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省晋城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报告

山西省晋城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报告

第一章晋城地区概况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一节地理位置及概况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区位适中,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河南的重要门户。

太焦、侯月铁路纵贯本境,晋焦高速、二广高速、晋阳高速、207国道、省道与县道、乡道交织成网,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

晋城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

图1-1晋城市行政区划图晋城市下辖城区、泽州、高平市、阳城、陵川和沁水六县(市、区),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

总耕地面积为283.38万亩,人均耕地1.42亩。

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2.3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09万人,占总人口的43.33%)。

2007年全市总人口中,男性为112.02万人,占总人口的50.38%;女性为1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49.62%,性别比为101.55。

全市人口中有22个民族。

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最多,主要分布在城区。

晋城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大陆性季风影响,区内地形地貌复杂,各地区小气候差异大。

全市可分为:温寒作物区,温凉儿物区,温和作物区,温暧作物区。

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委少雨多风,干旱时有发生;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秋季温和凉爽,阴雨天气多;冬季寒冷,雪雨稀少。

干旱、冰雹、暴雨、大风、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

为“长日照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393~2630小时之间,平均为2563小时。

年平均气温7.9-11.7°C,无霜期一般在185天左右。

年降水量在626-674亳米之间。

年降水日数为90-98天。

第三节矿产资源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

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地下,蕴藏着煤、煤气层、锰铁矿、铝土矿、铜、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

特别是煤、铁的储量十分可观,有“煤铁之乡”之美称。

煤炭资源以无烟煤为主,储量约占全国无烟煤储量的1/4以上,占山西省的1/2多。

全市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6.4%,总储量808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271亿吨。

晋城煤炭具有含硫量小,发热量高,可选性好的特点。

所产块炭晶莹光亮,燃烧无烟无味,素有“白煤、香煤、兰花炭”之称,曾被英国皇室选为壁炉专用煤,销往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英国、日本、韩国、东南亚、西欧等国家和地区。

2001年在沁水县南部发现并探明了一个大型煤层气田——沁水煤层气田,煤层气目前探明储量为1000亿立方米。

1984年该市被国家定为全国化肥和化工原料煤基地。

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在晋城建设以优质煤为原料的高浓度氮肥基地。

第四节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丰富。

晋城山川秀丽,自然风光旖旎,文物古迹遍地,发展旅游业潜力很大。

沁水县境内下川遗址和历山自然保护区,山谷幽深,森林蔽阴,飞瀑流泉,阴阳错落。

动人的神话传说和绮丽的自然风光,使其更具魅力。

阳城县境内的蟒河自然保护区以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猕猴出没于林间,成为山西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陵川县境内有著名的棋子山,被认为是世界围棋的发源地。

王莽岭上,太行山峰,叠嶂起伏,云雾如烟,奔涌如潮,犹似泼墨山水画卷。

锡崖沟挂壁公路,令人叹为观止。

深秋红叶,百里长卷似晚霞烂漫,让人留连忘返。

此外还有佛子山、西溪真泽宫等许多如诗如画的自然人文景观。

泽州县境内始建于北宋的道教宫殿玉皇庙,其"二十八宿"雕塑,是元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始建于北齐年间的青莲寺,其罗汉殿内"五百罗汉名号牌"则是举世罕见的珍宝。

而颇富传奇色彩的"子母柏"则成为青莲寺的又一奇观。

晋城市森林资源可观,有森林面积38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6%。

沁水县历山舜王坪一带至今保留着全省仅存的一块面积为73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

天然牧坡草地25.47万公顷,是山西的畜牧业基地之一。

中国北方最大的示范牧场就建在沁水县境内。

晋城市桑蚕丝绸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北方著名的蚕桑丝绸之乡,丝产量占山西省80%,也是目前华北最大的蚕桑丝绸基地。

所辖阳城县为华北第一大蚕茧大县,《穆天子传》中就有周穆王“休于获泽(今山西省阳城县),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的记载。

国家质检总局2006年192号文件向全国公告,对“阳城蚕茧”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野生动植物资源可观。

素有"山西生物资源宝库"之美称。

国家现已在阳城蟒河和沁水历山建立了两个自然保护区。

国家稀有动物猕猴、大鲵就生长在蟒河保护区。

在野生植物资源中,有珍贵的野生猴头、木耳、蘑菇等菌类微生物。

晋城还是全国五大山楂生产地区之一和山西省天然保健食品生产基地,盛产黄梨、山楂系列保健食品和药物保健食品等。

晋城还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蚕茧产地和丝绸生产基地,丝产量占山西省的80%。

第二部分地质概况第一节地层晋城地层以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为主。

其主要分布情况如下:太古界:零星分布于东部和西南部出路在陵川横水、大河口和迈河一带及阳城县羊圈底庙一带。

陵川大河口主要为片麻岩系地层,阳城羊圈底庙有黑云、片岩、黑云片岩和二长片岩、鱼闪片岩和片麻岩,局部有透镜状大理岩。

厚度分别大于300米、500米。

元古界:主要分布于阳城县羊圈底庙以南一带。

由变质砾岩、红色厚层粗粒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和绢云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绿泥白云片岩组成,厚354米。

陵川县和阳城县一带。

由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的砂岩灰紫红色页岩、含海绿隶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及含灰岩、泥灰质白云岩组成。

厚555~1200米。

李圪塔、横河、杨柏一带厚几米到几千米。

古生界:寒武系:主要分布于市区东部和南部,陵川、晋城、阳城和沁水呈弧形代状分布。

由砾岩、砂岩、页岩、泥灰岩、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和白云等组成,厚377~570米。

