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城的中轴线

北京城的中轴线

北京城的中轴线
授课人:武海燕授课时间:2011-11-18
教学目标:1.介绍作者,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北京城的中轴线的概况。

2.指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顺序。

学会从这些方面把握说明文。

3.感悟北京城中轴线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见课下注解)梁思成,我国的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戊戌变法中梁启超的长子。

(1901-1972)
(二)朗读课文(教师范读)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三)问题探究: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2.第一段介绍了哪些内容,第一段有何作用?
3.阅读第二段,找出作者抓住了北京城中轴线的什么特点进行说明的?
4在第二段中,作者介绍了那些建筑物,请同学们找出位置变化的词语,并画出北京中轴线的平面图。

5.中轴线上这么多的建筑物,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清楚的。

6.中轴线上的建筑物高度都一样吗?高度相同和不同给人什么感觉?
7.第二段结尾“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的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将“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一句改成“在世界上是第一的”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原来的句子强调了“这样建筑总布局的气魄,这样处理空间的规模”在世界上唯一的、独一无二的;改后的句子只是说它是第一,那应该还存在第二、第三等,没有很好地强调出北京城中轴线的唯一性,所以不好。

8.时代在发展,北京也在发展,北京中轴线有没有发展?请同学们根据你搜集的材料进行简要的说明。

(四)总结
小结中轴线是一条抽象的直线,但它因为这些建筑而有了具体的形迹,甚至随建筑高度的起伏而具有了跳动的乐感。

它的伟大不仅在中轴线及沿线的建筑上,更体现在它独有的设计理念和因之形成的城市布局和规模。

所以作者盛赞道: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的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北京城的中轴线》
梁思成
北京城的中轴线(细)
授课人:武海燕授课时间:2011-11-18
教学目标:1.介绍作者,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北京城的中轴
线的概况。

2.指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顺序。

学会从这些方面把握说明文。

3.感悟北京城中轴线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见课下注解)梁思成,我国的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戊戌变法中梁启超的长子。

(1901-1972)
(二)朗读课文(教师范读)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三)问题探究: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北京城的中轴线,题目及内容。

2.第一段介绍了哪些内容,第一段有何作用?
介绍了北京城的凸字形平面的形成及对它的评价,作用是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3.阅读第二段,找出作者抓住了北京城中轴线的什么特点进行说明的?
世界最长最伟大气魄雄伟一贯到底
4在第二段中,作者介绍了那些建筑物,请同学们找出位置变化的词语,并画出北京中轴线的平面图。

(见板书)
5.中轴线上这么多的建筑物,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清楚的。

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为什么不用从东往西的顺序)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采用说明顺序。

6.中轴线上的建筑物高度都一样吗?高度相同和不同给人什么感觉?
不一样,中轴线设计重点突出,起伏有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如果太一致了,便显得死板(如果山都长得跟板凳似的大家还爱看吗?)
7.第二段结尾“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的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将“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一句改成“在世界上是第一的”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原来的句子强调了“这样建筑总布局的气魄,这样处理空间的规模”在世界上唯一的、独一无二的;改后的句子只是说它是第一,那应该还存在第二、第三等,没有很好地强调出北京城中轴线的唯一性,所以不好。

8.时代在发展,北京也在发展,北京中轴线有没有发展?请同学们根据你搜集的材料进行简要的说明。

中轴线既是北京城市框架的脊梁,又是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主线,现代北京建设的“一线两翼”发展战略,也使中轴线自然成为“新北京,新奥运”的生长点。

北京因举办奥运而选择确立的奥运中心区,以使原有的北京中轴线再次延长到现在的25公里。

使奥运场馆的建设与北京古建筑的布局协调地融合在一起。

这就是我们从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看到的焰火燃放,从永定门燃到了国家体育场的实际中轴线。

(四)小结中轴线是一条抽象的直线,但它因为这些建筑而有了具体的形迹,甚至随建筑高度的起伏而具有了跳动的乐感。

它的伟大不仅在中轴线及沿线的建筑上,更体现在它独有的设计理念和因之形成的城市布局和规模。

所以作者盛赞道: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的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作业:《导学及检测》44至45页
《北京城的中轴线》。

相关主题