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有过两种教育,一种是全民教育,一种是应试教育。

其中,应试教育从过去一直延续现在,而且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中尤
其突出,几乎成了所有学校的定式教育模式。

这似乎与中国从古代
就开始实施的科举选拔制度有着很大的关联。

一、科举制度在古代的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的实施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十年窗前勤苦读,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选拔制度能使贫苦家庭的子弟通
过读书进入仕途,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国家选拔人才
也就有了更广阔的天地,也是国家在管理上更好地做到公平,公正,为广大平凡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而且一个人中
了举人、进士,改变了自己的地位,也能够从精神上鼓励了十个人、一百个人勤奋读书,形成了良好的求学氛围,这对提高整个民族的
文化素质,加快国家的发展步伐有着莫大的帮助。

二、科举留给当代教育的弊端
科举选拔制度只适合于当时对国家实施直接管理者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低的社会,而并不代表该制度的有利之处在当今社会也同
样适合。

可是,当代的教育界充分肯定了科举制度在今天的教育选
拔中的作用,例如以类似于科举制度的方案实行高考制度,而文化
界则纷纷痛斥科举与高考的弊端。

无可非议,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继承古代的文化,但我们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过程强调的是发展与继承相结合,
而不是脱离实际地进行生搬硬套。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丁
学良先生指出:“科举教育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什么都要找到先圣
的依据,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看本本”。

无论是你的思考还是学
习的过程和考试方法,你在整个学习期间的表现、总的评价,它都
要靠老本本来裁决。

这导致了文明的萎缩、衰落。


而事实告诉我们,现在广大考生参加高考的目的就在于渴求一夜暴富,为了找个所谓的“铁饭碗”,晋升到社会的上层。

于是,就
为了一个文凭而努力苦读。

但苦读是否真的能够找到所谓的“铁饭碗”呢?如果我们的学者仅简单地把学习的目的看作是为了在高考中
脱颖而出,晋升到社会上层的话,那么在高考中落榜的学者是否从
此就可以不再学习了?如果招聘单位依然片面地以“学历”为评定人
才的第一标准回答的话,那么没有考到硕士、博士学历的学者是否
从此就注定只能停留在社会的下层了呢?
针对当今教育的这种怪状,冯雪梅先生曾一连串发问:有高学历是否就意味着好工作?上了研究生是否一定能“物有所值”?对学生
而言,付出3年的时间和精力,是否有所收获与回报?对社会而言,
是否真正培养了所需之才?对前面的两个问题我们没有做答的选择,
因为这是社会现状的大势所趋。

或者,用作者自己的回答更好些:
不读研吧,没出路;读研吧,后悔。

三、认识科举制度的狭隘性
面对现实生活中残酷的现实和矛盾,我们不禁地提出这样的疑问:“中国的学者到底是“学”生还是“考”生?但在疑问的同时,我们
更应该回顾历史,更深入全面地认识科举制度这一文化。

《中国教育简史》一书中介绍了科举考试的几种主要方法:
(1)帖经,既考官任择书中某一段,将左右两边遮住,再用纸条
贴盖该段中的数字或数句,令考生填出。

类似今天的填充考试,偏
重测试记忆力。

由于这类题目仅需要熟读经书及注疏,容易应对,
有时贴经落到冷僻一类,贴去孤章绝句,年头月尾,以此汰选学生。

(2)问义,分笔试(“墨义”)和口试(“口义”)两种。

被试者按
试题要求叙述经典中相关事实与大义,属简单的经义对答。

如题目是:“‘作者七人矣。

’请以七人之名对之。

”考生须知此句出自《论语·宪问》及注疏所说伯夷、叔齐等七人,然后据此作答。


不知,则答:“对未审。


(3)策问,考生就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发
表评论,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常由考官设题指事,考生做论述
文章。

它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经史知识,智慧谋略和写作水平,所
以是一种科举基础方法。

但流弊是助长考生唯缀辑习读旧策以应考
的不良学风。

4)诗赋,开耀元年(公元681年)规定进士科加杂文二篇,杂文指箴、铭、论、表等,偏于应用文辞写作。

神龙、开元间,始试诗赋,后明确进士试杂文试一诗一赋。

此类诗体称为试贴诗,
别称省题诗,省试诗,格律体载有严格规定,要求诗韵协调,文体
典雅而华美。

赋体乃诗体的变体,是骈文所诗化,同样限韵,讲究
对偶、用典。

从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大都仅局限于《四书》、《五经》,而忽视了自然科学的实际运用。

它把恒定人
才的一切标准仅局限于一篇文章中,这也就意味着考生不需要具备
任何实际操作的能力,造成了中国古代的考生仅仅是书呆子!
四、当代教育与科举制度
在当代,教育界在借鉴古代科举制度的时候就仅仅借鉴了这一制度能够通过笔试的方式进行人才的选拔,却没有从根本上排除了科
举考试的弊端。

在当代教育模式中,对人才选拔方式依然实施类似于古代科举制度的“学历制”。

既以考试为评定教育的主要方式,把成绩看作是
评价的标准,这使得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负面作用,改变
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意义。

尤其是现在的教育在考试的题目中,大
都以记忆性的知识较多,而且几乎是仅以一次期末考试就评定了学
生所有的能力,而大都忽视了学生平时的表现。

这使得学生天天死
记硬背书上的知识点,为了一张能够证明学历的文凭而在苦读。


显然是没有真正地考察到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

并且从一定
程度上鼓励了学生在学习中采用死记硬背而不求理解的做法。

我以为,中国这些腐朽的文化遗留一天不改变,我们的考生还得在这个
痛苦的“考海”中挣扎,所以,要改变腐朽的文化,首先得改变我
们的考试制度和评定人才的标准。

五、必须正确认识古文化
古文化的腐朽对我们当代先进文化的发展确实带来了许多阻碍的因素,那在发展当代文化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古代的文化呢?这
就要求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古代文化,既要肯定古代文化的先进性,又要看到古代文化的腐朽性。

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
态度去继承。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根据社
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断推陈出新,革故
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让古文化在现代文化前进中发挥积极
的作用。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知道,古代科举制度对当代教育的影响就像一把双刃剑。

我们在借鉴古文化的时候要择优去劣,决不能盲目跟从,只有这样,古文化才能在当代发出耀眼光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