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今国际法基本内容

当今国际法基本内容

当代国际法的基本内容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当代国际法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关于国家、居民、领土的国际法制度;国际人权法;海洋法;航空法和外层空间法;外交关系和领事法;条约法;国际环境法;国际经济法;国际刑法;国际组织法;国际争端的解决;战争与武装冲突法。

一、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主权和各国主权平等原则、国际合作原则、人民自决原则、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不使用武力和威胁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诚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等。

中缅、中英共同倡导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概括和反映了上述原则,在许多双边的和一般的国际文件中都有规定,因此,也被认为是国际法基本原则。

二、国家、居民和领土的国际法制度1国家。

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享有充分的主权,法律地位平等,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直接承受国际权利和义务的能力和独立进行国际求偿的能力。

国家违反国际法的行为构成国际不法行为,应承担国际责任,其形式主要有道歉、终止不法行为、赔偿等。

国家行为构成国际犯罪的,国家责任的形式可表现为限制国家主权等。

犯有国际罪行的个人,应承担刑事责任。

2居民。

居民包括本国人和外国人。

一个人依国籍而同其国籍国建立法律联系受该国的法律管辖,享有和承担该国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外国人同时服从居住国的属地管辖权和国籍国的属人管辖权。

各国给予外国人的待遇主要有三种: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差别待遇。

3领土。

领土由领陆包括领水的底土、领水包括内水和领海和领空组成。

领空是指领陆和领水的上空,直至外层空层的下沿。

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属于沿海国的管辖区域,但不是一国的领土。

领土处于一国的主权之下,是国家行使最高权力的空间范围,其他国家不得侵犯一国的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

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事、物享有属地管辖权;在行使其属地管辖权时,应尊重他国的属人管辖权。

三、国际人权法国际人权法主要渊源是国际人权条约,主要有《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

《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在国际人权法的形成中起了奠基作用。

根据国际人权条约的规定,所有人,不分性别、种族、肤色、宗教、语言、国籍、社会出身,等等,都有权平等地享有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权利,缔约国有义务采取立法和其他措施,保证其领土范围内的所有人享有这些权利;在他们的人权受到侵犯的情况下,有权得到行政的和司法的救济。

国际人权法禁止种族灭绝、种族隔离、贩卖奴隶、施行酷刑等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它们被认为是刑事犯罪,缔约国有义务予以惩罚。

人权在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是本质上属于一国的国内管辖事项,其他国家不得加以干预。

四、海洋法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习惯海洋法规则进行了全面编纂,并有很大发展。

现行的海域制度主要有:领海,是沿海国主权之下的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出12海里。

沿海国对领海内的一切人和事均有管辖权。

外国所有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权。

但我国法律规定,外国军用船舶通过中国领海,须事先得到批准。

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出200海里。

是沿海国的管辖海域,沿海国对其中的一切自然资源享有主权权利,对其中的人工岛屿等设施的建造和使用、科学研究和海洋环境保护有管辖权。

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内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大陆架,海洋法上的大陆架是指领海以外,依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宽度自领海基线量起不超出350海里。

窄大陆架国家大陆架宽度不到200海里的,扩展到200海里。

公海,是国家管辖海域以外的海域。

对所有国家开放,实行公海自由原则,所有国家在这里都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建造人工岛屿等设施、捕鱼和科学研究的自由,但捕鱼自由已受到严格限制。

在公海上航行的船舶和船上事项受船旗国管辖。

国际海底区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

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进行管理,国家和自然人、法人可通过与管理局签订合同的方式参与“区域”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活动。

五、航空法和外层空间法航空法和外层空间法,是分别调整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的社会关系的法律。

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之间的界限至今在法律上尚未明确。

空气空间分为国家领土之上的空气空间和国家领土以外陆地和水域上的空气空间。

前者称为领空,属于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后者称为公空,不属任何国家所有和管辖。

同劫机行为作斗争是航空法的一项重要内容。

劫机被认为是犯罪行为,航空器登记国、航空器承租人主营业所所在地国、航空器降落地国、犯罪发生地国、犯罪份子所在地国均有管辖权。

对劫机犯罪实行或起诉或引渡原则。

外层空间是指领空和公空以外的空间,包括所有天体在内。

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任何国家和个人不得据为己有,应为所有国家的福利和利益而利用。

六、外交和领事关系法外交和领事关系法,是关于国与国之间外交和领事关系的建立,外交代表和领事及其机构的设立和派遗,外交代表和领事的等级,他们及其机构的特权和豁免,以及对接受国的义务的国际法。

使、领馆享有的特权和豁免有:悬挂派遣国的国旗和国徽,馆舍和档案、文件不可侵犯,自由通讯,免纳一切捐税等。

外交代表和领事官员享有的特权和豁免有:人身、寓所和文书、信件不可侵犯,管辖豁免,免纳捐税等。

使、领馆和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应尊重接受国的法律和规章,不干涉接受国的内政。

