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教学设计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教学设计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教学设计
厦门实验中学耿玉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3)理解酸碱盐的溶解性,能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能够进行;
(4)能够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类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促进学生分类学习和归纳学习能力的提升;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独立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解构与建构,促进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得到提升,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复分解反应相关的故事情境的设置,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以及化学的奥秘,增
强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
(2) 通过应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反应,让学生领会学以致用的思想。

【重难点分析】
重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对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的判断和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复分解反应的应用以及酸碱盐的溶解性。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分解反应的概念
及特点。

分类讨论
初步形成认知结构【过渡】
前面我们学习过酸碱中和反应,它
们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呢完成学案
上几组酸和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点评】
展示学生的学案上的方程式:
【讨论】
酸碱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请
大家想一想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共
同点
【讲述】
是酸碱反应的三个化学方程
式,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是
有水生成。

【过渡】
接下来,我们以碳酸盐为例,
归纳酸和盐的反应特点。

【讨论2】
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与
盐酸反应时,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
回忆酸碱反应的特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
观察三个化学方程
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是有水生成。

回忆盐酸与碳酸盐反应
的特点。

观察三个化学方程式,
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有
从复分解反
应的概念和特点,
自然地过渡到复
分解反应发生的
条件。

利用问题驱
动学生思考,激活
学生原有知识,使
学生总结出酸碱
反应的共同点是
有水生成,自然而
然地总结出复分
解反应的条件之
一。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共同点
【投影】
【讲述】
图片向大家展示的是盐酸和碳酸盐反应的三个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是有二氧化碳气体和水生成。

【过渡】
盐和碱反应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
【思考】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以及硫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会不会反应若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点呢
【过渡】
接下来,老师将进行实验,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反应的实验现象以及它们的共同点。

【演示实验+讲述】
取两支干燥洁净的试管,向其中一支中加入少量的硫酸铜溶液,加二氧化碳气体和水生
成。

思考讨论,有着求知、
求真相的心理准备。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
结两个反应的共同点是
有沉淀生成。

通过观察
实验现象感受化学科学
的研究方法。

运用化学方程式表
达反应现象,并认识到
实验现象中的蓝色沉淀

2
)
(OH
Cu,白色沉淀是
4
BaSO。

建立起宏观与符
号之间的联系。

利用问题驱
动学生思考,使学
生总结出盐酸和
碳酸盐反应的共
同点是有二氧化
碳和水生成,自然
而然地总结出复
分解反应的另一
个条件,同时,复
习巩固了上节课
的知识点。

激发学生兴
趣,同时问题驱动
学生思考。

设计实验,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同时
给予学生视觉冲
突,总结出两个反
应的共同点是有
沉淀生成,总结出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成的NaOH ,“溶”代表NaOH 溶于水,即NaOH 在水中以+Na 和
-OH 的形式存在。

以此类推,蓝色圆角矩形圈出的小方格代表的物质是由+
Ag 和-
Cl 构成的AgCl ,“不”代表AgCl 不溶于水,即
AgCl 在水中以沉淀的形式存在。

通过观看部分酸、碱、
盐溶解性表以及教师的
讲解,初步认识该表,及每个小方格的意义,
以及学会利用该表查物
质的溶解性。

另外,从深层次上理解溶于水的物质和不溶于水的物质的区别,以及它们在水中的状态。

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中,学生易理解生成水或气体时,复分解反应会发生,但对于沉淀这个词学生比较陌生,通过溶于水的物质和不溶于水的物质间的对比,让学生深刻认识二者的区别,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过渡】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哪些应用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学习。

【应用】学案:
判断两物质间是否发生反应
【讲解】
聆听,思考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明确接下来的学习任务。

明确复分解反应的应用可以用来判断两物质是否发生反应。

而自己并不知道如何判断,这就为接下来判断几类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的教学
做好准备:
明确学习目的,积极思考,与原有认知发生冲突。

利用判断酸和碱、酸和盐、盐和碱以及盐和盐的代表物质是否发生反应,让学生学会利用“交换成分”和“复分解反应发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应用
分析
深化
认知【投影+总结】
用动画模拟复分解反应的过程,将此过程简单记为:两边结合,
中间结合。

(1)学会判断“酸和碱”
型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
反应的方法。

(2)学会判断“酸和盐”
型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
反应的方法。

(3)学会判断“盐和碱”
型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
反应的方法。

注意到该
类型的反应,需要判断
反应物是否溶于水。

(4)学会判断“盐和盐”
型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
反应的方法。

注意到该
类型的反应,需要判断
反应物是否溶于水。

生的条件”、“酸、
碱、盐的溶解性”
来解决问题。

各个
典型例题难度依
次增加,让学生在
“做中学”,突破
本节课的最后一
个教学重点和难
点。

再一次给予学生
大脑刺激,让学生
在典例赏析中学
会应用复分解反
应发生的条件的
注意事项和技巧。

初中生对动画很
感兴趣,利用制作
的动画模拟复分
解反应的过程,从
宏观上让学生轻
松建构复分解反
应的过程,从而形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成完整的认知。

课堂小结
定格认知【投影】
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
中有水或有气体或有沉淀生成,若
盐和碱、盐和盐反应,反应物须可
溶于水。

2、判断两物质能否发生反应的
步骤:相互交换成分后,看否有水、
气体、二氧化碳生成。

【解决问题】
给出信息:迈克制取硫酸的原
料:除草剂(硫酸铜)、熟石灰、磷

回忆本节课所学的
知识,总结深化复分解
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
用。

试用所学习的知识解释
影片中获取硫酸的原理
呈现本节课
所学的知识,凝聚
重点和难点,对学
生的大脑进行二
次冲击,使学生在
头脑中建构起复
分解反应发生的
条件的概念图。

课堂练习
应用认知【练一练】
判断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
应用本节课的知识
进行实战演练,检验是
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
识。

课堂反馈,检验本
节课的教学效果,
为下节课的备课
做准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