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出乐观的孩子》解读

《教出乐观的孩子》解读

你好,欢迎来到「益伴」。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教出乐观的孩子》,本书中文版共有20.8万字,我会用5期的内容为您来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1期。

如果你是一位父亲或母亲,你最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也许很多父母会回答:“我最希望他们拥有快乐。

”孩子能够快乐地成长是很多父母最大的心愿。

然而,现如今的孩子们却越来越不快乐了。

作者马丁·塞利格曼博士曾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13岁的青少年中,几乎有1/3的人出现过抑郁的症状。

马丁·塞利格曼博士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创始人,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

《教出乐观的孩子》是塞利格曼博士的畅销书,作者根据他的亲身实践和经历,为家长们提出了一些培养孩子积极品质的建议。

看了这本书,也许你就会明白如何当一位好爸爸、好妈妈。

父母能够从这本书上学到乐观教养的方法,从而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乐观、自信、勇敢的人。

在学习如何教出乐观的孩子之前,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需要乐观?01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你身边是否经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抱怨,比如:1. 反正我再怎么努力,都还是学不会,我是学不好这门课的;2. 我什么都做不好,一无是处,我的一生注定是失败的;3. 我家的孩子怎么门门课都比不过邻居的孩子啊,她就不是这块学习的料,还是放弃吧。

以上这些行为,都是某种形式上的“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在面对无法控制的事情时,连试都不试就直接放弃了。

这一概念是塞利格曼博士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

3.jpg他曾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

起初,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以电击。

狗被关在笼子里,无论如何都逃避不了电击。

多次实验后,当蜂音器再次响的时候,塞利格曼先把狗的笼门打开,此时的狗不但不会逃走,而且还没等受到电击,就直接倒下了,发出呻吟,全身颤抖。

实验表明,这只狗的症状并不是由电击引起的,而是因为它自认为对电击这件事感到无能为力,也就是出现了习得性无助行为。

后来,塞利格曼博士渐渐发现,不光动物会有习得性无助,人也是如此。

而且,悲观的人更容易对无助感屈服,这些悲观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比普通人要高很多。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塞利格曼博士苦思冥想,他想找出一种方式,能像疫苗一样,让人们对“习得性无助”免疫。

因为一旦有了免疫能力,即使悲观的人也可以战胜习得性无助,变成乐观、开朗的人。

于是,塞利格曼博士又做了一个实验。

这一次,他把狗关在笼子里,依然电击它们。

不同的是,当狗主动做出反应对抗电击的时候,他就中止电击。

渐渐地,狗掌握了控制电击的方法:积极地进行对抗。

通过这次实验,塞利格曼得出结论,人可以通过“心理免疫”来对抗习得性无助,让习得无助变成习得乐观。

02现代社会,抑郁已经逐渐向青少年蔓延,很多人很早就表现出了悲观的心理特征。

你了解什么是悲观吗?从本质上说,悲观是一种心理防御方式,包括情绪抑郁、退缩和较低的成就感。

想要让青少年远离悲观,父母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

5.jpg与动物不同的是,人类从一出生就拥有习得乐观的天性。

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一过程。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是无助的,当他们饿了,就会大声地哭。

但是,这种哭声是婴儿自己无法控制的。

虽然婴儿的哭声会唤来母亲,但是婴儿本身却无法控制母亲的来和去。

慢慢地,婴儿开始学会抓握和爬行。

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学习用哭泣的方式,把母亲叫过来。

这个时候,他们就学会了控制哭泣,而不再是无助的婴儿了。

人类生命的头两年都在学习如何从无助的情境中挣脱出来。

头两年使个体具有控制力的两个重要的里程碑就是走路和说话。

在这两年,婴儿为取得自主及成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父母可以欣慰地看到,刚学会走路的婴儿,即使在前进的路上遇到了阻碍,也会努力继续前行。

