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词语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词语
作者介绍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 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 流三部曲》 (《家》, 《春》、《秋》), 《爱情 的三部曲》(《雾》、 《雨》、《电》)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 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 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 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 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 己的人。
月
1、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 么? 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 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明确:a、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 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 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 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B、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 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等。 2、“月亮的光是死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 冷的感受,表达了对光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3、为什么作者在《月》 的末尾引用“嫦娥奔月” 的传说? 明确:因为嫦娥也是为了某种
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 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 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
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嫦娥的身 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 理想。
课堂小结: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 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 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 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 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 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 之力改变现状的嫦娥,他们都代表 着一种力量,一种向上的、不屈不 挠的力量,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 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再见 谢谢欣赏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金 飞蛾扑火 寄 托 人 格 理 想
日
夸父逐日
追求光和热
月
嫦娥奔月
改变冰冷 的世界
课外延伸:
1、积累有关“日”、“月”的古诗词与成 语。
2、象征手法的运用,请用一句话概 括总结。 例:灯光---象征光明、希望和胜利。
绿色--蜡烛--白色----
神话传说 欣赏
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 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 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 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产能够活下去, 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 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 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人们热得 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 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 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 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 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
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 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2)
明确:因为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作铺垫,作者
为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3)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 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 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 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 种人生追求? 明确: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 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 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作者在赞美
写作背景: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 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 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 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 代,和平被屠杀浸淫, 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 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 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 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 到来。
5.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性格。
巴金(1904~2005)现、当代 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 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 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 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 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 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 笔名。
字词掌握:
旸(yáng):日出
姮(héng)娥,既嫦娥
皓(hào)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反复朗读课文:
1、学生齐读,感受情感。
2、男女分组读,感受力量。
引导自学:
为什么?
日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
明确: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 了作者的理想,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 格的象征。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 深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3.强化通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 4.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 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嫦娥偷吃 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 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嫦娥 向丈夫倾诉懊悔后,又说: “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 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 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 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 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 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 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 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 由此形成。表现这一情节的嫦 娥图,当是世人渴望美好团圆, 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写照。另 外“嫦娥奔月”还是中国航天 探月工程的代号。
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他心里一直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 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 在他自己的头上啦。 夸父又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终于在禺谷就要追 上太阳了。这时,夸父心里兴奋极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 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 夸父 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可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就越强烈,夸 父越来越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他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当务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 于是,夸父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 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谁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还是不解渴。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 喝一个大泽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中途时,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了, 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夸父山”,据说, 位于现在河南省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和池峪中间。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