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病的中医治疗原则
2012-09-11 14:07 【大中小】【我要纠错】
本病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因邪气杂至,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祛痰、化瘀通络等治法应相互兼顾,因邪气有偏胜,祛邪通络又各有重点。
正气不足是本病的重要病因,久病耗伤正气而虚实夹杂者,应扶正祛邪,且扶正有助祛邪。
风邪胜者或久病人络者,应佐养血之品,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寒邪胜者,应佐助阳之品,使其阳气旺盛,则寒散络通;湿邪胜者,佐以健脾益气之品,使其脾旺能胜湿;热邪胜者,佐以凉血养阴之晶,以防热灼营阴而病深
难解。
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是虚证、顽痹的重要治法。
关键词】痹病;临床;中医;治疗
痹病与现在提出的风寒湿性关节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中的寒湿阻络证、瘀痰阻络证非常相似,现将其特点及诊治体会介绍如下。
1 特点及病因
痹病起病缓慢,反复迁延不愈;以全身关节肌肉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
病因是各种原因所致人体虚损,在较长期感受风寒湿邪侵袭人体留于关节、肌肉,以致气滞血凝、血脉挛急,致使关节、肌肉气血痹阻而反复发作。
中医对痹病的认识是在《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按照《黄帝内经》的观点,凡是寒冷湿的因素作用于人体都可引起血脉、肢体、皮肤、肌肉的收缩挛急,而热的因素则造成松弛、伸张。
《内经》认为风寒湿之邪外袭人体,可以导致血气凝结,外邪与凝结的血气相搏结,就会导致寒性关节痛的发作;说明外邪是发病条件,关键还在于患者经常感受风寒湿邪,不能及时祛除外邪,为外邪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种观点已经与今天的西医学观点接近。
2 临床表现
初期多以小关节呈对称性疼痛、肿胀,好发于指关节或背脊,晨僵活动不利;中期病久受累,关节呈梭形肿胀,压痛拒按,活动时疼痛;后期关节变形僵直,周围肌肉萎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3 辅助检查
类风湿因子阳性;病变发作期血沉加快;X线摄片可见骨质疏松、骨刺改变等。
4 中医治疗
4.1 中医辨证分型痹病有风寒湿阻、风湿热郁、痰瘀互结、肾虚寒凝、肝肾阴虚、气血亏虚等证型,但临床常常是相互夹杂。
临床上以肾虚、风、寒、湿、痰、瘀兼杂致病者居多。
治宜祛风散寒除湿,益肾化痰祛瘀。
4.2 基本方用补肾祛寒治痹汤(《方剂心得十讲》)川断15 g,补骨脂12 g,淫羊藿12 g,独活12 g,桂枝12 g,制附片12 g,赤芍10 g,白芍10 g,苍术10 g,牛膝12 g,威灵仙15 g,骨碎补12 g,知母12 g,防风12 g,伸筋草25 g,熟地黄15 g,麻黄10 g,松节12 g,炙穿山甲10 g,自然铜12 g,以500 ml水煎服分早、中、晚三次服用,2日/剂。
4.3 辨证加减畏寒怕冷较甚,遇寒痛剧者,为寒湿重症加细辛、制川乌、制草乌等以散寒止痛;以上肢为主者去牛膝、独活,加姜黄、羌活、桑枝等引药入上肢;筋脉拘急较甚者,去苍术、防风、松节,加生薏仁、木瓜等以舒筋缓急;脊背强直、关节不利者,去松节加狗脊、鹿角胶、羌活等以利关节;挟痰瘀互结,兼见关节漫肿日久,僵硬变形,疼痛固定,痛如针刺,舌质紫暗,苔白腻者,加血竭、乳香、没药、苏木、红花、白芥子以活血祛瘀;若兼肝肾阴虚,而关节畸形,局部灼热疼痛,形瘦骨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去独活、桂枝、附片、苍术、松节等温燥之品,酌加山茱萸、生地、淮山药、黄柏、地骨皮、银柴胡、青蒿等滋阴清热;兼气血两虚而行动艰难,面色淡白,心悸自汗,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者,加黄芪、人参、当归、丹参等以益气补血。
邪郁发热,兼见关节红肿疼痛如燎或有发热恶风,有汗不解,口渴、便干、尿赤、舌赤、舌红苔黄、脉浮数者,去苍术、淫羊藿、松节、附子,酌加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炙马钱子等清热解毒或致用泽补汤。
5 典型病例
患者,女,50岁,农民。
十余年来,开始时全身各关节疼痛且伴时有腰痛僵直感,弯曲受限,关节肿大;现弯曲受限程度增加,各手指呈梭形杵状指,右髋关节疼痛牵及右腰疼痛,外展受限,走路困难,疼痛发作时卧床不起,若遇冷水或吹风下雨天气而疼痛加剧。
经多处治疗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骨质增生,服骨刺平片、骨髂风痛片及中药具体不详,效果甚微;后又经住院补液理疗等症状好转后又复发。
于2004年2月来我院就诊见舌苔白厚微黄,略腻,舌质略暗,脉象沉滑,尺沉略细。