这就是幼儿展现出的习得乐观。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小罗勃的例子。

罗勃是洁西卡与乔伊夫妇的第一个孩子,刚刚18个月大。

父母对罗勃很了解,总是称赞他。

罗勃会把苹果泥涂在自己的脸上,也会将一块特别大的玉米面包塞进嘴巴里。

6.jpg最近,罗勃喜欢挤进家里沙发背后那块小小的、布满灰尘的角落。

虽然差一点就被旁边的台灯打到头,但他仍然想要挤到沙发后面那个有插座的地方。

罗勃的母亲洁西卡不明白儿子的行为,于是她尽力分散儿子的注意力。

比如,给儿子唱歌,让儿子远离沙发角落。

她还在沙发前面放上了厚厚的一堆书,试图挡住罗勃的去路。

但是,小罗勃依然不屈不挠地绕了过去,走到沙发后面。

每当他成功地走到沙发后面,他就会兴奋地喊:“到了,到了!”慢慢地,洁西卡发现,实际上罗勃是喜欢攀越的挑战。

她没有像其他母亲那样斥责或者阻止罗勃的行为,而是给罗勃制造了更多可以攀越的机会。

比如用纸箱子堆出一个城堡,把小熊放进去,让罗勃去找。

每次罗勃越过城堡,找到小熊的时候,他就非常有成就感。

就这样,罗勃逐渐长成了一个自信、乐观的孩子。

03事实上,洁西卡是在帮助罗勃获得掌控感。

塞利格曼博士也告诉我们,掌控行为是形成学龄前儿童乐观心态的大炼炉。

换句话说,具有掌控感的孩子,在面对挑战的时候不容易退缩,能够形成克服困难的好习惯,可以说,具有掌控感的孩子更乐观。

相反,不具有掌控感的孩子,他们会形成一套悲观的理论,让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

伊恩今年6岁,他的姐姐瑞秋今年9岁。

有一次,父亲回到家,在门口大声说:“孩子们赶快来,我有一个大盒子正等着你们呢!”于是,伊恩与他的姐姐瑞秋一起跑了过来,他们很高兴地发现,盒子里装的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大积木。

两个孩子都高兴坏了,他们拿着积木立刻玩儿了起来。

9.jpg不一会儿,瑞秋已经建造出了一艘太空船,她很有秩序地把积木的小块连成大块,先做船身,再做机翼。

伊恩试图模仿姐姐,当姐姐拿起一块蓝色的方块,伊恩也拿起一块蓝色的方块,当姐姐将这个方块接到黄色长方形上的时候,伊恩也将它接在黄色的长方形上。

但是,因为瑞秋的动作太快,伊恩最终还是没跟上。

所以,当瑞秋完成了太空船的时候,伊恩却根本无法完成。

伊恩很沮丧,进而变得焦躁不安,最后,他生气地把积木推向了他的姐姐。

这个时候,父亲走了过来,他安慰伊恩说:“你做得真好,我觉得你做的火箭棒极了。

”可是伊恩并不领情,他说:“我做得一点都不好,瑞秋做得才好。

”父亲又说:“我喜欢你做的火箭,你将来会成为一名火箭制造家。

”而伊恩却反驳道:“那为什么瑞秋的太空船更大,翅膀更长?”父亲想了想又说:“来,把积木给我,我帮你做个更大的。

”这一次,伊恩更难过了,他看着父亲心想:“好吧,你帮我做吧,反正我从来都不会成功。

”04在这个案例中,父亲本来是想安慰伊恩,希望他快乐起来。

但事实却相反,伊恩更没有自信了。

实际上,父亲在这个过程中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父亲说的事情并不是真实的。

比如,伊恩知道,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出姐姐做的那种太空船,但父亲为了安慰儿子,却说了假话。

第二,为了让孩子高兴,父亲做了孩子该做的事。

父亲的本意是好的,他希望儿子快乐起来。

然而,他的行为传递出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当我们遇到我们无法掌控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要放弃这件事,让别人帮助我们来做。