七、条约法条约对缔约国有拘束力。

条约必须遵守。

缔约国有义务善意履行条约规定。

缔结条约,一般要经过谈判、签署、批准和交换存批准书等程序,才能生效。

一国在签署、批准或加入一条约时,有权在不违背条约的宗旨和原则的条件下,对条约的某一或某些条款提出保留。

八、国际环境法国际环境法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环境的保护,海洋环境的保护,水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生物资源的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南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危除废物污染的防治等。

国际环境法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但是,联合国大会以及联合国主持下的国际会议通过的许多宣言、决议、宪章,如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1982年《世界自然宪章》等,在国际环境法的形成上也起了很大作用。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尊重国家主权原则;2各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3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4国际合作原则;5资源共享共管原则;6兼顾各国利益和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特殊情况和需要原则;7禁止转移污染原则等。

九、国际经济法关于国际经济法的性质和内容,国内学者有两种大相径庭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超越一国范围的经济关系的法律;它的主体,与一般所称的国际法的主体不同,除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以外,还包括个人自然人和法人。

另一种意见认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经济关系的法律,而不调整国家与个人和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其主体是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

但一般都认为包括国际投资法、国际贸易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等方面。

十、国际刑法国际刑法是关于防止和惩治国际犯罪的法律,作为国际法的一个分支正在形成之中。

目前,被国际法认定为国际犯罪,因而应当受到惩罚的罪行有:侵略罪、战争罪、危害人类罪、种族灭绝罪、贩卖人口罪、劫持人质罪、危及海上航行安全罪、危害国际航空安全罪、贩卖毒品或精神药品罪、伪造货币罪、盗窃国家珍贵文物罪等。

凡犯有这些罪行的个人都应承担个人责任。

即使为侵略罪这样的国家行为,参与策划、准备、实行侵略的个人也必须承担刑事责任。

十一、国际组织法国际法上的国际组织是指两个以上国家为了某种目的以一定协议形式创设的各种机构,即政府间组织。

国际组织的参与者分完全会员、准会员、部分会员、联系会员和观察员,他们各自享有与其资格相应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

十二、国际争议法当代国际法禁止使用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要求各个国家使用和平方法解决它们之间的各种争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当代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解决国际争端的和平方法包括:谈判、协商、斡旋、调停、仲裁等。

当一国遭到外来武力攻击时,受到攻击的国家有单独的和集体的自卫权。

在这种情况下,当需要使用武力时,应立即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报告。

十三、战争与武装冲突法当代国际法禁止一国对另一国发动战争。

但是,国际法承认在三种情况下使用武力合法:1当一国受到武力攻击时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权;2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而采取行动;3殖民地人民为反对殖民统治而进行民族解放运动。

武装冲突法主要体现为1899年和1907年的海牙公约体系和1949年日内瓦四公约及1977年两个附加议定书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一)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无论是《联合国宪章》,还是其他有关国际法原则宣言的文件,都将此原则列为各项原则之首。

由此可见,这一原则是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核心。

国家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属性,是国在国际法上所固有的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

具体表现为:⑴对内的最高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物以及领土外的本国人享有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

⑵对外的独立权,即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是自主的和平等的,有权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的对内对外事务,而不受任何其他国家或国际法主体的侵犯和干涉。

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之所以是一项最重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是由国际社会及国际法的基本特点决定的。

国际社会是主权国家林立的社会,在这一社会的法律秩序中,国家既然是彼此独立的主权者,相互之间就应该是平等者间的关系。

因此,在国际法中,每个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和政治经济制度如何,都应互相尊重主权,平等交往。

国际法的其他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都必须以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为出发点。

根据旧金山会议的一个专门委员会起草的报告,主权平等应有四个要素:各国在法律上平等;每一国家享有充分主权所固有的权利;国家的人格、领土完整与政治独立受到尊重,各国在国际秩序中应善意履行其国际义务与责任。

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将主权平等的要素分为六项,其中除了重申上述四个要素外,还特别强调各国均有义务尊重其他国家的人格和均有权利自由选择并发展其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制度。

(二)禁止使用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原则此原则是从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中引申出来的,是在世界人民反对侵略战争中,特别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

《联合国宪章》是第一个明文规定不得使用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的国际公约。

宪章第2条第4款规定:所有会员国在它们的国际关系中,不得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害任何其他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亦不得以任何其他同联合国宗旨不符的方式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

从这一规定及其相关史料来看,“禁止武力”已成为一项具有强行法性质的规范,其含义不仅在原则上重申禁止侵略战争,而且进一步确认一切武装干涉、进攻或占领以及其他以武力相威胁的行为,都是违反国际法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