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书一、工程概况:郁金香街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城市次干路,北起葵松路,南到雪松路,全长635.039米,红线宽度34米,是沈水生态科技创新城的一条重要道路,建成后将对科技创新城的开发建设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二、设计依据:1.业主提供的相关规划资料(道路平面规划、道路竖向规划、路基横断面规划)2.《业主提供的电子版地形图》(1:1000)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5.《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6.《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7.《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8.《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9.《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10.《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11.《城市道路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05MR101)12.《城市道路路基路面及其他设施》(国家建筑标准图集MR1)13.国标《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14.《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MR601)15.《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1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三、技术规范及标准:(一)道路工程设计技术规范及标准:四、平面设计:(一)、平面设计原则1.道路平面位置考虑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
2.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二)、平面设计内容郁金香街起点与葵松路(原杜松路)相接,起点坐标:X= 4615030.390,Y= 41523802.945;道路由北向南延伸,终点与雪松路相接。
终点坐标:X= 4614395.350,Y= 41523802.951。
道路全长635.039m。
施工范围为K0+013~K0+580。
道路路线范围内及周边地块征地基本完成,因此原有水田灌溉沟渠全部取消。
主干渠做改渠处理,具体位置详见《道路平面图》。
五、纵断面设计:(一)、纵断面设计原则1.严格执行规范,参数取值不小于一般最小值,特殊情况需特殊对待。
2.纵断面设计需针对规划、现场情况及排水要求进行综合考虑,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二)、纵断面设计内容道路标高是以规划高程为控制点,结合现有道路情进行纵断面设计。
本道路最大纵坡1.773%,最小纵坡0.2%。
为保证两侧地块的地坪标高,本设计对填挖方进行严格控制。
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10000米,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2800米。
道路全长范围内共4个变坡点。
六、横断面设计:根据规划,本工程标准横断面布置如下:10m(绿化带)+2.5m(人行道)+1.5m(绿化带)+0.25m(路缘带)+2.5m(非机动车道)+3.5m(机动车道)+3.25m(机动车道)+3.25m(机动车道)+0.50(双黄线)+3.25m (机动车道)+3.25m(机动车道)+3.5m(机动车道)+2.5m(非机动车道)+0.25m(路缘带)+1.5m(绿化带)+2.5m(人行道)+10m(绿化带)道路红线总宽度34m。
其中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共板设置。
人行道采用1.5%向内横坡,车行道采用坡度为1.5%双向直线路拱横坡。
图1 道路标准横断面图人行道采用1.5%向内横坡,机动车道及非机动车道采用坡度为1.5%双向直线型路拱横坡。
本项目公交站采用直线式公交站台,站台的具体形式详见站亭详图。
站台位置可根据日后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七、路基、路面设计:一、路基填方路基选用山皮石作为填筑材料。
填方路基边坡坡率采用1:1.5,人行道外侧设置0.5m 土路肩。
挖方边坡坡率采用1:1。
本项目施工范围为旱田及水田段,路基顶面很难达到压实度要求,且下层路基底面处为粉质粘土,为保证路基强度要求,在K0+013~K0+280旱田段,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层下方进行换填30cm山皮石处理,在K0+280~K0+580水田段,在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层下方进行换填60cm 山皮石处理。
具体做法详见特殊路基处理图。
填方段人行道下方做清除表土,回填20cm山皮石处理。
二、路面1.路面结构层如下:新建行车道路面结构层: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F)洒透层沥青(0.9升/平方米)20cm水泥稳定碎石(厂拌,水泥重量比5%)20cm水泥稳定碎石(厂拌,水泥重量比5%)20cm级配砂砾(最大粒径5.3cm)碾压路床(重型击实,压实度≥94%)新建人行道结构层6cm荷兰砖3cmM7.5水泥砂浆16cm水泥稳定碎石(厂拌,水泥重量比5%)20cm级配砂砾(最大粒径5.3cm)碾压路床(重型击实,压实度≥93%)2. 新建路面各结构层材料抗压模量及竣工验收弯沉值:行车道及非机动车道各层材料抗压模量层位结构层材料名称厚度(cm) 抗压模量(MPa) 抗压模量(MPa)(20℃) (15℃)1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4 1200 18002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5 1000 16003 水泥稳定碎石20 1300 13004 水泥稳定碎石20 1300 13005 级配砂砾20 100 1006 路基顶面30各结构层竣工验收弯沉值第1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 30.1 (0.01mm)第2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 33.4 (0.01mm)第3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 37.8 (0.01mm)第4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 85.3(0.01mm)第5 层路面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 309.4(0.01mm)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 383.1 (0.01mm)3.缘石:车行道缘石采用12×40×99cm预制C30混凝土缘石,外露20cm,圆倒角R=2cm;人行道范围内绿化带外侧缘石采用12×15×99cm预制C30混凝土缘石,人行道外侧边石采用8×25×49.5cm预制C30混凝土边石,详见边石构造安装图。