奥陶系:分布较广。

由灰岩、泥灰岩和含燧石白云岩组成。

厚476~700米。

志留系:晋城市无分布。

泥盆系:晋城市无分布。

石炭系:主要分布于陵川、阳城、沁水。

由沙岩、页岩、泥岩、铝土矿、灰岩及煤层、铁矿黄铁矿等组成,厚32~252米。

二叠系:主要分布于沁水拗陷中,从高平、陵川经晋城到阳城、沁水弧形出路。

由细砂碎悄岩及泥质岩组成,中下部含丰富的植物化石。

厚度为141~795米。

中生界:三叠系:主要分布于沁水县城以北,高平市局部。

由岩性为红色、砖红色中细粒长石砂岩、沙质泥岩、页岩及灰绿色、黄绿色、灰白色长砂岩等组成。

侏罗系:晋城市无分布。

白垩系:晋城市无分布。

新生界:第三系:主要分布于晋城市区以北至高平市区以南丘陵区,由岩性为土黄、灰绿、棕红式粘土及砂质粘土,含有锰铁质、钙质结核。

厚度12~20米,最厚40米。

第四系:主要分布于高平及晋城盆地,由坡积、洪积和冲积物组成,厚度约0~42米,岩性为棕红、紫红等粘土、亚粘土,夹细砂、粉砂及中粗砂和砾石层。

第二节构造一、多旋回学说多旋回学说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所倡导。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处山西省东南部,山西省位于中朝准地台的中部,其次级构造单元分别归属山西断隆、鄂尔多斯台坳、内蒙地轴、燕山太褶带、豫西断隆,并以山西断隆为主题构造。

随着整个中朝准地台经历了地槽、地台及大陆边缘活动带三个演化阶段:地槽阶段经历了阜平旋回、五台旋回和中条旋回,形成褶皱基地,地槽阶段结束;长城纪开始转变为地台,沉积了盖层;晚三叠世末(印支运动之后),进入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燕山旋回使地台盖层发生了强烈褶皱断裂,并有岩浆侵入,新生代以来断块升降运动为主并伴以玄武岩浆的喷溢,形成汾渭等断陷盆地。

该多旋回演化模式对山西省前长城纪地质构造演化规律的认识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二、地质力学地质力学时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所创立。

在其一些著作中,已多处涉及到山西省的地质构造,主要可以归纳如下:1.山西为一个大致走向南北的穹窿地块,由西向东逐渐昂起。

东邻新华夏系的华北挽近陆槽,西邻祁吕-贺兰山字型的伊陕盾地,北邻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南邻秦岭-昆仑纬向构造体系。

2.经向构造体系:主要有黄河东侧构造带、太岳山构造带和太行山构造带,分别断续纵贯于山西省的西部、中部和东部。

其发育过程南强北弱,对燕山期岩浆岩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3.新华夏构造体系:在东经111°20′以东的广大区域展布。

构造型式主要有山西中、北部较大规模的多字型构造、棋盘格式构造及北北东向折断带。

其生成的构造应力场都是西部向南、东部向北的直线扭动方式,由于他们所在地区的岩石力学性质和边界条件以不同表现形式亦不同。

第二章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第一部分地貌特征晋城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87.1%,其中山地占58.6%,丘陵占28.5%。

东部、西部和南部,群山连绵,山崇岭峻;北部和中部,丘陵起伏,盆地相间。

盆地及山间宽谷占总面积的12.9%。

全市平面轮廓略呈卵形。

内地起伏较大,最高是舜王坪,海拔2322米;最低是沿河、丹河下游河谷,海拔接近300米;相对高差为2000米。

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800米。

东部及东南部为太行山脉,西南是王屋山(中条山东北端),西北部是太岳山的南延部分。

这些山地在地貌上以中山为主,部分为高山;中部沁河、丹河流域多属中低山、低山丘陵、盆地和谷地。

整个地区的地势呈东西北高,中部、南部低的簸箕状。

根据地表形态,结合开发状况,全市可分为高中山区、中山区、中低山区、低山——丘陵区、山间盆地与山间宽谷地区、破碎黄土塬区等6类。

有的类还可分为若干个地貌区,共可分为16个地貌区。

其中,高中山区有舜王坪高中山区;中山区有太行山——王屋山中山区、东峪中山区、中村中山区、胡底中山区;中低山区有沁水中低山区、李寨中低山区、冶头——大兴中低山区;低山——丘陵区有次营一白桑低山区、阳城——北留低山区、大阳——附城低山区、秦家庄低山区;山间盆地与山间谷地区有晋城山间盆地、沁水——阳城山间宽谷地、高平盆地;破碎黄土塬区有高平团池黄土塬区。

第二部分第四纪地层特征及分布下更新统:楼则峪组:黄、棕黄色细沙、粉砂、灰黄、土黄色亚沙土与棕红、褐红、灰褐、棕黄色亚粘土、粘土互层夹灰绿色亚粘土、灰白色泥灰岩薄层。

下部夹数层黄色中-粗砂岩。

亚粘土岩中常含铁锰质结核、钙质结核,灰褐,灰绿色粘土,亚粘土中常见到腹足类及其它化石碎片。

大墙村组:本区内分布广而零星。

枣红色、鲜红色粘土、含砂质粘土。

一般含有铁质薄膜和小结核。

中更新统:小常村组:褐黄、锈黄、浅紫色砂层与砂质粘土、粘土互层,夹钙质砂岩透镜体。

其下部砂层具交错层理,底部常有砂砾石层出现。

离石组:分布普遍。

上部,黄红、棕黄色砂质粘土,夹有3-5层棕褐、棕红色古土壤层及黄白、灰黄色钙质结核层;下部及底部,常见棕红色粘土或与棕黄色含砾砂质粘土互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