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首野望[唐]王绩(八上)原文词语解释赏析东皋/薄暮①/望,徙倚②/欲何/依。
①薄暮:傍晚。
薄,接近。
②徙倚:徘徊。
炼字: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内容:颔联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出浓浓的秋意,为下面两句设置了背景。
牧人/驱犊③返,猎马/带禽归。
③犊(dú):小牛。
这里指牛群。
内容:颈联写人,写近景、动态: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看到牧人猎人皆有所归,“我”却独无,景中折射出诗人忧郁、落寞的心绪。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④。
④采薇:采食野菜。
后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情感: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直接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识相知的朋友,孤独无依,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之士了。
【参考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文学常识】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本诗主旨】本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彷徨、孤独和苦闷的情怀。
【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
如颔联、颈联。
2.动静结合。
如颔联写静景,颈联写动景。
3.首尾呼应。
如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喜悦的心情,也抒发了诗人思亲念乡的情怀。
B.“徙倚欲何依”中的“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C.“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随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D.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的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2.试描述本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第14首黄鹤楼[唐]崔颢(八上)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晴空万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极其茂盛。
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
3.全诗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第15首使至塞上[唐]王维(八上)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2.[2019年贺州9(1)题2分]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广阔无垠的大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如带,一轮落日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显得又大又圆。
3.[2019年贺州9(2)题2分]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耐人寻味,请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抒写了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表达了思乡的情怀,也透露了被排挤出朝廷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第16首渡荆门送别[唐]李白(八上)原文词语解释赏析渡远/荆门外,来从①/楚国游。
①从:往。
内容:首联叙事,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到达荆门外。
以“荆门外”“楚国游”交代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②流。
②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内容:颔联、颈联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
炼字:“随”字将群山与原野位置的渐变与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内容: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将水中的明月比作飞下的天镜,反衬江水的平静;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化万千,如梦如幻,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仍怜③/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③怜:喜爱。
修辞、情感:“故乡水”指流经故乡的水,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情感。
【参考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依旧怀念故乡的水,它把我送到万里之外。
【本诗主旨】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和思念之情。
【写作特点】1.动静结合、移步换景。
如颔联、颈联。
2.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
如颈联。
3.运用拟人修辞。
如尾联。
4.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
如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B.颈联承接颔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2.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示例: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江水浩荡在广阔无垠的大荒原上流淌。
第17首钱塘湖①春行[唐]白居易(八上)原文词语解释赏析孤山寺北/贾亭②西,水面初③平/云脚低。
①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②贾亭:即贾公亭。
③初:刚刚。
内容:首联点题,交代游踪。
勾画了西湖早春的轮廓,是从大处落笔。
画面描述: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
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冬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堤持平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④,谁家新燕/啄春泥。
④暖树:向阳的树。
内容: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的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
可谓描摹细腻。
炼字:用“争”和“啄”两个动词,传神地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图,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给人以清新之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内容:颈联写植物的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
炼字:“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形象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续表原文词语解释赏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⑤。
⑤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表现手法: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之情。
“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春和景明气象。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参考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不知哪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泥在筑巢。
繁茂又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才长出来的小草刚刚能够遮盖住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杨浓阴下的白沙堤。
【文学常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本诗主旨】本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写作特点】1.善于把握景物的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如颔联。
2.直抒胸臆。
如尾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春意盎然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颔联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几处”“谁家”妙在说不清,让读者放飞想象。
C.颈联中,诗人看到的是一幅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尾联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早春场景。
示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不停地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3.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动词:争、啄。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出燕子忙碌而兴奋的样子,把燕子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全诗洋溢着早春的活力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