父亲本来是想让伊恩获得自信,却让儿子更加无助了。

第三,父亲没有对伊恩解释失败的原因并提出反证。

因为伊恩没能成功做出太空船,所以他认为自己是个笨小孩,并觉得自己从来都没有做对过一件事情。

如果父母对伊恩解释失败的原因,并且举出一些伊恩作对事情的例子,这样就能帮助伊恩重新找回自信。

乐观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如果孩子能从小在父母的引导与帮助下,养成一种面对挑战不退缩,以及克服困难的习惯。

那么,随着孩子的掌控能力的增强,他将会变得越来越乐观。

孩子快不快乐,父母的责任最大。

父母承担着哪些责任?让我们期待下一期的解读。

以上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聆听。

你好,欢迎来到「益伴」。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教出乐观的孩子》,本书中文版共有20.8万字,我会用5期的内容为您来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2期。

上一期,我们了解了习得性无助和习得性乐观的概念。

孩子乐不乐观,父母承担着很大的责任。

虽然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有时他们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反而会阻止孩子的快乐。

0130年来,美国一直努力提倡增强孩子的自尊。

在公立学校里,老师总是鼓励学生们在纸上写很多遍“你很特殊”、“你是如此与众不同”之类的话,目的就是帮助增强孩子们的自尊心。

如果这种方式有很好的效果的话,那么孩子们的自尊就会不断提升。

但结果却恰恰相反,美国的儿童比以前更沮丧了。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父母和老师只重视孩子的感觉,而忽略了孩子的所作所为。

比如征服,坚持,克服挫折与无聊以及应对挑战,这就使得孩子更容易产生抑郁。

因此,本书作者建议:现代父母应更加关注孩子的自尊和感受,而不是他们抵抗挫折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兰迪的例子。

02兰迪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聪明、善于钻研、富有创意,学习成绩很不错。

但是,他却非常不擅长运动。

比如打球时,兰迪的好朋友都能轻易地躲开球,而尽管兰迪很努力地去躲,却总是会被球打到。

有一次,兰迪还因为失去重心而摔倒在了地上。

10.jpg乔伊是兰迪的好朋友,他有很高的运动天赋。

有一次,学校要举办一场枪旗足球比赛。

枪旗足球与平常在体育馆里玩的游戏不同,这项运动不太需要人的手脚非常灵活,队员只要会跑就行了。

所以,乔伊希望兰迪和他一起参加预选赛。

虽然兰迪一直拒绝,但是乔伊和兰迪的父母都一直鼓励他参加。

最后,兰迪不得不参加了比赛。

到了赛场上,当兰迪看到许多跌倒的小伙伴时,他开始感到害怕。

结果是,这场比赛对兰迪来说糟糕透了——他只接到了一个球,同时他扔的球,谁也没有接到。

预选赛结束后,兰迪沮丧极了。

父亲看着儿子,心里很难过,他安慰兰迪说:“我认为你在球场上表现得很好,我想你该为自己感到自豪。

兰迪,我相信你明年会被球队选中的,这一次只是不顺利而已。

”父亲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他的话让兰迪更加沮丧了。

兰迪并不是一个简单、好哄、急于将不愉快的真相忘掉的孩子。

实际上,他需要的是面对现实,他想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

03很多时候,父母都太过关注孩子的自尊,担心孩子伤心难过,因此就故意用好听的话让孩子“感觉满意”。

什么是“感觉满意”呢?举个例子,小明考试得了60分,可他期望的是得90分,因此小明觉得很沮丧。

但是小明的父亲害怕儿子伤心,于是就安慰他说60分已经及格了,许多同学才考了50分呢。

言外之意就是,小明应该对60分的成绩感到满意。

但是,“感觉满意”是一种虚假的满意,并不是真的满意。

小明不可能看到考了60分的卷子,还能像考了90分一样高兴。

与“感觉满意”对应的是“表现满意”。

那么,什么又是“表现满意”呢?表现满意是指,对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应对日常基本挑战的能力有信心。

通俗地说,表现满意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满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