四诊合参诊断为痹病,辨证为肾虚风寒湿瘀兼杂,治宜补肾祛寒,散风除湿,化瘀通络。
处方用:补肾祛寒治痹汤加鹿角霜10 g,制附片10 g,海桐皮15 g,以450 ml水煎服,2日/剂。
三余剂后各关节痛略有减轻,上方略加减服用30剂后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腰痛减轻,僵直消失,再连续服用20剂后诸症消失。
临床随访两年未发。
6 按语
痹病为难治性疾病。
以本方治疗缓解后,应继续使用补肝益肾,益气血的方药,以培补正气,巩固疗效。
本病在治疗中常用雷公藤与马钱子。
二药均为剧毒之品,马钱子应用传统方法严格炮制后,谨慎使用,用丸散剂,每日用量一般为0.3~0.6 g,雷公藤的用法是随制剂的不同而异,入煎剂,带皮全根,每日用量为10~12 g,去皮根心木质部每日15~25 g。
腰椎病吃什么好,腰椎病发病时往往不是单一类型,而经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出现。
生了腰椎病可以出现上面所说的一些症状,这些症状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包括情绪、睡眠、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等;除此之外,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还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脑功能减退、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引起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甚至瘫痪。
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显示,临床上有70多种症状与腰椎病有关,因此,腰椎病还须早防早治,以免引起后患。
腰椎病吃什么好,腰椎病患者吃什么好呢?腰椎病患者的饮食是很重要的。
不管是治疗过还是从未进行正规的腰椎病治疗患者,这都是他们所关注的问题。
腰椎病患者由于生病而减少了必然的活动量,所以腰椎病患者的饮食摄入量应适当减少,特别是在急性期卧床的病人,除活动减少外,消化功能也明显降低,胃肠蠕动慢,所以腰椎病患者的饮食要注意多吃蔬菜、水果及豆类食品,肉及脂肪较高的食物尽量少吃,因易引起大便干燥,排便用力。
腰椎病吃什么好,腰椎病患者的饮食要注意摄入钙,钙是骨的主要成分,所以要充分摄取。
成长期自不必说,成年以后骨也要不断进行新陈代谢。
另外,钙还有使精神安定的作用可以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钙含量多的食品有:鱼、牛奶、酸奶、芝麻、浓绿蔬菜、海藻类。
维生素B含量多的食品:粗米、精米、大豆、花生米、芝麻、浓绿蔬菜。
腰椎病吃什么好,蛋白质是形成肌肉、韧带、骨不可缺少的营养素,这是腰椎病患者的饮食重点之一。
蛋白质含量多的食品有:猪肉、鸡肉、牛肉、肝脏、鱼类、贝类、干酪、鸡蛋、大豆、大豆制品。
腰椎病吃什么好,腰椎病患者的饮食还要注重维生素E,它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流、消除肌肉紧张的作用,用于缓解疼痛。
维生素E含量多的食品:鳝鱼、大豆、花生米、芝麻、杏仁、粗米、植物油。
养血益气:
马铃薯(洋芋,土豆,山药蛋)味甘,性平.作用:补气,健脾.宜于脾虚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芽的马铃薯芽与皮有毒,忌食.
红薯(甘薯,地瓜,番薯)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香菇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作用: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栗子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作用: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气滞腹胀者忌食.
红枣(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鸡肉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中益气,补精添髓.宜于脾胃虚弱,疲乏,纳食不香,慢
性泄泻.实证,热证,疮疡和痘疹后忌食.
兔肉味甘,性凉.作用:补中益气,凉血解毒.宜于脾虚食少,血热便血,胃热呕吐反胃,肠燥
便秘.虚寒,泄泻者忌食.
病情分析:常用的具有补肾益精作用的食物有:海参、牡蛎、鳖肉、鳆鱼、鱼鳔、黑芝麻,桑椹、牛奶、核桃仁,冬虫夏草、莲子、猪肾、人参、鹿肉等。
常用的具有补肝养血作用的食物有:枸杞子、何首乌、藕粉、胡萝卜、松子、桑椹,黑芝麻、葡萄和墨鱼等。
意见建议:中医讲究黑色入肾,吃一些黑色种皮的杂粮像:芝麻、黑米、薏米、黑豆,再辅以别的杂粮熬粥或蒸饭都是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