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研究

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研究

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研究
【摘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是伴随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工业化、信息化与现代化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认为,发展都市圈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参与世界经济分工与竞争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我国对都市圈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都市圈的定义、划分标准与形成机制,并开展了广泛地都市圈规划。

一般认为,都市圈的形成是通过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与吸引作用,使中心城市与周围的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分工与合作,形成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产品流动、资金流动、技术流动以及信息流动等,从而出现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圈域,构造一体化的生产与流通网络。

具有多中心(或单中心)、内聚性、网络化等特征。

都市圈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政策机制与市场机制,是政府力、市场力与社会力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苏锡常都市圈是江苏省“十五”城市发展战略中提出的,旨在接轨上海,加快与周围地区的分工与合作,减少行政区经济的运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都市圈的整体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和国际经济联系与合作。

由于具有相同的地位位置与自然条件、相同的发展历史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相似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很早就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从苏锡常经济区、苏锡常港口城市群(城市群)到苏锡常都市圈,人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从历史上看,随着区域开发与经济的发展,苏
锡常地区逐渐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的城市体系与市场结构;到明清时期,这一体系发展到极至,苏州的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是区域内也是全国最大的城市,货物、人口、信息等以苏州为聚散中心,并随着城镇的广泛发育,初步构成了大运河城镇密集带和沿长江城镇密集带,从而奠定了现代苏南地区城镇空间格局的基础。

鸦片战争后,以上海为中心的港口城市城镇体系与树枝状市场结构取代了以苏州为中心的城镇格局与市场体系,苏州等许多城镇的商业机制削弱,部分城镇与城市衰落。

从此,上海作为一个“外在因素”对苏锡常地区的发展与空间关系的演替就施加了巨大的影响。

从上海扩散的产业、技术、资金与信息,造就了无锡等新型工业城市的崛起,一方面构建了苏锡常地区近代工业带,另一方面无锡已经取代苏州成为苏锡常地区的经济中心、交通中心与贸易中心,大而一统的区域市场与经济联系被分割。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更加固化了区域的分割,导致城乡之间由分离走向对立,区域二元结构典型;城市之间也各自独立发展,区域联系日益弱化。

改革开放后,利益于上海的产业、技术、信息与人才的支持与各种制度的变革,苏锡常地区的空间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苏锡常地区的乡镇工业迅速发展,城乡关系由对立走向互补,城乡二元结构演变为三元结构;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远快于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市县差距不断缩小,市县格局呈强县弱市;市县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有所发展,但受地区利益的驱使,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导致了地区竞争关系强化。

外资的大量引入,形成了苏锡常地区与上海及国际的分_L与合作,但也淡化了区域内的经济联
系,甚至强化了经济白组织的水平,因而在都市区)“泛发育的同时,市县离心化倾向也渐趋明显。

加入WTO、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尤其是上海都市区(圈)的发展以及行政机制(如苏锡常都市圈规划、都市圈管理体制等)等因素,为苏锡常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环境与运行平台。

从总体上说,苏锡常都市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有不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都市圈,其未来的走向主要有两个方向:松散型都市圈与分裂(苏州融入上海,锡常构成相对独立的都市圈)。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不能完全割裂苏锡常地区固有的社会经济联系。

因而,从整个区域的发展来说,完善交通、通讯、能源、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市场等网络,建立具有一定职能的跨地区协调组织,都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空间结构聚集与扩散社会经济联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299.2
【目录】:中文摘要5-6英文摘要6-9绪言9-140.1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研究的背景9-100.2研究思路100.3主要内容10-130.4主要创新13-14第一章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研究综述14-241.1国内外关于区
域关系研究的演进14-161.2都市圈空间关系研究的进展16-201.3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研究进展20-24第二章都市圈及其空间关系24-532.1都市圈24-352.2都市圈、城市群与城市行政区35-372.3都市圈形成机制37-392.4都市圈经济运行基础39-412.5都市圈空间关系41-53第三章苏锡常地区近代城镇空间关系的演变53-1123.1孙吴之前53-563.2孙吴至南北朝56-593.3隋唐至宋元59-683.4明清时期68-873.5鸦片战争至民国87-112第四章苏锡常地区现代空间关系发展112-1614.1城镇体系的变化112-1224.2都市圈空间关系的变化122-161第五章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演变的因素分析161-1865.1自然地理基础1615.2历史文化背景161-1635.3社会经济条件163-1645.4交通网络的发展164-1735.5制度变迁173-1805.6行政区划体制180-186第六章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的走向与整合186-2086.1WTO 与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186-1916.2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的空间关系191-1956.3苏锡常都市圈的演化195-2006.4苏锡常都市圈的整合200-2046.5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的管治204-208结论208-215主要参考文献215-22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