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高适xx的异同
xx
内容方面
岑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的是在边塞风光、边塞生活的描写。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
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
高适的边塞诗则以思想深刻见称,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比岑参的诗更强烈。
《燕歌行》,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
更更可贵的是同情下层士兵,还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们“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种前后呼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兵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遣责。
使诗的思想性更为深刻。
风格方面
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
“日末鸟飞急,山高运过迟。
”;语言平凡却新奇独特“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落。
”“匹马西从天外来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拔。
”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
岑诗多比喻和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便是代表。
岑参描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用。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战士的不畏艰险。
岑参擅长的题材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赴边塞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情真意切,反映了诗人情感生活及诗风深沉细腻的一面。
高适诗多寄壮气于苍凉中的慷慨悲歌,“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
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
”“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
”“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
”悲歌声里,跳动着一颗不甘寂寞的雄心。
高适写景状物常从
大处落笔,粗犷雄浑。
“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效古赠崔二》),“关山唯一道,雨雪尽三边”“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别冯判官》《蓟门》,“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夜别韦司士》)多么雄浑悲壮。
高适诗作中,对比和反衬手法运用娴熟,“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与将军,效命疆场与纵情声色的对比;“大漠孤烟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战争失利的场面。
抒情方面
岑参诗歌除有部分直抒胸臆外,还侧重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诗人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和奇特的想象描写塞外雄奇壮丽的自然景物,以个人感受来写客观实在的景物,虽“迥拔孤秀,出于常情”,却又“奇而入理”,令人信服。
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的奇丽充分体现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状雪景之句中: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以春日里开放的梨花来比严冬里的飞雪,一暖一冷两种意象取得艺术上惊人的和谐,千树万树与边地壮阔背景相呼应,显得清旷峭厉。
梨花的比喻赋予寒冷萧瑟的雪国以温暖和希望,正切合诗中送别友人之情意与祝福。
高适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用比兴手法较少。
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
《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便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
语言方面
岑参的语言色彩斑斓,艳丽多姿,以新奇俊逸为特色,展现出生命的活力。
比如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给人一种身居异域之地的奇特感觉。
又如他的《山川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还有“黄沙西际海,白北连天。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的戈壁沙漠,有“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崖鬼”的天山积雪。
再如岑参在《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中写“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
一个“拂”和“震”字,把旌旗漫卷,鼓声惊天动地的军客声势,形容的淋漓尽致,而富有动力感,显现出语言的浪漫和奇巧。
“轮台九月风夜吼”、“飒飒胡沙迸人面”,“风头如刀面如割”,诗句中的“吼”字、“迸”字、“割”字,把风沙的威势,凶猛和力量都写得传神逼真,表现出岑参的语言峻逸奇丽的特点。
高适在语言方面,用词简单,不加雕琢。
如高适在《燕歌行》写到“金伐鼓下才俞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写出了征军气势浩大,用语却简朴质实。
他在写边塞风景的时候:
“风飚生惨烈,雨雪睹天地。
”“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北望沙漠垂,漫天雪皑皑”语言也同样有着沉实质朴的一面。
又如其“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沉痛却简洁明白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将官与士卒苦乐安危的悬殊,反映出唐朝军政的腐败黑暗。
再如他的《封丘作》: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遮令人悲,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街君命日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4]这首诗交诗了作者初不仕,辞官司赋归的内心思想情况。
先略去诗的思想内容,从语言特色来看全诗。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用简明,质朴的语言写出自己的郁然心境,“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此句明白易懂,接近口语,“乃
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语言上运用梅福、陶渊明的典故,写出有效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