4.道路无障碍设计人行道设盲道砖,具体位置详见人行道布置图;交叉口处设置无障碍坡道,详见无障碍路口设计图。
八、交叉口设计:依据规划,在本段路线上有四处平交口,应业主要求,郁金香街交叉口只对起点葵松路交叉口进行顺接,终点雪松路交叉口为雪松路设计范围。
九、交通工程设计(一)设计原则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计原则:1. 交通标线颜色:除道路对向车道线采用黄色实线,其余各种标线均采用白色。
2. 交通标线宽度:纵向标线(车道分界线)线宽15厘米;横向标线根据动态条件下视角投影原理计算,人行横道线线宽40厘米,停止线线宽30厘米。
3.交通标线虚线间隔长度确定:根据设计车速计算,实线段长度为2米,间隔长度为4米。
道路交通标志设计原则:1.交通标志的设置根据国标《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和次干道路交通功能为依据。
2.交通标志的设置,以保证交通畅通和行驶安全为目的,结合道路线形、交通状况、沿线设施等情况,根据交通需求设置不同的交通标志,以及时准确提供信息,使车辆能顺利、快捷的抵达目的地,不发生错向行驶。
3.交通标志的设置按警告、禁令、指示的顺序,先下后上、先左后右进行排列。
(二)设计概要1. 交通标线:道路全线路段设置车道分界线(双黄实线、白色虚线、白色实线,线宽15厘米);交叉口按规定设置各种导向箭头。
交通标线详细设计见“沿线标志标线平面图”。
2.交通标志:具体位置详见“沿线标志标线平面图”3.交通标志的构造和结构设计本工程大型标志牌的构造和结构设计均根据GB 5768-2009和沈阳市10年一遇10min平均最大风速值进行荷载计算,并对重要标志牌的立柱、横梁、基础等结构强度经过了验算。
4.交通标志与标线汇总标志设置共计10处:单悬双臂2处;双悬单臂2处;双柱4处,单柱式2处;标志牌共计16个:指路标志5个,警告标志2个,指示标志7个,禁令标志2个。
标线采用热熔型标线漆共计面积为812.97㎡。
(三)施工要求1. 各类普通交通标线均采用热熔标线,标线、停止线、行人过街斑马线厚度为2mm。
标线划定前应清扫干净路面,并按规范要求涂抹底漆;同时为保证交通标线的夜间识别性,在标线涂敷的同时按规范要求撒布玻璃珠。
2. 如在旧标线上重新划线时,要检查旧标线的粘接情况,对旧标线中有剥落、松动、裂缝的地方应经过认真处理后方可重新划线。
3. 各类标志牌(架)均应采用热镀锌钢材防腐,外喷环氧富锌底面漆各两遍;其中标志杆应刷涂白漆。
4. 各类标志牌底板均采用高强级挤型铝材,材料厚度要符合规范要求。
5. 所有交通标志标线中的文字、箭头及符号等的详细尺寸均应严格执行《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中的相关规定。
6.所有标志反光膜等级采用三级。
十、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及要求:A、热拌沥青混合料材料技术指标1、沥青采用A级90号道路用石油沥青,技术指标为:注:表中*表示经建设单位同意可作为选择性指标,也可不作为施工质量检验指标。
2、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沥青混合料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其各项技术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磨光值的技术要求:3、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沥青路面的细集料包括天然砂、机制砂、石屑。
细集料必须由具备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采砂厂生产。
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
4、沥青混合料用矿粉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杂土质应除净。
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
其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B、沥青混凝土技术指标1、粗型和细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关键性筛孔通过率2、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马歇尔实验技术标注3、沥青混合料车辙实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4、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技术要求5 、沥青混合料低温弯曲实验破坏应变(με)技术要求6、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渗水系数要求不大于120ml/min 。
C、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石油沥青加工及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应根据沥青标号及粘度、气候条件、铺装层的厚度确定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D 、碾压的技术要求密级配混合料,其适宜的碾压温度范围是130℃~150℃,其最终碾压温度不低于110℃。
碾压速度均衡,倒退时关闭振动,方向要逐渐地改变,不许拧着弯行走,对每一道碾压起点或终点可稍微扭弯碾压,消除碾压接头轮迹。
决不允许在沥青混合料上转向、调头、左右移动位置。
十一、施工技术及其它材料的要求:为保证工程质量,路用材料应满足级配要求以外,切应满足以下要求: 1.路基技术要求a)路基要求密实、均匀、稳定,具有规定的路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