工程集中,且有 岩堆、崩塌、风积砂等病害需要处理。而北线沿线地形平坦,越岭不 需要展线。 北线旧路利用多,工程量要省。
6.1 概 述

定义:选线是在路线起终点之间的大地表面上,根据计划任 务书规定的使用任务和性质,结合当地自然条件,选定道路 中线的位置的过程。
一、自然条件对道路路线的影响 影响道路的主要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水文地质、地质、土壤及植物覆盖等。




1.地形: 1)平原、微丘地形 ( 1)平原,地形平坦,无明显起伏,地面自然坡度一般在 3°以内。 (2)微丘地形指起伏下大的丘陵,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下, 相对高差在100m以下,设线一般不受地形限制。 (3)河湾顺适,地形开阔且有连续的宽缓台地的河谷地形。 河床坡度大部分在5°以下,地面自然坡度在20°以下。沿河 设线一般不受限制,路线纵坡平缓或略有起伏。 2)山岭、重丘地形 (1)重丘地形:指连绵、起伏的山丘,具有深谷和较高的分 水岭,地面自然坡度一般在 20°以上,路线平、纵面大部分 受地形限制。 (2)山岭地形:指山脊、陡峻山坡、悬崖、峭壁、峡谷、深 沟等。地形变化复杂,地面自然坡度大部分在 20°以上。路 线平、纵、横面大部分受地形限制。 (3)高原地带的深侵蚀沟,以及有明显分水线的绵延较长的 高地。地面自然坡度多在20°以上。

3.当路线靠近河边低洼的村庄或田地通过时,应争取靠何 岸布线,利用公路的防护措施,兼作保村保田之用。

(二)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联系 基本原则: 过境公路:靠村不进村,利民不扰民 连接公路:选择适当位置与城市道路连接或穿越城镇。 1.国防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应尽量避免穿越城镇、工矿区及 较密集的居民点。 2.一般沟通县、乡、村直接为农业运输服务的公路,经地方 同意也可穿越城镇,但应有足够的路基宽和行车视距,以保证 行人、行车的安全。 3.路线应尽量避开重要的电力、电讯设施。当必须靠近或穿 越时,应保持足够的距离和净空,尽量不拆或少拆各种电力, 电讯设施。

平原区公路选线要点
平面线形应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避免采用长直线或小偏角, 但不应为避免长直线而随意转弯。 在平原河网地区,应注意避免软土地基,并根据河流及通航 情况,选择适当地点用较高的技术指标通过,并使交角适当, 平、纵线形组合良好,跨河构筑物最少。 平原地区城镇较多,居民集中,经济文化较为发达,人文环 境丰富,选线时应以绕避为主,尽量不破坏或少破坏,并采 用较高的技术指标通过。在避让局部障碍时,要注意线形的 连续顺畅。 纵面线形应结合桥涵、通道、交叉等构造物的布局,合理确 定路基设计高度,纵坡不应频繁起伏,也不宜过于平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